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县乡村初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五会”活动策略探析

2019-12-26王宇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课题教学质量学校

王宇东

(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山东泰安 271000)

巫溪县是重庆市最偏远的国家级贫困县,地处大山深处,教育教学质量整体不高。作为山东省泰安市首批援渝支教教师,在巫溪县教委安排下,我在离县城三十公里外的一处乡镇中学担任教学副校长,开展支教工作。习总书记提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1]。在《人民教育》组织的“核心议题”既“如何成为更具胜任力的教师”的各种观点中,我赞成“老师在胜任的路上要先掌控课堂,再开展课题研究,最后才是开发带有个人特色的课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秉承该观点,笔者从课堂入手,深入课堂听课调研,结合已有成功案例,设计易操作的课改方案,渐进式推进提升教学质量的步骤。

1 乡村学校教学现状

走进校园,学生彬彬有礼,主动向教师问好;进入初秋的校园干净整洁,有学生有序地打扫校园卫生;早上做操,学生们整齐有序,生机勃勃。走进课堂,课前一首歌,歌声悠扬,学生在教师未到的时候都在自觉的背诵诗歌。再看在课堂上,学生遵规守矩、服从管理。这样的学校居然位居全县教学质量的下游?带着疑问,我有计划地针对每个年级、每个学科都进行了听课,课后与老师和学生进行了详细座谈。随着深入课堂、深入老师们的备课和批改作业、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慢慢地找到了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1 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欠缺

因为地理位置偏僻,难以吸引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来乡村中学从事教学工作,因此教师的初始教学能力不强。工作后接受系统培训的机会不多,对于接受培训,教师们的态度是被动式的接受,没有深入思考如何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开展工作。学校的名师稀缺,能够进行师带徒的资源不足。由于学生中的基础普遍不高,提不出高水平的引起争辩的问题,教学相长的互相促进作用不突出,久而久之,教师们的教学综合素养提升不快。

1.2 留守儿童比例高,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这里只有大约 3%的土地是平整的适于耕种,因此农村的大多数青壮年都出去打工,导致各个乡镇留守儿童特别多。在这所学校,大约 78%的学生都住校,其余的跑校生也是由爷爷奶奶负责照料,能够提供学习帮助的家长极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缺失,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素质等方面会出现不良问题[2]。

1.3 慢节奏的生活形成了慢节奏的课堂

因为住校生多,所有的学生都上晚自习,在校时间很长,白天除了早自习还有九节正课,晚上还有三节自习。每一学科的课时都远远超过的规定的课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把稍微复杂的一节课内容分为两节课,割裂了课堂的完整性。教师上课时语言不精练,问题设计信息量小,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

1.4 对学生学习缺乏有效监管和评价

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形成有效的记笔记的习惯,老师上课怕学生学不会,讲课面面俱到,重点难点难以突出。通过课堂调研发现,85%以上的学生课本上、笔记本上没有留下学习的印记,教师没有形成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定期检查和批改的习惯,学校也没有相关制度要求。一节课下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可想而知了。

1.5 学习的自主能力较差

“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学生能够给别人讲题的时候记忆时间最长远[3]。也有研究显示,学习上能够自己改错,自我监控能力强的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最快。调研发现:课堂上许多学生都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会也不主动寻求帮助;家庭作业没有家长督促,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订正不及时。所以学生成绩提升的很慢。

2 实施“五会”活动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现任校长到任时间刚刚一年,他从学生的养成教育入手,狠抓学生的习惯养成,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目前学生整齐有效的状态,但是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总是找不到合适的突破点,缺少“临门一脚”。笔者结合学校实际现状,有效借鉴全国各地成功的课改方案,发现把最关键的问题解决落实好,形成制度化,就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学生学会知识并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就是在学校课堂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该问题,笔者提出了“五会”课堂改革活动方案,经过学校校务委员会讨论研究形成方案,在全校各年级各学科实施。

