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类课程建设探讨
——医学超声设备及检查技术课程建设

2019-12-26李哲旭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设备课程教学

李哲旭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1318)

医学超声设备及检查技术课程的前身是超声诊断设备及维修和超声检查技术。超声诊断设备及维修是2012年上海市精品课程,超声检查技术是2013年上海市精品课程。两个教学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在教学内容、运行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团队成员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得到了优化。

这两门课程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两门课程互为支撑,超声检查技术侧重于临床超声的检查方法和技巧,旨在培养学生图像采集、重建、传输及存储工作能力;超声诊断设备及维修侧重于超声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维护方法。两门课程除了有各自独立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外,还有很多交叉的知识点与基本技能。以往独立设置两门课程往往忽略或重复交叉部分内容,所以把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建设医学超声设备及检查技术融合类课程。课程融合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要把两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在突出两部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兼顾交叉部分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及素质。

1 课程建设目标

1.1 知识目标

(1)掌握医学超声成像的工作原理及其在临床应用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术;(2)熟悉医学超声成像设备的基本结构;(3)了解医学超声成像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历史。

1.2 能力目标

(1)具有熟练、规范操作各类医学超声成像设备的能力;(2)能够根据受检者实际情况,熟练调整各成像参数,获取受检部位的清晰影像;(3)具有超声成像设备安装、操作和调试能力;(4)能够对超声成像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具备常见故障维修能力。

1.3 素质目标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生活、学习态度,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其敬业爱岗,具备责任心、事业心,讲诚信;(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与特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5)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2 课程建设思路

医学超声设备及检查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也是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其特点我们将通过以下几方面把这门课程建设成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见图1。

图1 课程建设思路示意图

2.1 开展行业调研,明确课程培养定位[1]

组织团队教师到迈瑞、康达、万东、GE、西门子、飞利浦等国内外知名影像设备生产企业和新华医院、华山医院、长海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影像设备应用单位进行调研,同时走访兄弟院校,明确课程培养定位。

2.2 开展岗位分析,归纳能力要求

组织课程建设团队教师分析与归纳调研资料,对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归纳岗位工作能力要求。

2.3 组织专家研讨,确定综合素质目标[1]

邀请企业与医院专家进行研讨,对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并确定综合素质目标。

2.4 归纳总结,完成课程整体规划[1]

依据调研报告、能力要求分析与综合素质目标,完成课程整体规划。

2.5 构建转化,确定模块任务[1]

组织团队专兼职教师在课程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各模块教学内容,确定模块任务。

2.6 设计教学设计,确定项目任务[1]

把团队成员分成各模块建设小组,分析模块任务,确定项目内容,设计项目运行方案,汇总修订后,最终制定出本课程的课程标准。

3 课程教学设计

通过行业调研、岗位能力要求分析、专家论证等步骤,依据国家任职标准,组织专任教师、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及课程标准制定方面的专家共同制定规范、合理的课程标准。以“二个维度,三维重建”的教学设计和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开展本课程教学工作。“二个维度,三维重建”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程“技术”与“设备”两个维度的知识与技能,通过3个阶段的教学环节有机结合(重建)起来,形成立体的教学模型。第一个阶段是基础理论教学,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先进行“设备”基础理论教学,为“技术”教学打下基础,再进行“技术”基础理论教学,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第二个阶段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学全部在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开展,采用分组讨论、演示、实操等方法进行,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技能。在这个阶段,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设备”和“技术”教学同时进行,在这个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提问方式把“技术”和“设备”两个维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弥补以往教学的不足。第三个阶段是集中实训阶段,通过合理实训项目的开展,达到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目的[2]。

4 教学条件建设

本课程实践教学运行条件是在2009年建设的上海市超声医疗仪器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投入与完善,建成的全国最完备的医学超声实训基地,包括8台彩超、24台全数字B超、8台模拟B超、2个多媒体教学传播系统、20个超声教学模体与质控模块等教学设备。还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软件,让学生通过仿真的工作环境,获得操作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本项目运行期间,申请采购更多种类的质控仪器,为开展质量控制理实融合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课程建设特色

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临床超声图像采集、重建、传输及存储工作能力,使其知晓与此相关的超声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维护保养技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高超技术、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专业人才。

本项目成果还可以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其他融合类课程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为丰富专业教学内涵、教学手段与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5.1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5.1.1 应用以培养技能为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学生对纯粹的理论分析与教学有畏难情绪,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时可增加一些“感性”的教学资料,如动画、视频、图片等,让学生通过视、听觉的刺激,产生感性认识。同时在教学中应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的理论分析与推演,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5.1.2 开展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 传统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的教学模式下,讲授理论时学生对于实践没有任何概念,学习效果差,等到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时,学生已经忘记基础概念,无法达到以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实验实践与理论教学脱节。实际教学中,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可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同时进行,学生边操作,边提出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讲授,最后总结相关知识点和学生以后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实现从实践回归理论的教学目的[3]。

5.2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5.2.1 多媒体影像与仿真教学相结合 超声成像技术教学中,涉及图像技术方面内容时,不可能到医院现场进行教学,因此,可采用多媒体录像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直观看到人体各部位的超声影像。而涉及设备结构及组成等方面内容时,由于实训设备设计紧凑、集成度高等原因,无法进行实物实训,可采用制作仿真软件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5.2.2 讲授与提问相结合 超声成像技术涉及诸多基础知识,这恰恰是学生学习难点,不仅要求学生刻苦钻研,还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本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及时穿插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问答等方法,逐渐过渡到本课程内容,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与分析,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5.3 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如微课、二维码扫描技术等,还可通过微信、QQ等进行在线答疑,增加师生交流。

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上传课程建设和学习资料等,让学生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和建设成果。同时,上传超声成像技术应用方面的教学资料,如多家国内外企业不同型号超声诊断设备的示教资料(包括说明书、光盘等)。

5.4 过程考核机制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提倡以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引入过程考核机制,要求教师做好学生平时表现记录,并将其纳入总评成绩。

猜你喜欢

设备课程教学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调试新设备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认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