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典咏留传》看中华古诗词传播的创新

2019-12-26周芯如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流传中华古诗词

周芯如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重庆 400037)

近期,收看《经典咏流传》使得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档节目主要将中华古诗词和音乐、经典和流行、中国与外国声乐进行了有效融合,不仅产生了传唱的效果,凸显了新时代的时尚美,还生动地表现了中华古诗词所独有情致。基于此,文章结合《经典咏流传》节目特点和内容,对中华古诗词传承与传播的创新进行了研究。

1 《经典咏流传》的创作背景与目标

传统文化,特别是汉语汉字、古诗词、文学文艺,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和对外传播的文化名片,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其传承传播越来越受关注。《经典咏流传》将中华古诗词以歌曲和表演的形式展现在舞台,给观众带来别致的电视艺术冲击和清新的文化气息。在国内电视文化节目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央视播出的《经典咏流传》是一出创新,之所以受到热捧,很大程度上是凸显了传统诗词文化的魅力,满足了新时代精神文化需求的结果。

2 《经典咏流传》的融合与创新

《经典咏流传》的流行离不开自身形式的创新,节目改善了传统的音乐、文化、综艺节目的形式中,融合多种视听感官、艺术媒介和文化资源,为观众提供了新颖、有吸引力的文化创新作品。

2.1 诗词与音乐融合

诗歌和音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音乐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发展和音乐息息相关。节目中,88 岁的中国第一代钢琴演奏家巫漪丽用钢琴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配以合唱团演唱的古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将歌声和乐器联系在一起,感人至深。诗化的音乐能够使现代流行音乐展现出更旺盛的生命力,在品味诗词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联系影视音乐的感染力,赋予古诗词新的生机和活力。如陈力原唱的《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传遍千家万户,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也是家喻户晓,这些优美的旋律承传了经典诗词,使得古诗词生命力再次扩张。节目策划立足本性,将诗歌与音乐进行了充分融合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2.2 中国与外国声乐融合

《经典咏流传》节目对配乐和演奏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华古诗词,实现预期的乐曲演奏效果,将中外不同的乐器进行了有效融合。节目中由四国顶级音乐家组成的“果敢Duplessy 疯马乐队”,用中国二胡、蒙古马头琴、印度萨朗吉、法国古典吉他完美演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英文版的《登鹳雀楼》赋予诗词让人泪流的力量,也让人感受到中国语言与世界融合产生的艺术之美,彰显出新经典的魅力。

2.3 经典与流行融合

当代流行音乐创作往往需要吸取古典诗歌的养分,很多古典文化功底深厚的流行歌曲作词家,借助古诗词中的语句、意境和意象,以抒发现代人的情怀。比如,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赵照编曲演唱的《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则充分吸收了中国经典说唱与外国流行的饶舌艺术。在说唱中混合着琵琶、笛子、古琴、木鱼、尺八等中国乐器伴奏,呈现出了音乐旋律的美感,更阐释了天地、人和的价值理念。因此,将经典诗词和流行音乐进行融合是一种文化创新的趋势。

3 中华古诗词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古诗词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和对外传播的文化载体。联系与比较《经典咏流传》,我们发现古诗词在新时期的传承与传播中,在与现代人生活的链接、传播的载体、诗词教学的现状等方面,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

3.1 中华古诗词与时代生活、情感的链接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其传播效果会发生很多变化,与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和兴趣的共鸣会出现打折扣的现象。例如,曹操的诗词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在萧瑟和恢宏的感情基调中表现出了一种庄严和肃穆的思想感情,但是今天的读者不一定会有这么细致入微的体会。所以在古诗词吟唱的传承与创新中,应该注意时代的发展与古诗词的契合点与连接点。

除此之外,中华古诗词艺术文化意境很美,与文学、历史、音乐息息相关,其不仅传承着中华古诗词的特点,还要求受众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在近年多少难免存在“孤高和寡”的尴尬。

3.2 中华古诗词传播的声音形象——吟唱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中华古诗词的传播通常只是以文字出版物的形式存在,缺少声音形象,主要出现在教材、书本、报纸杂志中等,有声载体和作品比较少。其实,中华古诗词不只是纸上的文字,它本身与音乐息息相关,是融合了文学和音乐的艺术。古诗词美妙的声音形象,历来是通过吟唱来表现的,吟唱属于一种古老的唱读方式,根植于民间方言和民间音乐。有关吟唱的研究也在兴起,诗词吟唱的艺术价值重新受到重视,古诗词艺术歌曲正在成为声乐表演中的重要内容,古诗词的声音美学和吟唱技艺值得进一步研究。然而现阶段用方言吟唱古诗词、吟唱出音乐性几乎已是失传的绝技,不仅大众不懂不会,对于一般教师来说也是非常陌生的。

3.3 古诗词教育的问题

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努力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华古诗词传授给学生。但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对于中华古诗词的背诵、分析和鉴赏的教学方式和效果还不能说令人满意,对于古诗词的吟唱几乎是空白,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同时,家长、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将中华古诗词学习作为提高成绩的工具,缺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和自觉意识,自身对于中国古诗词的亲近、品味、涵养和传承传播还需不懈的培养和熏陶。

4 中华古诗词传承与传播的创新选择

中华古诗词传承与传播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理念创新和形式创新方面。推行中国古诗词吟唱与融合,将现代流行元素与中华古诗词文化相结合,这样既能够实现传统文学的传承传播,又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4.1 融合诗词、文化背景和文化自信

在中华古诗词传播的创新过程中,不应满足于读懂诗词的文字和意象的意思意义,还应知人论世,主动链接古诗词的所联系的时代文化背景,尽可能与古人的情感和心理发生共鸣,并注意时代形势对中华古诗词文化带来的重塑作用。比如,边塞诗和怀古诗是古诗词王国中比重不小的类型,王昌龄、岑参、高适等边塞名作,不仅记载了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还寄托着建功的豪情、思乡的愁情、悲天悯人的大情怀;而杜甫、苏轼、辛弃疾等怀古诗或是沉郁顿挫,或是豪健纵横,或是刚柔并济,千姿百态的风格与气质是我们用吟唱感受和领域的重点。所以,只有在传承传播中华古诗词文化的过程中,揣摩情感信息,充实古诗词文化背景,才能真正增强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自信。

4.2 融合吟唱、表演和多媒体

《经典咏流传》节目是将古典诗词与音乐结合,由经典传唱人进行现场演绎,在吟唱形式上耳目一新、别开生面。在中华古诗词传承过程中,更应融合吟唱、表演和多媒体的综合形式,给学习者和传承者一个全方位、全感官、浸润式的氛围。为学习者更多的制作和播放古诗词吟唱相音频,应用多媒体声画动态技术和历史文化背景超链接,帮助学习者加强对古诗词艺术的理解,快速进入古诗词的时空与情感场景中,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在模仿中吟唱,在融合中传承。此外,在音乐广播中推送古诗词吟唱作品,利用明星的流动效应吸引年轻受众,使用表演故事的方式等尝试和创新,吸引受众,增强趣味,推动古诗词的传承与流行。

《经典咏流传》是一项新型的电视文化节目,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传播效应,推动着中华古诗词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它的流行成为值得研究的新型文化现象。多多关注《经典咏流传》这类新节目,传承中华古诗词吟唱艺术,借助多媒体流行元素,融合诗词艺术与人文情怀,对中华古诗词的传承教育和对外传播的创新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流传中华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经典“咏”流传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