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酒店管理专业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9-12-23干霖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能力

干霖

本文基于开设酒店管理专业高校普遍存在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师资是学术型人才的现状,探索了酒店管理专业学术型教师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难题,基于多层次的生源情况,通过建立多层次、宽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了酒店管理专业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于专业人才多样化需求。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术型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

(一)革新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基于开设酒店管理专业高校普遍存在的师资是学术型人才的现状,要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开展了学术型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工作。首先,提出“一个中心,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育与生产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管理与人文结合,脚踏实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二)提高教师实践创新能力

实施“五个一工程”,全面培养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提高教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五个一工程”即要求教师选择一个方向(教师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瞄准一个目标(时间:3年;高度:跳一跳够得到),加入一个团队(采用个人志愿与学院组织相结合的办法确定),走进一个酒店或旅游企业(这一点很重要,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选择酒店企业的不同岗位,这些需要主要有教师自己的生产实践需要、了解企业运营实际的需要、科研项目提炼的需要、产学研深层次合作的需要等,制订一个计划(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有鲜明的实践导向,结合学生未来岗位和职业实践的需求,讲深讲透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运营和其他领域。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学习、项目教学等,构建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生动活泼、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关注学生能力与素质协同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酒店管理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建设与实践

(一)多层次生源,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会操作、懂管理、善沟通,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原则,以“面向产业、产教融合、分型培养、联合培育、接轨国际”为指针,以产学研有机结合为途径,实施“3+1”“3+4”“5+2”“3+2”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举。“3+1”模式主要通过3年校内通识课程和专业课为主、基础课实验与校内专业实践为辅的理论知识学习夯实专业基础,累计1年校企“无缝对接”的生产实习和专业实践。“3+4”和“5+2”模式,3年中职+4年本科的7年一贯制教育,和5年高职+2年本科的7年一贯制教育,为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础上,强化了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有机融合新模式,可为行业输送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3+2”模式为多学科背景的学生,融入专业知识以及行业实践训练,培养出的学生是行业中一职多能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图1是酒店管理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体系。

(二)“大平台、小模块”的多样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平台,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培养;宽厚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专业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模块化专业教育平台,专业知识、开发应用、素质拓展和技术技能训练与培养,强化学科专业群融合,理论教学与科研、行业、应用紧密结合。图2是酒店管理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酒店管理专业模块按照酒店主要岗位和培养目标,构建5个课程群。包括“酒店市场营销类、酒店财务管理类、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类、酒店基础类课程和酒店沟通能力课程群”等5个核心课程群。

酒店营销类课程包括:酒店营销与策划、酒店品牌管理、酒店公关实务、酒店收益管理、统计学、酒店电子商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包括: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服务心理学等。酒店財务管理类课程包括:酒店财务管理、酒店收益管理。酒店基础类课程包括:酒店管理概论、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管理信息系统、酒店礼仪、餐饮服务与管理、食品营养与卫生、酒店质量管理。酒店沟通能力培养类课程包括:酒店英语口语、酒店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中国历史文化、酒店服务心理学、逻辑学等。

多平台分模块课程群的培养方案设置有助于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3项能力:核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继续学习能力。

(1)核心能力中突出了沟通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课程体系中增加酒店沟通技巧、酒店英语口语、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外,从大一认知实习阶段就开始的酒店实际运营场景实践环节,将有效锻炼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2)专业技术技能上,通过丰富详实的实训实践课程,要求每位学生争取拿到一种专业技术证书。诸如MS OFFICE高级应用证书、教师资格证、餐饮服务技能证书、客房服务技能证书、商务英语证书等。

(3)继续学习能力是一种知识储备。通过开设一些学科和专业拓展课程,为同学们后期深造学习,跨部门、跨行业发展进行知识储备。并且通过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在一线运营岗位表现优异,得到了来自行业内部的继续深造和学习、晋升的机会。

(三)校企合作,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形成以“课程实验和校内实训→开放自我训练→企业实践→专业技能培养→校内外融合训练”为主线、有序推进、层次分明的“五位一体”创新能力培育载体群。挖掘和丰富优质资源,更新训练方式,大幅增加开放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训练项目。加强校企联动、共享资源、协同创新,建设融合发展、紧密合作和合作型实践教学基地,促进学生专业意识、素质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环节三大体系综合提升、同步推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校企校际共建、共享、共赢。实现了系统性与目的性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交融,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对接旅游产业和酒店企业,协同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中高等通识和专业基础、专业和综合创新三大实践教育平台。此外,开创性地融入全球最大高端酒店连锁集团万豪集团的万里豪程课程项目,在实践环节中加入行业尖端信息和前沿咨询,并由酒店集团提供成熟完备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设计,内容包含了学术型专业教师培训及挂职训练、学生认知实习、部门运作实训、交叉培训等宽维度实践环节,能螺旋式提升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态度、心理调适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积极与一些本土及国际著名酒店集团开展深层次合作。先后与港中旅集团、香格里拉集团、万豪酒店集团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围绕酒店行业需求,培养精通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掌握酒店职业技能,熟悉酒店行业运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此外,成立校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1~2次联合培养推进会,指导学院的专业实践教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四)评价效果,完善持续改进机制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妥善制定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与考评体系,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过程和目标管理、教学监控,对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1.强化教学管理

规范教学过程,加大监督力度,及时反馈教学评价情况,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改革教学手段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的运用比知识本身显得更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强化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意识,积极推行和实践启发式、研讨式等新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观摩教学、情景模拟等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要求教师利用新媒体工具把教学内容动态化、直观化。运用酒店管理软件、网络运作平台、新兴教学平台及手机软件等加强课程的教学直观性和便捷性。

3.创新教学评价

酒店管理专业采用多方位、全覆盖的教学培养评价体系,校内课程由任课教师、督导、专业系部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本身的教学效果和能力则通过督导、导师、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开创性地引入了大规模学生在线问卷及现场填表等方式,对任课教师进行多维度评价,从而有利地推动了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提升。校外实践课程则主要由行业用人单位作为评价的主体,通过定期反馈、综合性考核评分表以及校外专家建设委员会会议,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更好地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

三、结论

本研究以理论为先导,以顶层设计为核心,以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推进专业建设的教学改革。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质量保障體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建议以顶层设计统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以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推进酒店管理专业建设。

(1)理论、实践和专业技能融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螺旋提升,实践能力培养与理论教学有机交融,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2)构建全方位、多维度、差别化、循序渐进、分层递进、校内校外融合的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实现校企联动、共享资源、协同创新。

(3)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方法、评估流程、质量标准和考评体系,构建统筹协调的人才培养过程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机制。

(4)酒店管理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达到了三个一体化:强化专业基础与适应产业需求一体化的课程设置方案;实验、实训、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能力训练体系;教学实施过程和质量保障过程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应用型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