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衢州市廿里镇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现状调查与探析

2019-12-26翁佳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礼堂村落针灸

翁佳玲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文化传播与设计分院,浙江嘉兴 314408)

衢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气息浓厚,旅游资源丰富。而廿里镇作为“衢南重镇”,发展经济的同时又有着“针圣故里”之美誉。文化礼堂作为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特点及亮点,它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是传承非遗的重要载体。随着文化礼堂的进一步建设,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资金短缺、功能单一、设施不够完善等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乡贤返乡及大学生回乡创业现象不多,但留守儿童及孤寡老人现象仍有存在,这一问题为今后文化礼堂的建设和优化提供了方向;将文化礼堂的功能与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便民手段。

1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基本情况

1.1 文化礼堂建设现状

自2013年起,省政府致力于文化礼堂的建设,我省2019年规划新增3000家文化礼堂。截止2018年12月,全省已累计建成的礼堂达11059家,覆盖省80%以上的农村人口。未来文化礼堂的发展速度将呈现不可抵挡的势头。

文化礼堂作为文化建设的产物,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廿里镇有21个行政村,且大大小小的文化礼堂数量在15个左右,覆盖面达70%以上,其余村落也紧随其后。目前该镇已有一个五星级礼堂,一个四星级礼堂。此外,无论从选址、建地面积还是堂内设施,抑或是功能特点上来看,该镇各个村落文化礼堂的建设都存在阶梯式差别,发展较不平衡。

1.2 文化礼堂建设特点

1.2.1 建筑外观及结构

外观上,礼堂外观主要以红白两色为主。红色代表党建元素,在礼堂外墙上常附有“党群服务中心”及“文化礼堂”的字样,并附以文化礼堂的代表性方形图标;白色是礼堂外观墙壁的颜色,与红色的党建元素相辅相成,使之更具观赏性。

结构上,大部分礼堂都是两楼或三楼的构造。被调查的十处文化礼堂中,有95%左右的文化礼堂符合“五有三型”的标准建设;98%及以上的文化礼堂均包含“三亭两廊一堂”的基本结构。此外,部分礼堂在堂内设置了健身器材、书法练习台等丰富村民生活的设施,以及信安讲堂、退役军人服务站、心理咨询室等为村民提供便利的场所。

1.2.2 地理位置选取

据调查显示,在地理位置上,文化礼堂的选址大多集中在村落中人流量较为密集的地方,且交通较为通达处。文化礼堂作为一个村落的文化地标,对于地理位置的要求相对较高,这也便于人们获知礼堂所在地。由于礼堂的建设仍在进一步完善中,因此,大部分礼堂还是选择在较为平坦、宽阔的地带,便于日后改建。当然,仍有一小部分礼堂的原有建造面积过小,故此,这部分礼堂一般会形成多处选址。

1.3 农村文化礼堂的功能

1.3.1 承并弘扬当地乡土文化

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得村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但多数乡土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与传承。文化礼堂的出现,无疑是为这些乡土文化提供了栖身之地。将村落的历史发展、民风民俗、名人传记、传统工艺等挖掘出来,通过文化礼堂使之得到有效地保护与传承。

1.3.2 辅助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发展

随着文化礼堂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农村正在发展,农村文化正在发展。文化礼堂不仅是农民的精神家园,更是农民的致富家园。文化礼堂为许多文人贤士、致富能人向农民讲授致富之路、传授致富经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故此,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经验教训日益积累,这从根本上加快了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脚步。

1.3.3 提升村民精神文明建设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的能人贤士会应邀在礼堂里开展各种各样的知识讲座,组织对文艺表演有兴趣的群众进行文艺汇演。并且会定期在“信安讲堂”内开展政策宣讲、道德教育等活动,这一举措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的道德素质,为村民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1.3.4 丰富村民日常生活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文化礼堂的建设对于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及调整村民间的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村民在礼堂中的活动主要集中于党员会议、听讲座、看电影、趣味活动等。这些活动一方面提高了村民日常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为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实践基础。

2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与村落现状及文化特色的联系

2.1 村落现状对礼堂建设的影响

近年来,该镇经济快速发展,在工农业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效。工业化生产总值达30.25亿元;农业上,在富里村完成了“百亩粮田”的计划;凭借优质的水产资源,在塘湖水库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单体鲟鱼养殖基地。

