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2019-12-26黄凯丽朱悦心刘文英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医学类条目心理健康

黄凯丽,朱悦心,常 荣,刘文英,许 森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作为国家未来接班人的在校大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心理。为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时除注重学习成绩外,更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而大学生在学业、情感等方面的多重压力下,易出现心理问题。为了解高校大学生学业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我们于2018年5—6月对医学类、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及其他类院校处于考试期间的933名大学生,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客观分析大学生学业和身心健康情况,为大学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医学类、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及其他类院校的933名在校、处于考试期间的大学生,发放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933份,有效回收率为98.21%。本次调查涉及医学类院校326人、综合类院校208人、理工类院校201人、师范类院校105人、其他类院校93人。测量工具为SCL-90,采用5级评分制,主要统计指标为此量表的3个因子(人际关系、敌对、偏执)得分,运用SPSS 11.5软件对所获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焦虑自评量表(SAS)由20个条目构成,采用4级评分制,主要统计指标为SAS总分,SAS总分为各条目累计得分,学生焦虑程度与所得分数呈正相关。

2 结果

2.1 学生SAS测评结果

SAS测评结束后,将学生20个条目评分相加后乘以1.25,取其整数部分得到标准分。以50分为界限,标准分<50分者为正常,50~59分者为轻度焦虑,60~69分者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者为重度焦虑。测评结果显示,正常者699人(占74.92%),轻度焦虑者178人(占19.08%),中度焦虑者39人(占4.18%),重度焦虑者17人(占1.82%)。正常者与焦虑者的比值为3∶1,表明大学生焦虑情况不容乐观,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焦虑问题刻不容缓,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表1显示,学生“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也不会发生什么”“我觉得心平气和,并且容易安静坐着”“我的手常常是干燥温暖的”“我容易入睡并且一夜睡得很好”这4个条目评分>1.80分,并且这些条目都为反向陈述条目。同时学生SAS 20个条目评分与SAS总分呈显著正相关,20个条目与SAS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5。

表1 SAS分析表(分)

2.2 学生SCL-90测评结果

2.2.1 学生SCL-90因子得分 医学类、师范类、理工类、综合类、其他类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因子评分>27分(人际关系较敏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自卑感,并且伴有一定程度的行为表现)者分别占11.00%、8.60%、12.90%、13.00%、15.10%,<18分(人际关系较为正常,在交往过程中可以自如应对)者分别占27.90%、23.80%、30.30%、22.60%、23.70%;上述5类院校学生敌对因子评分>18分(表现出敌对的思想、行为)者分别占6.70%、1.50%、5.00%、5.30%、5.40%,而<12分(个体易产生友好的情感及行为)者分别占45.10%、20.90%、42.30%、40.90%、51.60%;上述5类院校学生偏执因子评分>18分(个体易产生极端情绪,容易猜疑和敌对)者分别占3.40%、1.00%、3.00%、2.40%、1.00%,<12分(个体偏执症状不明显,不易走极端)者分别占66.00%、60.00%、59.20%、59.70%、71.00%。

2.2.2 学生SCL-90测评情况 在933名被调查者中,总均分为1.0~1.5分(被试感觉无量表中所列症状)的大学生占10.20%,1.6~2.5分(被试感觉有轻微症状但是发生不频繁)者占60.60%,2.6~3.5分(被试感觉有轻中度的症状)者占27.00%,3.6~4.5分(被试感觉有严重症状)者占1.80%,4.6~5.0分(被试感觉症状十分严重)者占0.40%。

2.2.3 5类院校学生SCL-90测评结果比较(见表2)

表2 5类院校学生SCL-90测评结果比较(±s,分)

表2 5类院校学生SCL-90测评结果比较(±s,分)

