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类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9-12-25韩刚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大学生

摘要:“志愿服务”是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能力的社会实践平台。高校志愿者服务应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公益事业发展。新时代,探索外语类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吉林外国语大学志愿服务工作“项目化、信息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总结其“多语种翻译+”优势的、融“公益引领+管理+外语+专业+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志愿者服务内涵、探索深化志愿服务的策略。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社会实践

d01:10.1608 3/j .cnki.16 71-15 80.2019.11.000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1-0020-04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0余所外国语类高校。语言类高校有着先天的办学特色,通过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能够更好地发挥外语类高校学生的语言专业优势,基于此探索符合外语类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尤为重要。

一、外语类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

志愿者精神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宗旨是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八个字决定了志愿服务的性质和方向,彰显出了志愿服务的道德追求和伦理要义,其价值指向是志愿者对道德、责任、友爱等信念和精神的追求。”

外语类高校大学生可以在公益精神、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等方面体现志愿服务的内涵。公益精神方面,如大力弘扬公益精神,树立公益楷模,可以有效地推动和促进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外语类高校正需要塑造一批公益榜样、公益先锋、公益团队,这种公益精神的引领尤为重要。专业能力方面,发挥外语类院校的语言优势,承接多语种翻译的大型赛事和翻译活动等,营造语言学习的氛围,提升专业能力。随着外语类高校学生参与国际性赛事活动越来越积极,许多外语类高校不仅拓宽语言的覆盖面,也积极地投身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所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语种都可以成为外语类高校学生提升专业能力的实战战场。综合能力方面,外语类学生本身综合能力相对较弱,在比较封闭的环境里不利于自身成长,所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来提升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是一个必要途径。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寻找自身所要获得的东西,可以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从其他志愿者身上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总之,外语类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有利于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二、构建外语类高校大学生志愿工作模式

(一)教师引领,樹立公益服务榜样

外语类高校在引导学生志愿服务方面应旗帜鲜明地确立方向,尤其强化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树立公益服务的榜样。吉林外国语大学在这方面的探索是坚持公益性办学,将公益精神、桥梁精神、奉献精神作为学校志愿服务的精神引领和宗旨目标。

吉林外国语大学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参与到大型活动当中,负责翻译工作。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教师利用寒暑假,参与到学生支教、扶贫、赛事等活动中,与学生共同提升,共同成长。如每年团中央举办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是吉林外国语大学师生参与较为广泛的志愿服务活动。另外,走进养老院、火车站、医疗咨询、辅导儿童学习等志愿服务活动中,都有吉林外国语大学师生的身影。吉林外国语大学教师以实际行动、现场教学的方式践行公益精神,对学生起到了示范引领和榜样作用。

(二)科学管理,提升志愿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率

1.结合语言特色,遴选和培育优质服务项目

外语类高校在项目遴选注重往内涵式发展,不断打造和培育优质项目。吉林外国语大学在志愿服务项目遴选中,精心选拔出一些优质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培育。其中,学校西方语学院与吉大一院共建“四叶草医疗志愿服务工程”,用专业的外语翻译为广大医患提供医疗服务方面的志愿爱心服务。该项目在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国家金奖”;学校东方语学院与长春市二道区兴隆社区联合开展了名为“Sunny Dream(绿色梦想学堂)”的志愿服务项目,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旨在为低保户、流动户孩子和留守儿童免费补习、辅导孩子们功课,帮助孩子们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至今,参与学生累计3000余人,累计服务20000余小时。学校精心设计,选择适合学生语言专业的志愿服务项目,并通过校院两级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培育这些优质项目,最终使之成为真正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的品牌项目。

2.建立志愿者信息库,提升志愿服务专业性

外国语类高校响应“互联网+”的时代号召,出于更好地服务引导学生的志愿活动的目的,可在“中国志愿服务网”的网站上记录志愿时长和开展活动,使志愿服务的分类和专业程度更为立体与广泛,充分发挥线上管理的高效率。自2017年8月开始,吉林外国语大学本科生在“中国志愿服务网”网站上进行志愿者信息注册,截至目前,注册人数达8587人,注册率为95%,3300余人加入吉林外国语大学志愿服务队,这所大学为实现“吉林外国语大学人人都是志愿者”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并将在校研究生、在校教师等纳入到志愿者信息库当中。在信息库当中,可随时查到每名志愿者的服务时长情况,了解跟踪志愿者需求,通过专业类别,进行管理。学校团委对注册的志愿者采取分级管理,由各分院团委书记任各白学院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者,每个学院志愿服务队由各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的主席担任,逐级进行管理。信息化系统极大的方便了学校层面的管理,也极大方便了对志愿者个人申请活动进行招募、选拔、培训等程序。学生通过系统进行报名参与活动,完成活动后,管理员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通过系统进行志愿时长累计,每名志愿者都可以在系统上查阅自己志愿服务的统计情况。

3.制定志愿服务学分实施办法,将志愿服务纳入学分管理

外国语类高校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有效地保障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和进行。吉林外国语大学团委于2017年9月份,修定了《本科生“志愿服务”实践学分实施办法》,最终以红头文件形式下发到各学院,其中明确“在校本科生大学阶段须完成不低于120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每60小时获得1实践学分,共计可获得2个实践学分”。通过制定规章制度,使得全校学生的志愿服务有章可循。《本科生“志愿服务”实践学分实施办法》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相契合,将志愿服务纳入学分管理,充分说明学校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志愿者志愿时长经过累积,学校每年三月初,通过一年一度的志愿者表彰大会对本年度的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总结给予表彰,并实行《吉林外国语大学星级志愿者评选方案》,对四星级、五星级志愿者进行表彰,对优秀志愿服务大学生给予奖励与激励。