纵观社会的发展,可知经济发展必然带动文化发展,文化礼堂作为村镇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并非只是用来发展文化,更是农民的福音。现如今,由于村民外出打工现象明显,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仍有存在,因此,部分礼堂设置了养老服务中心、儿童福利中心等,这也是文化礼堂的一大特色之处。此外,文化礼堂是村落的文化地标,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村落环境,对于提升环境现状十分有利。

2.2 文化特色与礼堂建设的融合

廿里镇是“针圣故里”,针灸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如今,针灸文化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在其他村落中,还存在“剪纸文化”“青龙文化”“二胡文化”“腰鼓文化”等。

文化特色是村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村落的文化通过不同形式展现于礼堂中。例如,“针灸文化”就是将针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针灸三字经、针灸医学等信息制作成展板安置在礼堂“针灸文化馆”的内壁上;将中药材、人体骨骼等陈列于透明的文物展柜中或博古架上。同时,在馆内设置讲桌,供一些针灸讲师为村民普及针灸文化之用,便于村民学习中医针灸知识。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必然归功于文化礼堂的形成,将文化特色与文化礼堂建设有机结合,文化礼堂为文化特色的传承提供载体,文化特色为文化礼堂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3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功能单一,规模差异明显

调查来看,文化礼堂的功能仍然过于陈旧,没有做进一步的改进与发展。除此之外,礼堂建设规模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大的文化礼堂的面积在两三千平米左右,堂内设施较为完善;小的只有两三百平米,甚至还不足。这就导致许多文化礼堂因规模较小而无法开展各项活动的主要原因,从而大大降低了礼堂的功能性。

3.2 文化特色不明显

据调查,该镇大部分文化礼堂的建设并没有与当地的文化特色有效结合,而是呈分离状态。虽然也存在两者相融合的现象,但融合得并不到位,反之,则是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这一现象使得礼堂的建设失去了亮点,文化特色失去了展示的机会,从而使得文化礼堂的建设失去了原有的初衷。

3.3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调查表明,各村落的文化礼堂内均设有礼堂管理制度,其中写明各项管理制度及管理负责人,为的是确保文化礼堂的有效运行与规范管理。但实际上大部分文化礼堂并没有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实施管理,且管理制度太过千篇一律,没有从实际出发去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机制。

3.4 村民参与度不够高

经走访、问卷我们了解到,目前该镇仍有38.5%的村民从未参加过文化礼堂的活动,20.5%的村民从未去过文化礼堂。绝大多数村民都是因为忙于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参加礼堂活动;少部分村民则表示对文化礼堂的活动兴趣不大。由此看来,村民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并不高,这也是文化礼堂在今后发展中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4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可行性建议探析

4.1 加大礼堂建设的资金投入,严格把控礼堂建设标准

目前,部分村落由于资金短缺已停止礼堂的下一步建设。因此,作为政府机构,要时刻关注礼堂建设的动态,对于资金严重缺乏的村落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在礼堂建设方面,必须严格把控,对于不按照标准建设的礼堂给予重建处分,且政府不提供重建资金。

4.2 各村镇单位进行多渠道融资,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

各村镇领导人应进行多渠道融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尽可能实现自主发展,稳步发展,从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民创造致富机遇,以此来为文化礼堂的进一步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其次,将实际情况与管理制度相结合,切实从礼堂建设角度出发,从农民发展角度出发,制定真正有效的管理制度。

4.3 各村镇单位相互学习合作,改善礼堂建设的不足

文化礼堂是浙江省近年来的一个新兴热点,对于礼堂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太多的经验积累。因此,在礼堂建设方面,各个村落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定期走访、学习,也可组织村民去其他村落参加活动。此外,各个村落应把礼堂发展纳入会议的重点讨论范围内,并定期为礼堂的建设征集可行性建议。

4.4 村委及上级部门加大对文化礼堂的宣传,提高村民参与度

调查发现,目前仍有部分村民对于文化礼堂的存在浑然不知。因此,上级部门应加强宣传;各村委应积极响应,稳步落实。可通过具体举措来加强宣传力度,如:在礼堂内定期举办宣讲会及文艺汇演、组织村委走访每家每户加以宣传、张贴海报等。另外,还可制定村民参与制度,如设置参与礼堂活动即送福利等。

猜你喜欢

礼堂村落针灸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针灸
普通礼堂建声环境的技术改造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
台州农村文化礼堂现状与对策研究
Dr.Martin Luther King Day马丁·路德·金纪念日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