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高校外语类调剂生专业适应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2019-12-25王语嫣饶溪王奕廷陈涛

校园英语·上旬 2019年12期

王语嫣 饶溪 王奕廷 陈涛

【摘要】高校学生入学率逐年上升,部分学生因被调剂录取而缺少学习动机,滋生了消极情绪,无法接受被调剂的专业,专业适应性较差。本文对部分高校大一至大四年级本科外语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影响高校外语类调剂生专业适应性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专业适应性;外语类学生;调剂生

【作者简介】王语嫣,饶溪,王奕廷,陈涛,上海电机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上海大学生科创项目“职业规划对高校外语类专业调剂生的影响及作用”(编号B1-0224-19-004-112)的部分研究成果。

专业调剂生是指那些被录取为非自己第一志愿所报学校及专业或者两者之一的学生。高考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而高校各专业的招生名额有限,所以部分考生被调剂到其非第一志愿所报专业学习。专业调剂作为高校招生手段之一长期存在于我国教育制度中。正是由于该调配政策的存在,高校招生教育体制里产生了一批特殊的群体——专业调剂生。

适应性是指个体有效地顺应、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维持自己的生活,并满足个人和社会所提出的文化要求,而专业适应性则是指大学生在基本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与所学专业及专业环境相互作用,主动调整自己的专业认识和学习行为,达到自身在专业上和谐发展的心理和行为倾向。目前国内对专业调剂生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关的文献,研究者们主要从调剂生的专业适应性、专业承诺特点、学习动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纪晓明、张福珍等人对某校新生的学习动机、适应性展开的调查结果表明,专业调剂生与非调剂生的学习动机存在显著差别。但是国内研究者在同类专业下对于影响调剂生专业适应性的因素研究甚少。专业调剂生在高校中是一个特殊存在的群体,由于被调剂到非第一志愿的专业,入学后可能会出现对专业认同度较低、缺乏兴趣、缺少学习动机等问题,影响学业发展。

一、对外语类调剂生的调查

为研究外语类专业调剂生的专业适应性、影响专业适应性的因素以及学生心理特征差异对学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小组对上海三所高校外语专业的108名大一至大四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非调剂生70人,调剂生38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30人。

研究使用唐文清、张进辅编制的《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量表共38个项目,4个分量表,11个因子,整个量表采用4点计分。量表的组成为:专业承诺,包括专业情感承诺与专业继续承诺2个因子,共lO个项目;专业学习动力,包括专业兴趣、专业动力、专业目标3个因子。共9个题项;专业学习行为,包括学习方法、知识运用、专业回避行为 、主动应对行为4 因子,共13个题项;专业自我效能感,包括专业学习效能、专业特质自我效能2个因子,共6个题项。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95;重测信度也在0.95,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研究小组采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进行了方差分析以及对问卷得分情况进行频数分析。收集的数据主要用于外语类专业调剂生专业适应性进行得分情况统计、频数分析以及家庭所在地差异分析、学校类型差异分析、家庭收入差异分析。

专业适应性量表采用4点计分,故每一题中间点(即平均分)为2.5,则量表总分取值范围为38-152分,总分中点分为95分,受调查外语类专业调剂生总分中点分为80.77,低于总分中点分,外语类专业调剂专业适应性总体较差。根据每一题的中点为2.5分,则可认为当研究对象的每一题得分低于2.5分时,即表现为专业适应性不良。据此进行频数分析发现,在专业承诺分量表中,适应不良者24人(63%);在专业动力分量表中,适应不良者26人(68%);在专业学习行为分量表中,适应不良者23人(60%);在专业自我效能感分量表中,适应不良者27人(70%)。

二、外语类专业调剂生差异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外语类专业调剂生中,不同家庭收入的学生在专业适应性上有显著的差异。

三、问题分析

研究显示,从总体上来看外语类专业调剂生专业适应性不良。从外语类专业调剂生内部差异上来看,同类专业下对于影响调剂生专业适应性的因素可找出以下原因:

由于很多外语类调剂生对自身定位不明确,认为“学语言不必非要到外语类专业”,并对专业老师和课程设置不满,以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使他们对所读专业产生一种消极的态度,导致他们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多数成绩落后的调剂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这是外语类专业调剂生专业适应性状况不良的表现。

在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专业撤销名单中,有高达30所高校撤销了商务英语专业。由此可见,外语类专业招生已经开始严重缩水。理工类高校的外语类专业招生不满,大多调剂生被分配到外语类专业,这与学生所预期中的专业相差甚远。且理工类高校师资水平与外语类专业为“王牌”专业的综合类高校师资力量相比非常有限,甚至有些理工类高校无法提供外教资源,学校设置的问题是导致外语类专业调剂生专业适应性状况不良的重要因素。

