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结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在母婴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9-12-26姚晓岚贾建芳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母婴显著性思维能力

姚晓岚,贾建芳,王 骏

(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上海 201318)

母婴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学生常常反映难以掌握,而传统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不利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而且无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护理人文教育。PBL以学生为主体,着重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标准化病人(SP)的出现,被认为是学生从课堂到临床实践的良好过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提早进入职业角色,提升学生沟通能力。本文在母婴护理课程教学中将PBL与SP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临床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人文关怀和沟通能力,将人文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上海健康医学院2016级护理本科专业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均为60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平均年龄为(20.0±0.6)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0.0±0.3)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标准化病人培训 标准化病人是指接受过专门培训的健康人,通过模仿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态度、情感,让学生学习如何完成某项临床工作,并充当评估者及教学指导者[1]。为使SP的评价考核更专业,本研究中SP均由培训后的教师扮演,发挥患者、评估者及指导者作用。

1.2.2 方法 两组教师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先讲解母婴护理相关内容,然后给出模拟案例、提问,学生6人一组,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观察组采用PBL结合SP教学法,学生6人一组,授课内容相同。教师课前设计问题,利用模拟案例提问,安排学生查找相关书籍,组织讨论。课堂上由教师扮演SP,模拟疾病临床表现,各组派代表同SP沟通交流,采集病史,必要时教师提供相关检查结果,学生分组在课堂上讨论,通过护理评估,得出护理诊断,确定护理措施,派代表陈述。护理措施中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以直接与SP沟通交流的形式展示出来。SP对各组表现分析点评,纠正不当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

1.3 教学效果评估

1.3.1 理论考试 分为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客观题,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掌握情况)与病例分析考核(主观题,考查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各50分,满分100分。

1.3.2 SP考核评价 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况、临床思维能力以及与沟通能力。因课堂时间有限,此项考核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提供典型病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均参与该测试,且每位学生都必须与SP交流。测试后,SP评价学生表现,每项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优、良、中、差和很差,对应分数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

1.3.3 学生满意度评价 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自制问卷,从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6个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每个方面都有5个等级,分别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对应分数为5分、4分、3分、2分和 1分。

1.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考试成绩比较

观察组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例分析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考试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考试成绩比较(±s,分)

组别 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成绩病例分析考核成绩总分观察组(n=6 0)对照组(n=6 0)4 4.2±2.1 4 3.7±2.3 4 5.5±3.4 3 7.8±3.7 9 0.1±2.7 8 1.2±2.4 t值P 1.0 1>0.0 5 9.1 3<0.0 5 8.8 6<0.0 5

2.2 两组SP考核评价结果比较

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SP考核评价结果比较(±s,分)

表2 两组SP考核评价结果比较(±s,分)

组别 理论知识应用情况4.3±0.2 3.4±0.3临床思维能力观察组(n=6 0)对照组(n=6 0)4.3±0.2 3.3±0.3沟通能力4.5±0.2 3.5±0.4 t值P 6.9 6<0.0 5 8.1 6<0.0 5 9.0 3<0.0 5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s,分)

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s,分)

组别 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4.6±0.2 3.5±0.2观察组(n=6 0)对照组(n=6 0)学习兴趣激发4.5±0.2 3.5±0.3自主学习能力培养4.5±0.3 3.3±0.3临床思维能力提高4.5±0.2 3.5±0.4沟通交流能力培养4.5±0.3 3.5±0.3团队合作精神培养4.4±0.4 3.5±0.3 t值P 7.9 3<0.0 5 8.3 4<0.0 5 7.7 6<0.0 5 8.0 5<0.0 5 8.6 8<0.0 5 7.6 3<0.0 5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模式对护理人员素质的要求

现代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3方面,三者缺一不可。护理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服务对象是人,是有身心疾病的患者,所以护理学具有特殊性,护理工作者除了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护理人文素质[2-3]。母婴护理课程内容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传统教学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略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不仅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并且对教学质量提升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如何将护理人文教育有机融入母婴护理教学,需要教师精心构思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同时促进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胜任将来的临床工作,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

3.2 PBL教学法与SP

PBL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Me Master大学首次提出,其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目前已成为国际医学教育界通用的教学方法之一[4]。1964年,Abrahamson和 Barrows为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首次将SP应用于医学教育。有研究表明,将SP应用于教学实践是医学教育的重大突破,其模拟了临床真实环境,可有效弥补临床实践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学生对临床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使其提早进入医生角色,增强医患沟通能力[5]。

3.3 将PBL与SP相结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护理专业学生和医学生虽存在一些不同,但两者间有着更多共性。本次研究将PBL和SP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引导,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教师扮演SP同时充当学习效果评估者与教学指导者角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项成绩明显提高,且学生教学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说明该教学模式可有效提升母婴护理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了传统讲授者的角色,以引导者与辅助者身份,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化和程序化的缺陷,还拉近了师生距离,培养了师生感情。

本研究发现,将PBL与SP相结合,通过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发放预习资料能有效缩短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使学生获得大量临床技能实践机会,巩固理论知识,增强知识应用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扮演的SP可以根据情况在沟通中设置一些问题,相较于传统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可有效培养学生病史采集及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对护理职业、患者、护患关系形成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减少护患纠纷,对学生成长大有裨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6]。

综上所述,PBL结合SP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但该方法需要教师花费大量课外时间,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其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母婴显著性思维能力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东方幸福 国际母婴月子会所 高端顾客的专享服务平台
喜忧参半的母婴产品“海淘热”
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