4.根据志愿服务类别,制定实践活动工作流程

外国语类高校志愿者服务流程化与规范化,是保障外语类志愿者更好地服务的前提。吉林外国语大学志愿者服务流程分为:文件审批、志愿者招募、志愿者上岗、活动收尾四个阶段。文件审批阶段由活动组织或承办的组委会联系学校团委,上报具体活动草案,由主要负责志愿服务部门向学校领导汇报,学校领导审批文件并下达至志愿服务负责部门进行实施。志愿者招募阶段,招募阶段分为招募、选拔、确定人选,志愿者培训。志愿者上岗阶段就是志愿者服务期间正常服务工作阶段,其中学校青联志愿者协会督导部会在活动期间对志愿者上岗情况进行考评。活动收尾阶段包含对志愿者服务期间进行评价,给予志愿者相应的补助,在系统上对参与活动志愿者进行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对活动进行宣传及总结。学校志愿者招募至活动流程如图1所示。

(三)参与大型展会,提升语言专业综合运用能力

大型展会类活动对外国语类志愿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有很明显的帮助。在志愿者上岗服务期间,会有各国嘉宾进行参展和参观,与国外嘉宾的交流大大提高了志愿者专业语言的运用,提升了学生在沟通交际的能力,还加强了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好自己负责的工作。这就很好地提升了含语言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

(四)参与大型赛事,提升学生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

外国语类高校广泛参与大型赛事,有助于提升志愿者与人沟通与交往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快地融人周围的环境。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岗位较多,需要志愿者数量也较多,如学生负责电视台直播、嘉宾接待、赛场服务、裁判协助、媒体翻译等工作。被分配到固定岗位后,会有其他高校志愿者共同参与工作,这样学生会有机会认识更多的外院校的学生。通过彼此间的配合和沟通,大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更快地融人志愿服务工作。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不仅为服务社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在志愿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和完善了自己,其专业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都有所提升。吉林外国语大学“教师榜样引领+管理+外语+专业+能力培养”的工作模式在具体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被证明是较为适用的模式。

三、深化外语类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策略

(一)让志愿者服务制度根深蒂固

制度是保障学生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只有让制度在学生中扎根,做到事事有标准、事事有原则,才能保证志愿服务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们应该定期学习学校志愿服务的相关制度,不断熟知,不断完善制度,使其越来越完备,从而保障志愿者更好地服务。有两项制度应当常抓不懈:一是培训制度,目前学校对志愿者的培训还不是很专业,还停留在学生指导学生,不够系统化;二是考核制度,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其实是很重要的,学校层面要保持考核的及时性及考核标准规范性,对志愿者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和准确公平的考核。

(二)让安全志愿保驾护航

学生安全是活动策划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也是志愿服务活动高质量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在《志愿服务条例》中“第十七条,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志愿服务活动前,应当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明确应为学生购买保险,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志愿者的安全权益。无论是从招募志愿者的招募方,还是派出志愿者的高校方,都应该时刻以学生安全为首要,教师跟踪服务为必要,全面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三)让被动志愿化为主动志愿

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长期积累的公益事业,需要每一位学生自觉自愿主动参与。然而,目前还是有大部分学生为了志愿而志愿,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去做志愿,而不是主动去做志愿,这就违背了志愿服务精神,违背了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宗旨。所以,学校应当教育学生树立“我愿意去做,我愿意帮助别人”的思想意识,并注重在志愿服务中主动帮助别人,同时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找到自身不足,不断提升自己。

(四)打造专业化的志愿服务

外国语大学的学生以语言专业为主,這正是其优势所在。语言是学生最好的沟通工具,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进行跨文化沟通和交流。吉林外国语大学制定了“培养具有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掌握一到两门专业,外语听说能力强,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素质外语外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积极推荐学生参与各种国际会议、大型赛事、各类展会、礼仪服务、交通疏导、应急医疗,精心打造学生在外语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实践能力。而学生则应当学以致用,发挥专业上的优势,立志成为语言专业领域的志愿者精英和不可或缺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五)开拓志愿服务新领域,加强志愿服务创新能力

“高校志愿者这一群体应该得到高校管理者乃至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提供必要的物质资金支持与补贴,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到志愿活动中去。”目前,有的外语类高校的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将各个部门统筹起来,发挥部门的优势,积极建设校外联系,为青年志愿者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为他们开拓更广泛的志愿服务领域,使之学有所用,在专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如,外语类高校大学生志愿活动可以扩展至环境保护、红色基因文化等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

另外,学校还应该充分激发留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与激情,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中外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红色文化也应该成为外语类高校大学生重点学习的领域。大学生利用多语种优势,利用红色传统文化基地的平台优势,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每年团中央都会举办“红色之旅”活动,作为外语类高校,学校团委更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和学习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为传承红色文化贡献力量。

总之,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和媒介,通过线上线下官方校园媒体等,全方位扩展志愿服务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加强志愿者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能力,不断弘扬、宣传和普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激励学校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1海伟.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J].绿色科技,2018( 17).

[2]朱钦.基于“四化”模式的大学生志愿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党史博采(下),2019(02)

[3]赵丽亚.当代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04).

[4]陈晨.对现行大学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 08)

[5]林竹.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

[责任编辑:张丽丽]

收稿日期:2019-09-05

作者简介:韩刚(1989-),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外国语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