外语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某种语言的愿望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可分为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表层动机即为了外在功利性原因,例如通过专业水平考试、取得工作机会、海外留学等外在原因进行学习。深层动机是因为个人对于外国语言或文化的兴趣等内在原因进行学习。一般认为表层动机的刺激不能保证学习者进行长期有效的学习,一旦刺激消失,学习的动力就可能停止。深层动机则可以刺激学习者持续高效地学习。作为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能够影响和决定动机。对于外语类专业调剂生而言,调剂至外语类专业并非出于自己本身的意愿和兴趣,可能会缺少深层学习动机,其学习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功利性的表层学习动机,仅把语言当作一种“工具”,认为只需提高自身语言水平即可,盲目地把通过专业水平考试当成专业学校的终极目标,以考试的形式固化了自己的思想,专业适应性较差。

对于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外语类调剂生而言,出国深造是一种选择,即便对专业学科无兴趣,但因为外语成绩是国外招生录取的重要指标,学生也会在学业压力影响下进行课外的外语学习,相较家庭条件差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时间较多、学习方法较好,所以他们专业适应性相比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要好。

四、结论及改善措施

外语类专业调剂生总体专业适应性不良;理工高校的外语类调剂生和综合高校的外语类调剂生适应性情况存在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家庭收入的外语类专业调剂生在专业适应性上有显著的差异。

可采用的改善措施:

(1)开展针外语类调剂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上的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转型,社会需要哪一方面的人才,而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方向,这些困惑直接提升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要求学校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培养”。在大学阶段,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自我效能感,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地剖析自己,为自身设定出准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而为之不断努力,在专业学习上针对外语类调剂生做相关的生涯规划,给予相应的学习干预措施,帮助其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学习计划,改为使他们拥有深层学习动机。

最重要的是要教导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不同的规划,将职业规划具体化。例如在大一时期是探索期,此时的调剂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首先需要适应大学的生活,重新探索确定自己的目标。大二是准备期,此时的大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参与课外实践的同时,应积极地去考取与本专业有关的证书,例如CET、托福、雅思等,或者利用寒暑假时间实习。大三是冲刺期,此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为踏入社会做好抗压准备。对不同学习层次的调剂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原本学习成绩好的调剂生拥有较高的逆商,所以更有信心完成分内的工作,而学习成绩差的调剂生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2)重视对调剂生的关注和培养。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对调剂生的培养,必要时可以开通一些特殊渠道,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并融入专业课的学习。

首先,要进行团体训练辅导。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团体训练是提高调剂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其次,要及时调整调剂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传递积极就业、深造等信息,帮助调剂生建立美好的就业自信心,同时更应该关注调剂生,特别是成绩不好的调剂生的羞愧情绪,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积极情绪的引导。最后,要培养调剂生的专业归属感。要加强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間的互动,例如可以从本科开始就实行导师—本科生的本科生导师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要求导师对其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辅导,为其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

(3)认清形势,树立目标,培养学习兴趣。首先,外语类专业调剂生需要认清形势,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他们应该欣然接受所调剂的专业,不能因为所学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就产生大量的消极情绪,自暴自弃,最终荒废学业。其次,要树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良好的目标能够激发调剂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成绩好的调剂生与学习成绩差的调剂生相比,学习成绩差的调剂生普遍对自己的未来缺少较为清晰的定位,也缺乏较为明确的目标,相对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更易出现厌学现象。因此,调剂生在接受自己被调剂的事实后,树立一个具体的、合适的、明确的目标更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要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兴趣能使学生长久地维持较为良好的学习状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剂生在入校后可能由于各种的原因,会出现迷茫、不适的现象,因此应该尽快培养学习的兴趣,融入大学生活。

(4)构建“三位一体”的逆商培养模式。逆商(Adversity Quotient,简称AQ),即逆境商数,也称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我们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人格、谈吐、行为、三观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是培养逆商的关键部分。而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校期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会因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发生变化,因此学校也是培养学生逆商的第二大主体。大学生从小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所以社会也是培养学生逆商的第三主体。综上,应该构建“三位一体”逆商培养模式,提升专业调剂生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首先,父母应从各方面改进家庭教育;其次,大学教育要分阶段、有重点地培养大学生的逆商。调查发现,学习成绩好的调剂生比学习成绩差的调剂生更容易接受调剂的事实,也能更快投入专业的学习,因此学校应在不同的阶段,更注重对学习成绩差的调剂生的逆境培养,注重他们的心理变化并及时和他们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纪晓明,张福珍.专业调剂生学习动机与适应性关系研究[J]. 药学教育,2011,27(2):59-61.

[2]李晶,周开林,刘艾娟.专业调剂对学习者可控因素的影响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33-138.

[3]唐文清.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编制及其应用[D].西南大学,2007.

[4]涂阳军,陈建文,李传玲.高等师范院校调剂生学习动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08(5):60-64.

[5]吴帆,王新宏.中德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差异比较[J].前沿,2014(Z1):135-137.

[6]Biggs, J.B.&Telfer, R.The Process of Learning (2nded.)[M].Australia: Prentice- Hall,1987.

[7]严明.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8]陈培玲,贺荣繁,陈丽君,应海华.高考调剂生的专业归属感培养途径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02):74-77.

[9]沈丽丽,游达.高校调剂生专业适应性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2,28(04):52-55.

[10]侯海艳.当代大学生逆商培养系统的构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6):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