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运用事实背景,呈现好新闻

2019-12-26宋莉

中文信息 2019年12期
关键词:解释起因立场

摘 要:从事新闻工作的从业者会经常思考、遇到的是:在新闻中,是不允许记者发表议论的。那么,如何回答新闻五要素中的“为什么”?究竟什么是议论?什么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有效诠释?作者通过多年的采访经验,得出结论:新闻中事实背景的运用,就能回答新闻五要素中的“为什么”,也能对新闻事件作出合理、有效的解释。

关键词:解释 起因 观点 立场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12-0-01

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清楚:“我看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单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

根据上面的论述,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五个W中的“为什么”,毋庸置疑就是解释。而议论,按照赖斯特的解释,只能是“报社或记者对新闻事件的主观看法,它只应当在社论及评论版块上出现。”为了说明解释新和与新闻事实背景与议论的区别,下面的例子可以有效说明:

某议员视察了他的选区中的一些学校,这是新闻。为这条新闻提供必要的事实,说明他为什么要去视察学校,这就是解释,用新闻术语来说,就是背景。不过,如果一名记者说议员应当为这些学校感到自豪與骄傲,这就成是议论。在新闻中,只能有新闻事实及背景,记者不应该发表个人的看法。因为记者是新闻事实的陈述者,只需将整个事件向广大读者介绍清楚,并不需要记者跳出来,对新闻事件“指手画脚”、加以评论,否则,就与完成一篇新闻报道的意义背道而驰了。

从这样生动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新闻事实去解释新闻。因此,当前的新闻学,在讲述新闻背景时,又称其为“事实背景”。弄清楚这个概念之后,我们来详细分析下新闻背景的作用。

新闻背景的首要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前因后果”中的“前因”。为了说明间题,下面一条简讯可以说明问题:

几十年前,美国和朝鲜在大同江畔巨大的平壤体育馆矗立的地方互相射击与投弹。星期四晚上,两国再次正面对抗。而这次使用的“武器”从杀伤性武器变成了毫无威胁的乒乓球拍,互相打给对方的乒乓球,战场是世界兵乓球锦标赛场地。美国人被二万五千名朝鲜观众不停顿的喊叫声所压倒,败于朝鮮人的左右两侧抽杀。朝鲜队以五比○击败新升到甲级队的美国人。

这篇简讯的第一句话就是新闻背景,它回答了新闻提出的关健问题,就是朝鲜观众为什么对美国运动员的态度不那么友好,美朝双方从战场移师到赛场的巨大意义。

多年以前,新华社对国外转发了《北京日报》的一封读者来信,建议在北京多多开办旅游学校。新华社稿就事论事的报道了这个消息。不过在同一天,法新社对这封读者来信也作了报道。法新社稿除了转发来信的主要内容外,特地加段:“中国正在改进其旅游服务及设施,并将为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放更多的地区。法新社加的这一段,就是新闻背景。它有助于向读者说明,读者建议开办旅游学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迅速发展旅游事业的必然产物,消息本身的意义被放大、有效突出了。新华社稿没有这段背景,就使消息成了孤零零的事件,消息呈现的效果没有那么强烈。通过比较新华社与法新社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我们可以领悟出新闻背景的另外作用,就是有助于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相互关联的是,新闻背景用得恰当,可以有效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国外通讯社曾经有这样一篇报道:《过长江三峡》专稿,介绍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和三峡风光。文章中有一段背景介绍:

这是一条奔腾不羁而又能为人类造福的大河,它浩浩荡荡地流过了中国的心脏地带。这条中国最著名的激流发源自海拔五干四百八十六米的青藏高原。最初,它只是一条清彻的涓涓细流,随后就改变颜色迅速地变成了宛如加了牛奶的咖啡那样的滚滚洪流,一泻六千九百九十九公里,咆哮着奔向上海附近的大海。

这一段背景介绍,的确有画龙点晴之妙。把长江同整个中国联系起来了。在国外,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另外,文章还介绍了长江本身,是对前一段描写的进一步介绍,也是向读者介绍知识。这几段背景的清楚交代,该篇新闻的世界意义就显示出来了。如果记者不加背景描写,孤零零地写长江航运的发展,那么效果就会“大相径庭”。可以设想,除了国外的经济人士以外,普通读者有谁关心千万里之外的中国的一条河。而通过这样一篇事实交代极其清楚,背景描写非常丰富的新闻,很多外国读者自然能对我国的航运发展有了深刻的了解,从而加深对我国的良好印象,吸引其到国内旅游、从教甚至是从事投资等行为。

交代新闻事实背景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表明记者的观点。众所周知,富有新闻操守的记者,不会在自己发布的新闻中妄加评论,但是,却没有明文规定,禁止记者通过自己采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新闻学家曾经说过,在某个新闻事件中的五十个事实中,记者打算用哪些事实,不打算用哪些事实,打算用哪个事实作导语,编辑把这条稿件用在第一版还是第二十六版,用几号字作标题,这一切,都说明纯客观的报道都是不存在的。这个观点,现在在新闻界是被普遍接受的。新闻背景被用来表达记者的观点,几乎成了经验丰富、写作技巧高超的记者,共同遵守的原则。国外新闻学有默认的“规则”: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新闻中的各方观点都要明晰呈现。通俗地讲,一篇好新闻,记者的观点是要读者在读完新闻后,新闻的段落、语句萦绕在脑海中、“余音绕梁”,读者慢慢地去品味、回味,逐渐的领悟出记者的观点,并深深地为该篇新闻乃至记者的写作技巧和理论水平所折服。

结语

巧妙运用事实背景到新闻中,是向广大读者呈现一篇好新闻的必要之处,也是广大新闻从业者必须反复研究,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加以应用的。例如,在报道某个新闻事件时,记者可以交待事件发生的背景,各方面对它的反映,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自己站出来赞成或反对。这是完成一篇好新闻必须遵守的原则。目前,报刊上的大部分新闻,都是这样写的,稿件的可读性日益提高。通过改进写作技巧,记者可以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并且不用发表议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每篇新闻深深地印刻在读者的脑海中,并有所回味。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事业才能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

作者简介:宋莉(1977.05—),女,汉族,籍贯:吉林省长春市,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记者,工作单位:长春日报社,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解释起因立场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一起船舶火灾事故起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关于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重点问题的思考
津海关事件起因探析
朝鲜战争是怎样打起来的?——对朝鲜战争起因、性质、责任的探讨
中印边境战争起因剖析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