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至性深情,抒人文情怀

2019-12-25满新颖

音乐爱好者 2019年12期
关键词:音画交响姑苏

满新颖

朱光潜先生说:“一生都在喝坏酒,不会觉得酒的坏,喝过一些好酒以后,坏酒一进口就不对味,一切方面的趣味大抵如此。”这些年里我也“喝”过不少原创歌剧、音乐剧、交响作品的新“酒”,而还想去品二回的却很少。

这次由厦门爱乐乐团“开启”的崔炳元交响作品音乐会,并不是每曲都能算上“好酒”,因为他有三部交响曲都只演奏了选段,我没那种能力去臆想它们的完整效果。但当晚确有不少曲子和乐章勾起了我想再听更细腻演奏版本的渴望。崔炳元的这些交响乐作品不仅表现出了多地的民俗色彩,展现出了不同时代的意蕴,更能在准确而鲜明的诗情画意之中凸显出其深刻的人文情怀,外化出让人心动而意联的艺术境界,抒发他作为当代作曲家的主体精神。灵动、简洁而深刻是其特色。

交响音画《姑苏人家尽枕河》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乍听慢板的开头,也许有人会误以为,这是一首用当代中国民乐写的舞剧音乐。但若再细听,它却完全是一曲用西方交响乐“画”出来的中国当代交响音画。从细致的运笔、精巧的结构布局和深刻的用情上看,千百年前,同样来自西安的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中所写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给了崔炳元心领神会的灵感。冥冥之中,诗境撩人,自有天意,跨越历史,这诗仿佛一定要寻懂它的高手来投胎转世。崔炳元蘸着西方乐器的色彩,善于用音乐去描绘姑苏城的光影动静,使这首唐诗焕发出时代的质朴与自然,明快有力,赋予了它以新的生命和艺术境界,中国的气质和底蕴充分表现出来。

姑苏再好,作曲家们又该从何处起笔,才能在听众心里荡起无尽的涟漪呢?在第一部分,老崔把着力点放在了对水乡景色的描写和由此惊羡不已的慨叹上。他从昆剧《牡丹亭》的《游园》选材,可谓别有韵致,弦外有音。若说这段乐思似春柳撩开了杜丽娘闭锁的心扉,那么听众也会在这音响的交织里沉醉其中,同样从主人翁的视角感喟到了自然的美好与对眼前姑苏生活的赞美。我想,所有演奏或听到这首曲子的人,甚至从来没有去过苏州的外乡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主题在木管乐器奏出的引子后由长笛和单簧管渐次奏出,继而再由小提琴、大提琴跟进,旋律细腻婉转,移步换形,做到了意象上的层次分明。长乐句尾处,还常有木管乐器吹出的对比句,有似行船头惊起了水中的鸭子,它们在匆匆地划水过船头,一派动静自如的景象,跃然心头。看那小桥,那流水,那些姑苏人画卷般的生活中一切的美,似乎无不是从漫不经心的水、光、影的流动中得以彰显,处处反衬出音乐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灵性解读。

第二部分的小快板部分,作曲家描写了苏州人“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夜市景象,大气、典雅。木管乐器汩汩奏出的流水,就像傍晚不断汇集而来的欣欣然的客流。它取材于苏州评弹中三弦与琵琶对话的个性音调,有似能说会道的店家在与那看上了眼又瞳孔渐亮的客人之间进行着讨价还价,而那夜市、春船的意象则更勾画出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繁华图景,让人们体味到这是作曲家对当下苏州经济、文化强劲发展势头的充分肯定。

随着南梆子敲出的夜深人静,诗人似乎在为古往今来的一切游人代行和代言。他在苏州街头的月下伫立,慨叹着这人间美景。这些音乐素材,是由第一部分白天的抒情主题和傍晚夜市的动感音乐素材的交织融合而成的,抒发出了游人们那种流连忘返的美意。大提琴的独奏阐发出“鄉思在渔歌”的悠长情思,且热情澎湃,使整部作品迈向了高潮。然后,整个乐队就像放大的三弦与琵琶,余味悠长之后,音乐诗人做出了一个干净利落的煞尾,让人一下子看到了整部作品在谋篇布局上的简洁与明快,真是恰到好处,别具匠心。

凝神谛听这幅既有画面感、又能上升到诗境去心领神会的音画,我想起了吴冠中先生的《江南水乡》题材油画系列作品。如果说吴冠中、林风眠和吴冠中等人过去都曾主动将欧洲油画的那种直观性、生动性、丰富的细腻性与中国传统人文艺术精神及审美艺趣相融合,那么,崔炳元的这首《姑苏人家尽枕河》交响音画诚可谓异曲同工。这就是作曲家实实在在地进行着交响乐民族化探索最好的明证。这首乐曲,当成为苏州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名片。我自疚的是,认识他多年,却头一次现场听其作品。这首作品给我带来了美的感觉,那种难以形容的快意,是不在场的人难以理解的。

崔炳元生在东北,长在大西北。从军人到书生,再从教书先生到目前他能全情彻底投入的创作,其人生之路上积累了丰富的音乐文化感悟。这种阅历,绝不像我们一般游客那样,到全国景点走马观花地拍个照,然后再找个馆子去大吃二喝一通便作罢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也活得太粗糙。崔炳元的“音乐读城”让我们应当有所反思。他随和又低调,可实际上,却是个心很细、有思想、严肃而又有抱负的作曲家。正是由于这种长期的厚积薄发,文化圈十多年来一直有人排着队委约其写文化旅游主题的交响乐作品。与一般同类作曲家不同的是,崔炳元是以一位艺术家的赤诚之心去读一座城,在品鉴各地文化风光时,他写的就是独得其神的音乐《山海经》,从中让听众见出非同凡响的乐境和形象,活脱脱地勾勒出从古到今那音、那地、那些人和“我”之间的时空感。

崔炳元的音乐形象也绝非是过去大家常见的,比如:拿人家当地的几首代表性民歌、说唱或戏剧唱段过来,然后反复地变奏和折腾出各种技巧,却难让人解其中之味。他的音乐讲求造化,自己又能扮演好代言人的角色,所以听众们就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文化音诗的准确性、当下性和丰富的表现性。我惊讶的是,崔炳元这个看似“土人”的音乐家经常能生发出新的乐思,就像一位善用音乐写当代新诗的骚客,还丝毫不让别人觉得他自己也不过是个羁旅的过客。他这种能反客为主的主位精神是值得我们的艺术家认真研究的。可以说,崔炳元的“读城”就是在用交响做新诗。他用自己的生命抚育写作对象,而一旦有人听到,那音乐便活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引人心动和联想。他创造性地在音诗的意境中外射出这种人情化的力量,这不就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道理吗?

猜你喜欢

音画交响姑苏
悠悠姑苏情,酥脆“蟹壳黄”
丰收节音画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丰收节音画
丰收节音画
姑苏好时光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姑苏城外寄乡愁
绿色交响
绿色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