APP下载

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力点

2019-12-27薛占峰薛文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报国中华中华民族

薛占峰,薛文铮

(1.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2.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创造,是维系民族团结、推动国家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党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把先进文化的建设上升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而先进文化的建设,又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该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具体讲,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因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应首先了解其精神内涵的现实意义,同时找准继承与发扬的着力点。

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凝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了五千年来中华各族人民在对社会、自然的长期探索及实践中所形成的某些思想上、观念上的共识,这种共识蕴含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坚贞不屈的奋斗精神,它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所表现出的,都鲜明地反映了一个人对民族、对国家所应当具有的道义、责任和担当,这是中华民族身上的血脉,流淌数千年,从未停息。因这份信仰与执着,每当危难关头,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总能够前仆后继,慷慨赴义,挽民族于危亡。“临危而智勇奋,投命而高节亮”,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每次都能浴火重生的根本原因。可以说,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根和灵魂,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激发那份根植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与担当,集聚全国各民族之力,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1.2 有利于抵御敌对势力的文化侵略

中国的崛起,是西方敌对势力所不愿看到甚至是不能容忍的。以美国为首的反华遏华势力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我们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颠覆与破坏。他们不遗余力地利用网络、报刊、影视等工具兜售西方的意识、观念,培养一批批代理人、文化汉奸,利用他们篡改我们的文化,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其目的就是要搞乱人们的思想认识,扭曲人们的人生价值观,50年代美国出台的针对我国青少年的《十条诫令》,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西方文化的侵略与渗透,已经使得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盲目地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他们“吃洋餐”“过洋节”、脱离国家道义而标榜什么“实现自我价值”,近几年许多“精日”分子丑恶、无耻地表演,说明西方敌对势力的阴险目的,已经在某些人身上达到了。

抵御、反击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侵略与渗透,需要加大培养人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力度。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对忠贞报国、矢志不移精神美德的传颂,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汲取健康的因素,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通过优秀传承文化,培养其“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的鸿鹄之志;使其具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冲天豪气;坚定其“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的高尚品格;从而具备“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崇高的人生价值。用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高贵品质与精神,坚决反击西方文化所散布的奢靡颓废思想,使人们既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坚定的信仰,从而塑造出完美的人格。

2 传承中华文化的着力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继承与发扬中,既然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应把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人之爱国,基于对国家的认同和对国家所必须要承担的那份责任,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人生才会有意义。历史上,每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特别是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都会有仁人志士“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谱写了一曲曲光辉的赞歌。对强敌的入侵,这里有“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对敌寇的挑衅,这里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概;对保境安民,这里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意志;对国计民生,这里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对国土的沦丧,这里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期盼……凡此种种,说明能够以身许国,才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怀,这种以爱国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脉搏,从未有一时一刻停止跳动,中华文明因此得以延续。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入侵,中国共产党人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团结带领不愿做亡国奴的广大民众,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用热血和生命,历经十四年的艰难奋斗,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国家的独立,这就是爱国主义的最好传承。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八女投江……志士的英名,因为爱国而不朽、而注定与历史上无数的民族英雄一样与祖国的山河同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爱国精神,是一种无穷尽的动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能量,传承好这种力量,使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发扬光大,就一定会使每个人在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继承、发扬、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应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2.2 坚定忠诚于国家民族的意志品质

以身许国,终生履行对国家对民族的那份责任,矢志不渝、“虽九死其犹未悔”,也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就是忠诚担当。苏武北海牧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2],历经一十九年磨难,始终保持民族气节;诸葛亮治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其成为千古楷模;文天祥抗元,势败被俘,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明志,表现出舍生成仁的高尚情操。这些都说明,在民族大义和国家担当面前,古圣贤都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志品格,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已经成为激励和感召仁人志士投身报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充分继承并发扬了忠诚这种高尚的品质。实现共产主义、建设新中国,是共产党人的伟大理想,更是共产党人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对于这份责任,共产党人付出了太多的鲜血和生命,瞿秋白、方志敏、叶挺、红岩英雄以及无数的革命烈士,他们用对党的无限忠诚,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种忠诚,千百年来一脉相承,它没有古人、今人之分,所相同的,只有品格的崇高与伟大,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贵之处。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更需要建设一支忠诚于党的伟大事业的坚强队伍。更好地传承“忠诚”这种高贵品质,我们就可以从中汲取无穷的力量,在各种干扰、破坏、诱惑面前不动摇,坚持“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就能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2.3 培育甘于奉献的无私精神

爱国,不是空谈,它是实实在在地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作为有担当的人,就是要在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奉献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这才是崇高的爱国主义。我国历朝历代绝不缺乏“一寸赤心惟报国”之辈,他们的忧国忧民情怀、奉献牺牲精神,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为人所强化和完善,逐渐升华为激励后人报效国家的精神力量,达到了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的思想境界,并且超越时空界限,凝结成了个人对国家民族的道义、责任,进而形成因为道义和责任而奉献且义无反顾的品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总能看到“忧国如家”“忧国者不顾其身”的奉献精神,这里有“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之勤勉;有“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之不畏艰难;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之坚贞;有“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之刚毅;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无私;更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3]之慷慨……所有这些,证明了先人都有着极强的使命感和担当,都有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这种忠心报国已经汇集成我们的民族意志,这种意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的主要力量。

今天,当我们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时候,传承忠诚爱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就是要把自己的一切投身到党的伟大事业中去,这与几千年以来古仁人志士“许身报国”是一致的,都包含着为国为民的无私情怀,黄大年、南仁东、李保国、袁隆平、屠呦呦等许许多多的奋斗在各个岗位的英雄们,已经或正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甚至是生命发扬并践行着为国奉献的精神,这是优秀民族精神的再现,他们的光辉业绩也会激励、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行列中去,这也是传承奉献精神的重要意义所在。

3 结语

发扬爱国、忠诚、奉献精神,就是传承我们民族的根,优秀的民族文化不可丢,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建设文化强国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报国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同心同向 谱写留学报国新华章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坚守初心 治水报国
报国何时尽此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