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传统文化润泽生命教育

2019-12-25张普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1期
关键词:德育班级生命

张普梅

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曾说过:“教育是要立人。”诚然,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教育面对的是生命,发展的是生命。让受教育者珍爱生命并更好地生活,是当代教育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尽管大部分儿童有正确的生命观和明确的人生目标,对自我持肯定态度并较好地认识生命价值并珍惜生命,但不可否认,仍有相当一部分儿童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缺乏对生命敬畏和珍惜,他们生命意识薄弱,因而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

一、影响儿童生命观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生命观的形成至关重要。遗憾的是,现代社会中许多父母或主观认为,或客观所迫,他们把自己所有的精力花在工作上,努力为子女积累物质财富,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在这样放任自流的环境中长大的儿童,他们不仅缺少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家庭的温暖,更缺乏父母的适时引导,他们的个性通常比较偏执,不会待人接物,遇到一点挫折,要么感到无所适从,自暴自弃,要么无法控制自我情绪,容易用极端的手段解决事情。

(二)素质教育错位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弟子规》就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不可否认,家长们对德育是重视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然而,当我们把德育、智育、体育、心理教育分成若干细目,请家长选择当前最关心、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时,家长们不约而同地把热点目标指向了学习。从某方面而言,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把应试和竞争放在第一位,重智育和轻德育已经成为现行教育制度的致命伤。而许多家长对当前提出的素质教育理解片面,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学点画画、书法、弹琴,拥有一技之长,以便孩子更好地立足社会。这种对素质教育的细枝末节的误解,不仅没有让学生们尝试到学习的乐趣,反而加重了他们的精神和心理负担。长此以往,孩子对生活缺乏激情,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心灰意冷,严重者还要怀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导致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行为的发生。

(三)西方文化冲击

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一些家长脱离中国国情,在家庭教育中强调所谓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追求个性发展,在这种家庭氛围成长下的孩子,大多功利观念浓厚,集体意识淡薄,个人主义严重,甚至更多地将自身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主要标准。他们没有集体观念,没有社会责任感,更没有历史使命感。

而传统文化经典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財富,塑造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及中国人的思想品格。在传统文化经典中蕴含丰富的生命智慧,如道家的重生养生,少私寡欲,儒家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佛家的智悲双运,自利利他等,对于孩子确立生命的价值与信念,保持良好心境,处理人际关系,提升人格,涵养心灵,不无裨益。由此,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生命教育必然要回归优秀传统文化。

二、依托传统文化践行生命教育

作为一位小学班主任,又是语文教师,应该如何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润泽生命教育这片沃土呢?通过个人践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氛围,陶冶情操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要想改变一个人,必先改变他的环境。”环境是育人的隐性课堂,对学生的心智起着刺激和启迪的作用,对学生的意志、性格和情感有着陶冶和熏染的作用。学生每天的在校时间比较长,而在校活动的主阵地就是教室。因此,老师应该从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入手,“让教室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三字经》《弟子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名篇、名言随处可见,浸润学生心灵,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效果。

(二)诵读经典,润泽心灵

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诵读经典,不仅能启发美好的德行,而且有净化心灵之功效。所以,教师要立足于班情、学情,选择适合的内容,每天坚持带着孩子读20分钟,比如说一年级读《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二三年级读唐诗,四年级读宋词,五年级读《论语》,六年级读《史记》等等。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还可以在班上实行“诵读考级制度”,每诵读完一册书,就晋升一级,每过一级就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与考级制度相辅相成,阅读活动也必不可少,教师可以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一学期举办两次成果展。在日复一日的诵读中,学生畅游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吸取人文之源,文明之礼,愉悦身心,润泽心灵。

(三)紧抓课堂,奠基人生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也是师生生命发展的主阵地,只有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生命教育的命脉。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外观看,无论是封面还是书内插图,都充满浓浓的中国味;从内容看,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古诗文,共有古诗文129篇,这些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句、赞颂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篇目、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课文,无一不让学生们浸染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以教材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挖掘其中蕴含的生命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情感经历,让学生在基于课本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更好地理解、思考和体验,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勇于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坎坷,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奠基石。

(四)打造特色,塑造人格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它包罗万象,内涵丰富,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生命教育,班主任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样样精通,所以,就得要求教师切合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特长或学生的兴趣,根据班级整体优势或班级弱势为突破口,选取一项来打造班级特色。通过班级特色的打造,让学生体验生命中塑造完美人格。比如说,以“端正写字,方正为人”为特色的书法班让孩子刚毅正直;以“诵千古诗文,做少年君子”为特色的阅读班令孩子谦逊有礼;以“持五彩画笔,绘锦绣诗篇”为特色的诗画班使孩子明白生活多彩;以“青花艺,铸国魂”为特色的青花画班让孩子清雅高洁……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是体质的培养地,是心灵的归宿地,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依托,推进生命教育,其路漫长,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我将孜孜不倦,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猜你喜欢

德育班级生命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班级“四小怪”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不称心的新班级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