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70年太行山红色电影文化发展的三重维度

2019-12-24雷前虎董成志

电影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太行山区红色文化

燕 艳 雷前虎 董成志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35)

太行山区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绵延400余公里,其中河北约30县,山西20余县,河南10余县,共计60余县。北方山区虽不及江南钟灵毓秀,但黄土地孕育出的更多的是慷慨悲歌之士。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赞叹 :“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图史者往往皆是。”历次华夏危机,必有太行英豪名垂青史。古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侠士豫让、“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地刺客荆轲;今有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先烈李大钊、血染沙场舍身报国的狼牙山五壮士……豪杰侠义气不仅体现在诗词中,在红色电影这种文化表现形式中也层出不穷。

红色电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记录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背景进行叙事的电影[1],它的时间跨度涵盖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之后。太行山区红色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并在电影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内都有能反映当时风貌的代表性作品,如抗战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新中国成立后展现英雄事迹的《焦裕禄》以及新时期商业故事电影代表的《一九四二》等。太行山区红色电影文化是我国红色电影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较长的时间跨度、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诠释着独特的意义,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一、历史厚度

笔者搜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红色电影约48部,从第一部电影《战火中的青春》(1947)到《建军大业》(2017)也是刚好70年的历程。从列表中看到,太行山区红色电影共22部,占比高达45.8%,极具地域代表性,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各个时期中国红色电影文化发展的脉络——抗战时期讴歌革命战士、新中国成立后谱写国民英雄、新时期展现时代风采,从三个层次显示出它的历史厚度。

表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太行山区红色电影统计表

(一)讴歌革命战士

围绕诉说过往苦难、言说革命艰辛、喜迎新生活这一主线拍摄上映的太行山区红色电影层出不穷。《白毛女》中的喜儿命运悲惨,是旧中国广大农民,特别是妇女的苦难典型。她不甘忍受黄世仁家残酷虐待逃进深山,以惊人毅力苦熬岁月,等待报仇,最后满头白发,终于迎来“太阳底下把冤申”的一天。《钢铁战士》塑造了解放战争中张排长、老王和小刘这三位具有钢筋铁骨般意志的英雄战士形象。他们在经历五昼夜血战弹尽粮绝后,仍然不畏惧敌人的威逼利诱甚至绑架亲人的要挟,老王和小刘为成功掩护好解放军埋藏的粮食和军工器械而英勇牺牲,张排长最后得以生还被授予“钢骨铁筋”锦旗。

在革命战争时期,它就像一面鲜红的旗帜,起到了团结人民意志、打击敌人气焰的积极作用[2]。时至今日,这些红色经典中的英雄形象、革命事迹仍然葆有深刻的影响力和强烈的感召力。

这一时期的太行山区红色电影,几乎无一例外地在正面人物塑造上过于高大全,像《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红旗谱》中的朱老忠等。源于红色电影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在革命战争年代,也确实需要这些高大全的英雄们鼓舞人民不畏强暴、顽强抗争的斗争勇气。

(二)谱写国民英雄

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短暂辉煌后,“文化大革命”使太行山区红色电影遭遇了冷却期。由于太行山区地理位置较为特殊,紧邻首都,在全国范围内尤其首都附近都在被红卫兵运动的“破四旧”和“左”倾错误思潮困扰的时候,太行山区红色电影也受到很大冲击,有将近9年的空窗期。

电影《董存瑞》(1974)讲述了董存瑞从见习小八路开始,逐渐由鲁莽、冲动的孩子蜕变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这部电影使太行山区红色电影开始逐渐摆脱阶级斗争的阴影。在这之后的《一个和八个》《焦裕禄》《惊心动魄》的主人公身份开始慢慢由革命战士过渡到了和平年代为国家、人民无私奉献的国民英雄身上。在影片《焦裕禄》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应该留存在很多人的记忆中——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每每看到这个场景都不禁使人潸然泪下,为焦裕禄同志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感动,习总书记也曾于1990年7月在《福州晚报》上作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纪念——“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3]

在和平时期,这些谱写国民英雄的电影在延续红色革命理想的主题之下,植入了新的艺术欣赏的价值理念,丰富了太行山区红色电影的文化内涵,感召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先烈尊崇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感。

(三)展现时代风采

走进新世纪,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影响力有所消减,电影工作者们意识到应将红色革命思想的历史意义更多地转化为现实价值,尝试在红色电影文化中融入商品化的倾向。

冯小刚取材于太行山区范围内一场天灾的《一九四二》中虽然完全抛弃了植入广告,但是超强的演员阵容,包括日军轰炸场面在内的许多镜头,就规模及技术层面而言,都是十足的好莱坞范,可以嗅见些许商业化气息。影片传递着生命与尊严的正能量价值观,使“红色电影”本色不改,而新增的商业元素能在原有基础上更多地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电影文化的需求,体现了太行山区红色电影再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并为未来一个阶段内太行山区红色电影创作指明了一个新方向。