人际关系敌对偏执因子 理工类2.3 2±0.3 7 2.0 7±0.3 7 2.1 1±0.3 8医学类2.3 2±0.3 6 2.0 3±0.3 3 2.0 6±0.3 4师范类2.3 0±0.3 3 2.0 3±0.3 5 2.1 1±0.3 4综合类2.4 2±0.3 3 2.0 7±0.3 4 2.0 6±0.3 6其他类2.3 0±0.3 2 1.9 2±0.3 4 1.9 6±0.3 0

3 分析

3.1 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张学良于2012年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24.03%的大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59.28%的大学生需要特别关注[1]。根据不同学者或教育工作者的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有差异[2]。

3.2 大学生普遍存在考试焦虑问题

此次调查研究于学生考试期间一周内完成,在SAS测评中,正常者占75%左右,轻度焦虑者约占20%,中度焦虑者约占4%,重度焦虑者约占2%,正常者与焦虑者的比值为3∶1。由此可见,大学生焦虑情况较为严重,需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解决学生焦虑问题。

3.3 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问题

SCL-90测评结果表明,约12%的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问题,而人际关系良好的只占25%左右,人际关系问题依旧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在全国大学生SCL-90各因子评分排序中,人际关系因子评分处于第二位[3]。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约4%的学生存在敌对情绪,约2%的学生存在偏执问题,在考试期间,由于外界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大。

4 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分析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峻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可分为大学生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大类。

4.1 内部因素

进入大学之前,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阅历与人际交往经验少之又少;进入大学后,面对人文差异与不同的个性、生活习性、经济条件等情况,一些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有所差异。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心智逐渐成熟,人格特质不良、与人交往障碍、自我认知偏差以及难以融入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等因素,易使大学生在校期间产生心理压力,若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或者其他人的开导,这些问题将越来越严重。

4.2 外部因素

4.2.1 家庭因素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小觑。大学阶段是一个特殊时期,每位大学生都经历着从被照顾到独立生活的转变,也因此会使大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众多调查显示,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等因素在青少年人格形成和身心健康成长方面有着重要影响[4]。错误的经济价值观、不合宜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以及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4.2.2 学校因素 学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有些学校只是开设少量的心理、精神方面的选修课,无法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帮助。同时,教师的行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学校相关部门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减少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发生,避免学生受到消极的影响。考试高度密集的期末是学生心理状态比较差的时期,虽然高校一直在探索改革考查方式,但主要的考查方法还是期末考试。能否仅以笔试或者机考为主要手段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还需探讨。因此,大家需要努力,集思广益,付出更多心血,找到合适的考核方式并加以实施和改进,至少应该增大形成性评价占比。

4.2.3 社会因素 学习、生活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易对大学生心理产生极大的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从而导致其出现焦虑、敌对、偏执等情况。同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日趋紧张。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适当的娱乐和放松是缓解压力、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积极的应对方式是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5]。

5 对策

5.1 提高个人素质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注意调整学习方式与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另外还需注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学会尊重、理解、宽容他人。最后,要学会正确评价自我,不给予自己过高的期望与过低的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5.2 提高适应能力

5.2.1 家庭方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大学生接触的网络环境、社会环境等与自己父母的学生时代有了很大变化,在思想上也有了不可避免的代沟,家庭的和睦与否尤其是父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因此,父母与学生应学会互换角色,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父母应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与充分的爱,孩子也应学会理解父母。另外,高消费的大学生活无疑给经济相对困难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家长应给予学生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要让学生因为经济窘迫而影响学习。

5.2.2 学校方面 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因此,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打造美丽校园、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及生活环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构建良好的师生与生生关系、加强校风建设、完善校园管理制度等,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5.2.3 社会方面 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面临就业、步入社会的压力了,因此,其在大学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乐观面对就业问题,清楚自己以后在社会中如何实现自身价值。

猜你喜欢

医学类条目心理健康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医疗体育功能在医学类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医学类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探析
——以莆田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为例
COSMIN-RoB清单中测量工具内容效度研究的偏倚风险清单解读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强化医学类本科生管理制度的背景分析及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