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游戏

2019-12-25李诣谳

音乐爱好者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三重奏单簧管演奏家

李诣谳

谈起当代音乐,听众们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深奥、艰涩、难懂、刺耳、搞怪、不好好拉琴?类似的词语或许还可以列举出很多很多。但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当代音乐周上,有这样一部当代作品却绝对不深奥、不艰涩、不难懂,反而十分有趣,赢得了满堂喝彩和观众的会心一笑。

这是一首为四位演奏家所作的室内乐。偌大的舞台上放置了四把椅子,钢琴家、小提琴家和大提琴家已然就绪,音乐声响起,却迟迟不见第四位演奏家登台。突然间,不知从哪边传来低沉醇厚的单簧管旋律。随着音乐渐渐展开,本首曲目的第四位演奏者——单簧管演奏家才终于从后台走至幕前。但他站在舞台右侧专心演奏,未有要落座的意思。接下来的举动出乎所有观众的意料,只见单簧管演奏家快速走下台,穿过整个观众席,又从左侧登台。伴随着一个突出、尖锐的长音,他径直穿过整个舞台,又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之后,他甚至又出现在了观众席当中……

整首作品中最累的就属这位单簧管演奏家了。他穿梭于舞台和观众席之间,同时还要调整气息、兼顾自己的演奏。他偶尔行至其他三位演奏家身边,加入他们一同演奏,但很快又脱离出去。除了音乐最后他终于落座以外,其他的时候,他更像个局外人一样,与台上的另外三位演奏家格格不入。看到此处,作品标题“抓”这个字的意味似乎不难猜测了,看来是其他三件乐器要抓单簧管,后者处于被抓和挣脱的过程当中。并且,随着单簧管乐手的出现和离场,音乐也相应地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音乐内容与表演形式上如此巧妙的构思与配合,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这首作品如此不按常理出牌,实在与人们印象中严肃、深奥的当代音乐相距甚远。不过,这种不按套路的做法也为它带来了极富戏剧性和观赏性的演出效果,在整场音乐会中,这首作品获得了最热烈的掌声。

这部精妙绝伦的作品就是英国当代作曲家托马斯·阿戴(Thomas Adès)创作的室内乐《抓》(Catch)。

托马斯·阿戴,1971年出生于英国。或许国内的观众对他还有些陌生,但他的作品早已频繁在国外上演。四十八岁的年纪在作曲家这个行当中还显得较为年轻,但他却已是音乐圈内响当当的人物了。阿戴属于年少成名的作曲家,1995年,二十四岁的他创作了第一部歌剧《为她的脸施粉》(Powder Her Face),從此开始崭露头角。2000年,年仅二十九岁的他就获得了著名的格文美尔作曲大奖,成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获奖者。历史上获得这一奖项的利盖蒂、潘德雷茨基、谭盾、约翰·亚当斯等大作曲家都是在四五十岁之后才斩获此奖的。2004年,托马斯·阿戴的歌剧《暴风雨》(Tempest)上演,成为为数不多大获成功的当代歌剧作品之一。

《抓》这部作品创作于1991年,为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四件乐器而作。根据演奏家位置的特殊安排,又可分为三重奏(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和单簧管两个阵营。在写作此首作品时,托马斯·阿戴还是一个大学生,正求学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二十岁的年纪是自信张扬、灵感迸发、玩心正盛的时候,在这首作品中,除了精妙绝伦的构思和扎实的技术以外,最为夺人眼球的是作曲家对于乐器的互动安排。

虽然托马斯·阿戴的作品在国内很少上演,但《抓》这部作品却已亮相过上海。在2019年6月的一场室内乐音乐会上,这部作品就由北京当代乐团(Beijing Contemporary Soloists)的演奏家们倾情奉献。短短四个月内两度上演,可见这部作品确有它独到之处。

据作曲家自己介绍,这首作品的灵感源于欧洲非常流行的一个游戏“接球游戏”(piggy-in-the-middle)。在这个游戏中,两个人面对面相互投掷皮球,第三个人站在他们中间尝试接到皮球。化用到音乐作品上,作曲家又是如何实现“抓”的游戏的呢?