2.1 “五会”活动方案对学生的要求

“五会”指学生课堂学习要做到“会听、会记、会说、会练、会改”。 “五会”活动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一是“会听”,既会听课,培养学生课堂专注力。上课前要把课本和笔记本摆放在桌面上,每人准备黑色、红色两种笔,教师没进课堂前预习本节内容,在听课过程中聚精会神,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二是“会记”,既会记课堂笔记,留下学习印记。每一科都要准备课堂笔记本,将教师讲课的重点难点记下来,同时把课堂例题、练习题做在上面;三是“会说”,既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同桌说、在小组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四是“会练”,既每一节跟上教师“变式练习”节奏进行训练,有重点的“变式练习”记录在课堂笔记上,通过练习转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会改”,既及时纠正学习上的错误。在口头回答的环节出错了,教师要求学生再说一遍,在练习的环节,错误的题目要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修改,提高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2.2 “五会”活动方案对教师的要求

“五会”活动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老师。学校除了组织常规的检查外,还要采取一些硬性的措施:首先对老师“教案”的要求,教案设计中必须用不用颜色的笔标注出哪一部分最重要,需要学生记录,哪一个问题能够引起学生争辩,实现会说,会练的环节,哪一块容易出错,需要学生改正,针对学生的“五会”要求做出教学预设;其次是“时间”要求,规定每一节课的最后5min 是学生消化吸收、整理笔记和习题的时间;最后是“问题”要求,每一节课教师必须设计几个(至少一个)能引起思维碰撞的优质问题,让学生拿出一两分钟的时间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 3~5min。

2.3 “五会”活动方案实施六步走

对于“五会”课堂改革活动,是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来倒逼教师的教学状态进行改变,符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易于操作,整体分为六步:(1)全校召开教师动员大会和学生动员大会,领会“五会”课堂改革的内涵;(2)教研组组长组织本教研组教师深入研讨,制定学科实施细则;(3)教导处结合实施细则制定“五会”课堂评价标准;(4)开展教师“五会”课堂比赛;(5)开展优秀教案评选;(6)开展围绕“五会”课堂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微型课题研究。

2.4 课题研究引领教师深入思考

在“五会”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了许多问题,如如何让农村孩子快速提高非无文本阅读能力,英语口语怎样有效提升,新教师怎样快速适应“五会”课堂教学模式等,教师们从课堂教学进入了课题研究模式,申报了 18 项课题,参与研究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 72%,有 12 项课题立项为县级教育学会研究课题,六项课题立项为校级课题。组织教师们进行了开题报告,邀请了有三位正高级教师参加的评委逐项点评指导,教师们下一步将通过课题研究课、专题小论文、研讨等科研活动对“五会”课堂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逐项突破,将成为教学质量快速提升的助推剂。

一学期的时间过去了,从期中考试到期末考试,学校的教学质量如春天的冰河,逐渐开始了破冰的过程。从一个教师一个学科的学习状态改变到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的改变,教师的教案设计体现了学生为主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优质问题,引发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课堂上热闹起来了,身处农村中学的孩子们变得敢于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自己的书写格式,乐于反思自己学习的不足。

“五会”活动实施效果表明,简单可行的办法有时就是最有效的办法。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存在各种困难,但是在课堂上实施“五会”活动是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们在课上的话少了,但是变得精炼了,在课下备课上用的心思多了。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老师喜欢这样的课堂,师生在课上不断进行思维碰撞。看到学生不断地进步,教师们付出心血的同时也体验到事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提高偏远农村中学教学质量的路还很长,一学期的进步在全校的学校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附近的村民对学校的评价高了,也坚定了我们沿着“五会”课堂课改的模式继续前行,前面肯定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们行动了,在正确方式方法的指引下,我们走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路上。

猜你喜欢

课题教学质量学校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的微课题研究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擦亮初心: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学校推介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