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与群

2019-12-23叶春雷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道家孟子儒家

叶春雷

我们知道,儒家“乐群”,道家“善独”。庄子言:“块然独以其形立。”而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教”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群”,也即构成一个和谐社会。

《庄子·在宥》言:“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这段话,对道家善独,解释得很清楚。阮籍有篇《大人先生传》,描述大人先生,是“勾芒奉毂,浮惊朝霞,寥廓茫茫而靡都兮,邈无俦而独立”,大人是与小人相对的,大人的特征就是“独”,就是一空依傍,块然独立天地之间。苏东坡写《赤壁赋》,开篇就描述自己飘荡于茫茫大江的那种自在无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都可看出道家乃至道教“善独”的影子。

道家的精神气概,是非常大的,整个大的精神气概,端在一个“独”字。庄子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道家的“独”,可以有这样两点:一是人格的独立,二是精神的自由。说到人格的独立,那就是不受社会关系的羁绊,能够做到我行我素,特别是不受一般社会尊崇的功名利禄的羁绊。我们知道庄子曾经受到楚威王的招聘,希望他担任楚国的相,但庄子拒绝了。他拒绝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他不愿意因为做官而让自己的人格受到约束。无独有偶,当嵇康的朋友山涛推荐嵇康出来做官的时候,他同样拒绝了。理由之一与庄子如出一辙:“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所以道家尚“独”,首先就在人格的独立,不委屈自己,要活出自己的真精神;其次说到精神自由,这更是“独”的深刻内涵。庄子在解释实现“独”的外在方式时,强调一个“忘”。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術。”“忘”是实现“独”的行为方式,或者说路径,而“忘”本身,也促使一个人能学会独立思考,从而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独立人格的树立,是缘于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独立人格。而独立思考,是通向精神自由的必由之路。就这个意义言,陈寅恪先生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感觉其精神源头,应该就来自道家“善独”的思想。

道家“善独”的思想魅力无须多言。庄子敢于指斥统治者“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就表现出独立人格的强大魅力。同时,道家人格“与天地者为一”,这种博大的胸怀自然可以祛除尘世间的蝇营狗苟,让人在一个更加开阔也更加优游的舞台上展现自己,避免了人生被现实的蝇头微利所束缚,所以人生的格局自然是大的,磅礴的。庄子所谓“十日并出”,就可看出这种“善独”的人格精神的博大光辉。

自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道家的“独”,也存在着自身的偏颇之处。“遗世独立”固然可以保持人格的高超,但是,从某种角度说,也可能有避世之嫌。庄子拒绝出来做官,固然保持了“小我”的清高,但是,放弃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有时也显得怯懦。就这个意义上,儒家的乐群,可以救道家的一偏。

与道家强调对这个世界的“忘”不同,儒家强调的是对这个世界的“爱”。虽然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不同于墨家的“兼爱”,也不同于西方的“博爱”,但这个有差别的爱,却像一个个同心圆一样,是一个由内向外扩展的过程。这个由内向外扩展的过程,就是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儒家的“乐群”。

“乐群”的前提是爱,也就是孟子所谓“人皆有恻隐之心”。我们知道孟子强调性善,与荀子不同。孟子的性善论,虽然有强迫论证的嫌疑,在逻辑上有很大的漏洞,但是,这个前提却有很大的意义。因为“人皆有恻隐之心”,才可能“推恩”,将对自己父母子女的爱推及别人家的父母子女,这种“推恩”的思想,是“乐群”的情感基础。

“乐群”的具体表现,就是所谓“五伦”。按照杜维明先生的观点,“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是双轨的,是人道的。”我很认同杜先生的这个观点。尊重是相互的,这是“五伦”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更是大胆地说,即使是国君,如果不能顺应民意,人民也是可以“诛独夫”的。儒家“乐群”的思想在当代依然有其现实价值。本着恻隐之心,将自己对家人的爱推及对陌生人的爱,让这个社会成为一个秩序井然的充满温情的和谐的整体,这是我们多么渴望实现的梦想。

所以我说,中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有多种可能供我们选择,同时又可以用一种思想救正另一种思想的偏颇。在处理人际关系这个大问题上,如果儒道兼综,各取所长,那么,我们在保持自己人格独立的前提下,拥有“乐群”的心态,积极融入到这个社会,把每个人心中珍藏的对家人的恻隐之心投射到陌生的人群,那么我们每个人,就会生活在融融的爱意之中,感受整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一种愿景啊!

(编辑   之之)

猜你喜欢

道家孟子儒家
知命
磨刀不误砍柴工
漫画道家思想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
茶道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