音乐始于弦乐空灵的泛音和钢琴清脆的断奏,跳跃欢快,正如所有游戏的开头一般,三重奏对于“抓”单簧管的这个游戏跃跃欲试。高音稍加展开便一路直泻而下,进入低音区,由钢琴奏出动力十足的切分节奏。在低音的铺陈下,单簧管以中弱的力度进入。它奏出的持续长低音一开始掩藏在其他三件乐器之下,在音量渐强和旋律走高之后才慢慢淡入,进入人们的听阈之中。此时,可闻单簧管之声而不可见演奏单簧管之人,观众们的好奇心被最大程度地吊起。单簧管短暂露了声便又遁去,而其他三件乐器似乎并未受到这个一闪而过的外来者影响,继续自己的势头。

正当台上的三重奏专心演奏之时,一声尖锐的单簧管声又倏然响起。单簧管手自信满满地快步走向舞台中央,在舞台上打量几眼后又快速转身离开。他的现身显然打乱了另外三位演奏者的节奏,随着他的下场,舞台上突然陷入静默,徒留大家面面相觑。三重奏稍加调整之后,又重新进入,只不过再开始时,大家刻意压低了嗓门说话。他们减小音量、控制着奏出乐思,隐隐有些小心翼翼。单簧管与三重奏的第一次“正面相遇”转瞬即逝,单簧管略占上风。

单簧管第二次上台就显得和谐多了。他与台上的三重奏由同音进入,四位演奏家共同演奏出了这首作品中最为柔和、缠绵的旋律线条。单簧管悠扬、飘逸的上行旋律与三重奏圆润、低沉的下行旋律互相缠绕,二者遥相呼应,难分彼此。单簧管手在舞台上缓慢信步,行至舞台中央,站定在自己的谱台之前,却迟迟不肯坐下,音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悠扬缠绵的旋律不见了,每件乐器的乐思都不再相同,大家各说各话,偶尔达成一致,很快又再次陷入分歧之中。最后是单簧管掌握了主动——它抢夺去了主旋律的大权,复杂花哨的节奏型、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快速的音流无不显示出它的得意和自信。它在强奏之中以胜利者的姿态离场,三重奏则沦为背景,偶尔闪现。单簧管与三重奏的第二次“正面交锋”,单簧管还是没有被“抓”住。

在单簧管手第二次下场之后,如同前一次一样,三重奏再次回到了小心翼翼的弱奏,沉稳地苦心酝酿与铺垫乐思,为的就是能最终“抓”住单簧管。单簧管手第三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遥遥站在距离舞台很远的观众席当中。在三重奏坚定、朴素、充满感召性的旋律之中,他缓慢走向舞台。此刻,单簧管的张扬姿态已经不复存在。它所演奏的旋律缓慢、平稳,气息悠长,像是一个沉稳之人在娓娓诉说,一改自己第二次出现时咄咄逼人的形象。四位演奏家再次合力演奏出悠扬、舒缓的旋律,但仍时而闪现出几个不协和音,那是单簧管在这个游戏中最后的抵抗。

在单簧管尾音的余韵中,跑满了整首作品的单簧管演奏家,终于在他的谱台前坐了下来。三重奏的强收,为这个游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三重奏“抓”单簧管的音乐游戏,在经历一波三折之后,最终以单簧管被三重奏俘获告终。

在托馬斯·阿戴的个人网站上,列举着他所有作品的演出信息。在2019年9月亮相上海当代音乐周之后,这部作品于2019年11月在卡内基音乐厅上演。无论是作品的演出频率还是上演的场合,无不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通览一下作曲家的全部作品信息后,我们便不难发现,《抓》这部作品可以称得上作曲家上演率最高的作品之一。1993年首演之后,这部作品每年都有上演,甚至多达一年十余次,这在当代音乐领域实属少见。这部创作于作曲家二十岁、在他的作品编号里仅排第四首的早期作品,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和广泛的认可,一方面是由于托马斯·阿戴的天才手笔,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部作品在艺术性、趣味性上达到了完美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演出场地的不同,这首作品每次的实际演出效果都有些许差异,演出效果因而带有些许“偶然性”。作曲家在总谱的扉页上,对单簧管的三次进入给予了详细的文字说明,并在总谱中标示出了明确的出现点和离场点。但在实际演奏中,不同的乐团,甚至是同一乐团在不同场地演奏时,单簧管演奏家的路径都不会完全一致。例如我6月欣赏的版本,由于场地空间较大,单簧管手甚至跑到演奏厅二楼进行演奏。对于这部作品来说,反复欣赏的乐趣更甚于首次欣赏,真所谓愈听愈有趣!

《抓》这部作品既有音乐上的巧妙构思,同时又将音乐欣赏的领域由听觉拓展为视听领域的结合,在“抓”的游戏中将音乐巧妙铺陈,一改当代音乐严肃、艰涩的古板印象。如此有趣的音乐游戏,真是想让人多玩上几次呢!

猜你喜欢

三重奏单簧管演奏家
三重奏
三重奏
演奏家
20世纪末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行走的流沙
——为单簧管、小提琴、钢琴而作
单簧管的演奏与教学
幸福三重奏
浅谈单簧管家族
粮的三重奏
笛子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