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课程的信息化融合研究

2019-12-25高玲

现代交际 2019年2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信息化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正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这些既向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更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特点,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利用信息化手段与课程融合,来提高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SPOC 心理健康教育 信息化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1—0043—02

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心理健康观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具体。201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1]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这里明确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的多维层面,也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发展性素质教育”。这意味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的对心理健康知识和卫生常识进行普及,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危机干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潜能、核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一系列综合性素质能力进行科学、系统的正向引导和促进。

同时,在课堂教学方面,由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更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能够熟练使用新一代媒体技术,并高度依赖智慧化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时间碎片化,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非常广泛而灵活,是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的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的重要特征。[2]封闭式主题“一言堂”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充分满足新一代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些意味着心理健康课堂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需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探索的热情,引导学生形成更高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适应并提供学生更灵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能力。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的具体落实,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原则上是一门针对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应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师生比不低于1:4000。[1]课程通常不设置考试环节,以考查为主。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围绕着与大学生身心发展有关的心理卫生常识、心理学知识如情绪管理、学习问题、恋爱、人际沟通、压力调控、心理疾病、生涯规划等进行主题式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知识和科学观念,理论性较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目前,心理健康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主要有三个方面导致了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不足。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传统课堂侧重于心理健康的理论和知识常识。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授课内容的主题虽然受到学生广泛欢迎,但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常识性知识学生普遍通过生活中的经验交流和在互联网中就已了解,课堂已不再是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和经验的唯一、主要渠道。以2018年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卷调研结果为例,大部分学生通过日常经验与网络文章学习这些途径已经获取了相关的知识,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一途径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常识的比重仅占23%。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但是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实际参与度却并不高,课堂上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差强人意,课程往往达不到实际效果。

2.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由于是一门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心理健康课程授课学生人数众多。按照师生比1:4000的比例,心理健康课程通常班型巨大,授课时间紧凑集中,教师以专题讲授为主进行教学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做不到以学生为主体,授课效率低,授课过程也不能得到有效管理。授课主题较为封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状态。

3.教学目标不清晰

传统的课堂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教师在授课时对学情的掌握延迟、滞后,对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层面的引导不足。在近十年的积极心理学思潮的推动下形成的积极心理教育任务指向个体的自我完善,是以学生个体原有心理图式为基础的“引导式”教育。[3]这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技术手段、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心理图式的引导是建立在对学生心理和思维方式清晰地了解基础上的,这尤其需要师生双方的热情互动,才能深度挖掘学生心理潜能,了解学情,达到引导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同时还需要强化愉快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愿意主动地探索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4]

三、信息化手段融合的课程特点

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发展与各类SPOC教学平台的出现,正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求不谋而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课堂实现深度融合,顺应了当下积极心理教育对有效的教学技术手段支撑和教学模式变革的需求,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实际出发进行SPOC混合式信息化手段教学,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的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心理健康课程革新的方向。[5]相较于传统的教学,SPOC在线课程将帮助教师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地将部分理论性知识的传授转移到线上,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能够将重点转移到对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引导层面。[6]值得注意的是,SPOC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和线下教学环节不是割裂进行的,而是相互融合的完整的一套教学过程。教育者在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时候,排在首要位置要去考虑的重点问题应该是其教学理念是什么。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使用哪些信息化技术与教学平台,等等,都是为其教学理念和其秉持的理念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应是割裂地、生硬地为了技术手段而去设计课程,忽略了教育的规律与其根本目的。首先,线上的教学环节不仅仅存在于课前,数据显示,在课中使用在线互动教学,对课程的质量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另外,在对线上课程的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通过对SPOC教学环境的数据分析得出,教师的督导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关键,是解决学生课外自学不能自律问题的重要手段。最后还应注意的是,线上课程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其所占比重不宜过大,应有针对性地设置线上课程,教学的中心环节仍然应是线下授课的过程。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角度看,信息化技术与教育过程进行深度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这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既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更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党〔2018〕41号[A/OL].[2018-07-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

[2]李葆萍,張丽峰.“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和应对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18(10):11-15.

[3]高玲.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模式创新——以沙盘游戏体验课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9(4):75-76+104.

[4]刘桂芬.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2):86-88.

[5]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85-93.

[6]高丹阳,赵燕燕.基于学习分析的SPOC学习环境建设探究[J].中小学电教,2019(1):73-77.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