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翻译对提升写作能力的途径

2019-12-25刘芷岑

校园英语·上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语言输入语言输出翻译

【摘要】翻译不仅是一项英语技能,也是提升英语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翻译作为英语学习方法的作用会受条件限制而被省略,本文将从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方面,阐明翻译对英语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以及翻译对提升英语语言能力的影响,尤其是将翻译与写作相融合,进而探究通过翻译提升写作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语言输入;语言输出;翻译;写作

【作者简介】刘芷岑(1998-),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本科。

随着全球化发展不断推进,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翻译作为一项语言转换技能,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需要。同时,翻译作为外语学习的方式,对提升英语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也有重要作用。翻译作为一种外语学习的手段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古典语言教学中的“ 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作为英语和中文两种语言连接的桥梁,翻译成了中文母语者了解、学习和掌握英语过程中的重要转换器。

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是英语学习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语言输入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需要不断掌握英语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表达习惯,而语言输出是对英语学习的巩固,不断的口头或书面表达的形式巩固语言输入的内容,并在输出过程中增强语言表达思维。翻译就是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相结合,翻译过程是语言输出的过程,这里的翻译指的是有中文到英语的翻译过程,译者剥开母语的语言外壳,将中文语义与英语的表达方式相结合,然后输出;而翻译素养的提升也必然离不开语言输入,译者只有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英语表达后,才能进行英语语言的输出。翻译可以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有机结合,不仅是一项英语技能,更可以成为英语学习的一种方式。

一、对翻译的语言输入功能的再认识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 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提出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可理解性输入理论认为,“可理解的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是人们习得语言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将其可用公式“i+1”来表示。“i”表示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或能力水平,“1”表示输入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的语言形式或功能。学习者如果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输入更多适应自己水平的“i+1”形式的语言,便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新的语言知识点,不断取得进步。该理论强调了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对英语语言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首先,输入是输出的基础,输出是输入的目的,有效的知识输入是更好的理解的关键所在。可理解性输入和有效的知识输入意味着从词汇表达,语法结构,到文化背景都是英语学习者可认知范围内的。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基础,母语思维可以帮助理解第二语言。因此,翻译作为两种语言转换的桥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先阅读中文,再阅读英文,会进一步加深对英文表达的理解,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其次,语言输入是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输入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英语语言输入的过程也是如此。翻译能力的提升过程需要大量阅读英文文章,积累词语表达。另外,好的译文需要进行反复修改和精炼,通过日积月累形成i+1形式的语言,进一步提升英语输出能力。克拉申的输入理论还强调“输入应该是大量的含有丰富结构的自然输入,并且是‘粗调输入( roughly tuned) ,而非‘精调输入( finely tuned)”。这就要求英语练习材料的作者一定是英语母语人士编写,未经过中文母语人士对英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翻译材料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在翻译训练过程中,可以选择国外报刊等文章,这样不僅可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保证英语表达纯正地道。如果英文译文的材料是中文母语者为适应学习者的英语能力而改编过的,将无法确保语言输入过程的有效性。另外,翻译的文本可以保证其完整性。一些语法书或指导书为使讲解更加具体,会采用短句或片段的形式呈现英文文本,这就影响对文章进行完整理解。加强语言输入的同时也要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一篇完整的文章可以体现作者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条理,语言输入过程也是训练输出思维过程的方式。因此,文章的语言表达纯正和文章的完整性缺一不可。

二、对翻译的语言输出功能的再认识

1985 年 Swain 发展了输入假说,提出可理解性输出假说( Comprehensive Output Hypothesis) 。该假说指出,“学习者口头或书面表达时,能扩展自己的中介语来满足交际需求,他们利用自己内化的知识,或是从未来的输入中寻找解决语言不足的线索。输出需创造新语言形式和意义,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用目的语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语言输入是语言的内化过程,语言输出则是将内化的语言进行实践,反复训练升华的过程。

中文母语者的语言输出会受中文语言习惯的限制,所产生的口头或书面表达是处于一种中介状态。不断的输出可以使中介式的表达更加偏向英文的纯正表达。在翻译训练过程就是将积累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等输入知识不断输出,将内化的知识外化,做到学以致用,进而满足交际需求。Swain还提到过沉浸式教学方法(immersion programs),是指以非母语的第二语言作为直接教学语言的基本模式。根据传统语言学的观点, 由母语的使用而导致的负迁移 现象是产生语言错误的主要根源之一, 因而外语学习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够有效的排除母语的干扰。然而 , 随着外语习得研究的发展, 应用语言学界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除了干扰因素, 影响外语习得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通过翻译提升英语有能力的过程中虽然离不开母语,但母语有助于对第二语言的理解,提升英语阅读和理解效率,帮助学习者在英语输出过程中逻辑更加紧密。

三、翻译提升写作能力的途径

英语写作是重要的语言输出方式,需要以大量的语言输入作为基础,才能够有效提升写作能力。本文中,笔者在进行探究过程中,基于对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再认识,采用循环翻译与写作的方式,通过对汉译英翻译材料原文内容在词汇及写作思路方面的反复强化,达到对英文材料的内化,将语言输入和输出紧密结合。笔者从Thoughtful Learning网站摘选了一篇题为“Internet Plagiarism”的英文文章,共12段,将其翻译为汉语作为实践材料,以一名辽宁省某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大三年级学生为实践对象,探究通过翻译提升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训练的第一循环为“翻译-对比”:实践对象首先对该份材料进行汉译英,然后将译文与英文原文对照,标注出不同的地方。第一循环中的汉译英过程主要是语言的输出过程,通过阅读中文,把握文章的含义、结构和逻辑脉络,利用现有的语言表达进行输出。对比过程也是语言输入的过程,实践对象通过阅读英文原文,积累表达,并标注出语言表达错误及与中文表达习惯不同的地方。

第二循环为“复写-对比”:实践对象脱离汉语译文,凭借记忆对该段材料进行复写,尽量使语言及语义逻辑比较符合英语原文,然后在与原文进行对比并修正。在第一循环中,实践对象已经对文章内容有基本了解,第二循环中脱离文本复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实践对象在通过翻译提升输出能力的过程中拜托语言的思维定式,尽量贴和英文表达习惯。再次对比,反复阅读英文原文,增强语言输入的有效性。

第三循环为“翻译-对比”:实践对象再次利用中文译文对文本进行翻译,然后批改。这次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巩固前两次阅读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加深对语言表达的印象并学会积极地使用。

第四循环为“复写-对比”:重复上述第二循环。

第N循環:译文与英语原文完全重合。

这种循环的训练方式可以帮助学习者反复巩固,强化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过程中学到的内容,并反复实践,达到将语言输入转变为积极的语言输出的水平,进而提升语言能力。

四、结语

Krashen和Swain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理论是提升语言能力的基础,而翻译作为一项语言转换技能也是提升英语能力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翻译能够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有机结合,并且可以借助翻译训练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翻译是利用母语促进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我们不应简单地以母语干扰为由否定或忽视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合理利用翻译技能训练,将对英语语言能力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econd Language Ac quisition [M]. Oxford:Pergamon,1982.

[2]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5-27.

[3]杜成龙,黄美芸,孔晴,王林霄.基于可理解性输入理论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研究——以阅读《经济学人》为例 [J].海外英语,2018.

[4]谢媛媛.“输入”“输出”在中国文化翻译课程构建中之适用性[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

[5]张季红.翻译 ——利用母语促进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J].上海翻译,2005.

猜你喜欢

语言输入语言输出翻译
可理解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课堂的作用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高中英语“以说促写”教学实践研究
优化综合语言实践项目课设计提高语用能力探究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语言输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