真正让红色电影在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两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成就的是近年来一系列的“献礼之作”。《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建军大业》合称“建国三部曲”。三部影片相继以中国近现代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建立等不同的历史阶段为叙事背景,集合了宏大的制作水平和演员阵容,虽然相比《一九四二》有更浓的商业化氛围,但电影既暗合记录每一次的重要历史时刻,又成功避开了竞争比较激烈的各类档期拔得头筹。它们所呈现的破旧立新的叙事手法,打主旋律历史事件牌,吸引了大批明星低片酬甚至零片酬加盟,攒足了人气,做足了网络营销,成功地带动了一定时期内红色电影的观影热潮,这一系列的操作是值得太行山区红色电影学习借鉴的。

二、内涵深度

(一)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之根

红色电影在传统文化的处理上,既有继承更有融合创新发展。太行山区红色电影创作题材和叙事手法的不断拓展与更新,不仅继承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保家卫国传统文化基因,也在融合红色时代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太行山革命精神。即坚守革命信念、坚持群众路线、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等。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地道战》《钢铁战士》《平原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等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以农民为核心的革命战士群体,洋溢着朴素、乐观、淳朴的精神风貌,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度融合。为了保家卫国,他们“挖地道”“战平原”,成为战争年代英雄化的“钢铁战士”。在影片《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在敌人追堵下,为了革命必胜的信仰,舍生取义,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革命理想而不断奋斗。

(二)弘扬热忱自信的爱国之情

爱国之情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所竭力歌咏的对象。与诗歌、词、曲等静态文艺呈现形式相比,电影以其灵动的情感丰富性,以英雄人物的活动为依托,在宏大意象与崇高主题的烘托下更容易激起中华民族儿女的伟大爱国热情。影片《太行山上》叙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故事,朱德、彭德怀、左权等领导人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排除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内外压力,为革命燃起火种创造了星火之源,左权甚至为抗日根据地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影片《小兵张嘎》中,白洋淀英雄少年张嘎机智勇敢地同日寇进行斗争,进步成为八路军战士。在影片《董存瑞》中,19岁的张家口青年董存瑞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舍身炸碉堡,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在这些革命领袖与战士的身上,电影所展现的是民族危亡之际,一种民族担当力量的觉醒与突起,他们以浮出历史地表的力量,昭示一种红色信仰支撑下的爱国主义英雄赞歌。

(三)彰显为国为民的使命意识

相比战斗英雄来说,影片《焦裕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刻画了不同群体在和平建设年代为国家和人民忘我付出的英雄群像。他们之中既有革命领袖,也有普通干部群众,展示了平凡中的感动与伟大中的坚守,潜移默化地展现了革命精神延续下的主流价值观。在影片《焦裕禄》中,焦裕禄以大智大勇、大爱大恨谱写了一曲羽声慷慨的英雄壮歌,敢于同自然灾害和自己的疾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极大地呼唤了观众的内在心理认同。同时,在记录伟人故事的红色影片,通过影片内容展现伟人也有平常的生活和平凡的一面,不是总高高在上的。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描写了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连续四个昼夜在太行山老区调查研究的故事——大雨中与群众一同救秧、耐心听取群众反映的意见、连续工作到深夜等,充分展现了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的为国为民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形象[4]。这部影片拉近了伟人与百姓间的距离,形象塑造更加可感可知。

三、现实高度

(一)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锻造优秀品格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太行山区红色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红色经典电影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刻画了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太行山区的英雄儿女们艰苦奋战的光辉形象,如《红旗谱》中铁骨铮铮、耿耿正气的朱老忠,《青春之歌》中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林道静等。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英雄对革命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一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的国家,从任人宰割的境遇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繁荣昌盛,靠的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发愤图强、顽强拼搏,靠的是中华民族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当代中国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像太行山区红色电影中刻画的英雄人物那样,锻造优秀品格,用艰苦奋斗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提供强大动力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是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根本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它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多部太行山区红色电影中集体主义得到了体现。电影《地道战》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显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体现的是一种干群一致、协同奋战、合力攻坚的集体主义精神。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突出强调了高山所代表的集体主义战胜了雷振林所代表的个人英雄主义。通过观看这些影片,我们从中体会到集体主义的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所以我们要发挥集体优势,要用实际行动践行集体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5]。同时将个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并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彰显文化自信

电影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综合艺术,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它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艺术形象,以及所创造的意境,让观众获得令人赞叹的审美效果。红色电影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设计故事情节将弘扬的崇高精神、歌颂的高尚品质自然流露,并非直接灌输给观众,是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提升了艺术审美能力。

红色电影将红色文化与电影艺术相结合,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太行山区红色电影将红色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太行山上》《鬼子来了》等影片可以感受到祖国的山川秀丽、风景如画,感叹太行山自然之美;通过《大河奔流》《西柏坡的故事》等影片可以体会到以自强不息、改革创新、民本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一个和八个》《惊心动魄》等影片可以感悟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因此,红色电影也是增强国人文化自信的强有力的武器。

四、结 语

太行山区红色电影从三个维度全方位展现了太行山区的历史变迁,由解放时期为国家意志代言,到新时代的商业化融合创新,始终以其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理论性引领中国红色电影发展潮流。因此,深刻认识太行山区红色电影的历史价值,充分挖掘其时代意涵,将有利于丰富地域红色电影题材,推进全国红色电影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红色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太行山区红色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太行山区苹果节水灌溉高效技术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河北将严限张承及太行山区矿业开发
旅游扶贫战略模式研究*——以太行山区旅游扶贫为例
基于SWOT分析的太行山区农业产业园规划研究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