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逻辑及路径

2019-12-26张少恒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思想

张少恒

(信阳师范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河南信阳 464000)

1 引言

现代社会跨越文化、跨越区域的交流越来越多,在文化多元化汲取的过程中头脑清晰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支持和坚信对于作为年轻群体和将来社会的中流砥柱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那么,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治党派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坚决拥护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存周期抱有的毫不动摇的信念。文化自信是必不可少的,是人在情感和心理层面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更多是使人民感性的爱国、爱民、爱党,在对文化自信下思想政治教育上既需要大学生理性的看待他国文化内容,又需要大学生感性的认同本民族文化。当前高校中的思想教育课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无法真正的将文化自信理念根植大学生的意识当中,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是亟需提供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逻辑的。

2 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存问题

2.1 大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看重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明确发布关于西方传统节日复活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的不提倡,不支持。这既表明了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对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视,也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程度之大和当代人对西方传统文化的过度看重,失去了在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造成缺失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的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在夯厚物质基础下,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生活的情趣和品质,追求个性化和充满仪式感的生活的背景下,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群体如果缺少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或缺少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盲目追求潮流和西方文化则最易受到冲击。

2.2 教学内容和计划单一枯燥

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是高校的必修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使大学生都能接受到思想政治上的教育,但是大学生却将思想政治课戏称为思想休息课,教学内容枯燥单一和教学方式无法适应与时俱进的,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较快的年轻群体。这与课程本身的内容也有关系,其本身所传达的思想固然很高尚,但是方式方法缺少灵活性和同理心。思想品德修养、时事政治信息、国际政治事件、历史政治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致组成了大学生需习得的思想与政治上的课程,且考察方式为书面开卷考试是如今高校中的课程设置,这五部分的内容本身不易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动力,不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使得应该反思这种情况应该通过怎样的教学内容和计划改善这种现状。

2.3 网络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

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下,智能可移动设备已经完全覆盖了大学生群体,人们可以在网上浏览实时信息和新闻,各类信息的获取便利和推送类被动接受信息的频繁性导致负面,消极的情绪易在网络上爆发。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的复杂,难辨性令大学生易在网络舆论的冲击下迷失自我,负面嘈杂的自媒体文章和消极的抨击评论不利于学生建立一个正确,正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自媒体运营和入门门槛低,使得大量的人想去分一杯羹,当作兼职谋取利益,群体竞争激烈又导致为了获取更多的曝光度和关注度无下限的编写故事,编造事实,社会经验和单纯的大学生缺少辨别能力很容易掉入陷阱。

3 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法

3.1 利用本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强大的精神信念之多已经不能单从数量上考证,是支持中国强大软实力的中流砥柱。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信念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灵魂和内在核心动力,也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和自信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在意义和核心思想的深层次挖掘给予了重大关注,与时俱进的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新视角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途径。国外文化对大学生的趁机侵蚀是目前大学生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起与生俱来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本民族的价值、文化认同感。鼓励学生重视本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元旦节等等节日的内涵意义,亲身了解并体验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和风俗礼仪,融入其中,明确归属感,培养节日习惯。

中国戏曲、相声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包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目前已经通过网络化的方式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形成易被年轻人接受和传播的形式,重新激起了学生深入了解的兴趣和动力。例如某网络综艺节目中,现代电子音乐中英式回响重拍的结构底鼓、超低频贝斯、军鼓再加上镲片为框架基础,垫上中国优秀传统戏曲昆曲中的乐器和传统元素,通过特殊的超低频贝斯的律动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成功的完成了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发扬了积极的精神观念,使大学生等年轻群体易于接受和传播,激起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感。

3.2 培养学生理性看待国外文化的意识

汲取国外优秀文化是值得提倡的,有利于双方文化发展的,但是盲目过分的追求他国民族文化却是不可取的,培养学生对待文化的理性思维能力,在文化的万花丛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意识的获取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

意识决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行为取向,只有现在意识上达到对本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认同感,才能在接下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接触到其他文化和习俗时理性对待,有意识的了解和支持任何反对本民族的言论和行为,有意识的宣传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内在文化自信力,成为支撑文化研究的强大后盾。我国现在的强大军事、经济实力下,是探索出一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下的成果,是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成功果实,马克思主义教育我们要辨证的看待事物,坚持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的教育上科学的建立学生思想上的意识形态。清朝的闭关锁国妄图独立的生活在世界上,类似惨痛的历史教训让我们懂得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迎来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的同时,对历史教训总结经验,以真实发生实践为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培养学生理性看待其他文化的意识,为文化自信打入一持久的强心剂。

3.3 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因为思想教育课程内容的本身特性,思维跳跃频繁的大学生误以为这只会束缚住他们的思想,学习意愿和主动性差,排斥、抵触思想教育课堂上的学习生活导致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心和国家强大文化软实力的认同。使学生重新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与大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时代兴趣趋势走向融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对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改变思想政治课程现存根本问题,增强整个社会民族文化自信力的有效策略。

增强学生的文化主人翁意识是加大学生在衡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比重。如果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不仅是从虚幻的宏观意义实现高层面的价值,还能在符合切身利益的专业方向上体现价值,以无法毕业、重修补考、批评教育转为切实符合学生发展方向和利益价值的自我认同上的培养方式。

互联网+思潮的火热,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其影响,互联网与教育课程的结合是时下最新潮,最吸引大学生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网站建设和APP开发,整合高校各门课程,其中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轻松学习氛围,通过课程学习的多样性和有趣性增加学习动力。网络平台的教学评价体系具有记录方便、评价便利、参考价值大的优点,构建线上教育评价体系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做出教学计划的调整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步入正轨。线下课堂环境与线上教学信息和内容的呈现相结合,给予学生新的学习环境和培养新的学习习惯,营造丰富、多层次、寓教于乐教学环境,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文化自信力。

4 结语

在信息全球化,跨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频繁的大环境下,文化竞争和优胜劣汰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优秀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撞击之下,文化自信的力量是支撑一个民资文化屹立不倒的根本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传承,承载着先辈美好的愿景和精神信念,发扬光大中华文明需要新一代的社会群体具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对本民族文化持有持久而又强大的信心,才有底气支撑将文化带出国门,带进其他文化的同时继续以本民族文化为中心汲取其他文化。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的希望,社会的中坚力量,需要担负起文化传承者的责任,承载起文化思想传播道路上荆棘的重量,浇灌文化自信的树苗。同时,高校教师的责任自然也任重而道远,创办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下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力量,培养思想政治觉悟,创造新一代的文化品格,继承上一代优秀文化精神内涵。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