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模式下旅游精准扶贫研究

2019-12-23刘苏萍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群众旅游

刘苏萍

旅游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时期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之一。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在村领导干部的带领下,通过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实现了从“增收难、村容村貌差”的穷村子到“花繁叶茂”美丽乡村的蜕变,旅游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一、研究区概况

花茂村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市播州区西部,地处云贵高原,气候独特,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境内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花茂村传统文化底蕴浓厚,早在清朝光绪年间,花茂村就有了土陶制作,保留至今的是一家明末清初所建的陶艺作坊,堪称人文景观一绝,目前花茂土陶已经申请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茂村还是红色乡愁浓郁的地带,当年,红军长征就在花茂村“红色之家”留宿。花茂村依托红色长征足迹,成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典型。2015年,花茂村被授予全国唯一“最美红村”殊荣;2016年1月,花茂村登上“2015年中国红色旅游产业荣誉榜”;2016年7月,花茂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二、花茂村旅游扶贫成效

旧时,花茂村境内世居土著民族,以仡佬、苗族为多,因人烟稀少,故名荒茅田,顾名思义就是贫困荒芜落后。“出行难、用电难、看病难、上学难、增收难、留人难、村容差”是这个村庄原有的底色。时过境迁,如今一切已今非昔比,昔日贫困荒芜的“荒茅田”,通过发展旅游已成为一个“青山绿水公园、花香果硕田园、返乡创业家园、休闲旅游乐园”的美丽乡村,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产业旺、文化兴的有机统一,旅游扶贫成效彰显。

(一)人居环境改头换面

昔日的花茂是一个鸡鸭满地跑、尘土漫天飞、臭气随风飘的穷乡僻壤,用老百姓的话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电网结构差,遇到雷雨天气经常停电,难以满足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2004年后,村境内开始“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整合小康六项行动、一事一议、乡村旅游等项目,全面改善水、电、路、房、讯、寨等人居条件,花茂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家乡的变化,村民马琴深有感触:“五六年前,我们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木瓦房、喝的是山沟水;现在,泥巴路变沥青路,路两边还栽上花草树木;村民住上了漂亮的黔北名居,家家通自来水,生活一步到小康”。2010年以来,采取多规合一规划引领,累计美化房屋1 000多幢,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以“小康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路、水、电、讯等基础条件。财政、社会、群众多渠道投资约3亿元,新硬化通组路串寨路5千米,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300余盏,燃气管道4.7千米、自来水管网11千米。种植绿化树木533.33余公顷,治理生态景观河道8.8千米,新建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池4个,铺设污水管道11千米,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措施改善了废水污染。通过制定村寨卫生管理公约,建立“五户联保”制度,每季度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家园”评选。实施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四改”和健康知识、卫生习惯、清洁环境“三进户”,家家户户实现庭院绿化整治。尘土漫天飞,鸡鸭满地跑,臭气随风飘,住是木板房,走是泥巴路的“荒茅田”已经一去不复返。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花茂曾经以传统的刀耕火种农业为主,村民种植粮食主要用于自己食用和养殖,以地为天,靠天吃饭,仅守着土地,收益低,导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土地荒废。土陶制作技艺是花茂的一项传统产业,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土陶制作工艺落后,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土陶工艺逐渐萧条。因此,大量花茂青年走出山沟外出打工。而如今,花茂通过产业调整,大力发展现代休闲旅游观光设施农业,以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为主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农民转变为工人、商人,把土地转变为股权、股金,各行各业长足发展,一片欣欣向荣。首先最大的亮点是设施农业,九丰公司先后投资1.5亿元,打造农业核心园区,发展露地蔬菜示范基地,同时建成智能温控大棚、深加工车间、生态餐厅、办公培训中心等设施15万余平方米。农民在农业园区务工,从传统农民转变成为产业工人,核心区解决群众就业200余人,人均工资2 100元/月。其次是旅游业发展壮大,花茂村荣登“2015年中国红色旅游产业荣誉榜”,荣获全国唯一“2015最美红村”称号,累计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 200万元,带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250余人,农家乐、乡村旅馆、特色小吃店带动群众就业100余人。

(三)农民生活水平发生质的飞跃

花茂曾是“增收难”的贫困村,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外出务工,通过坚持脱贫攻坚与小康建设同步走,开放开发与保护传统同兼顾,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同发展,乡愁乡韵与现代气息同交融,切实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农民生活水平、生活品质显著提升,曾经贫穷落后、灰头土脸、思想贫瘠的“荒茅田”人,已然华丽丽转身为花繁叶茂的新花茂人。

2012年,花茂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478元,2014年达到10 948元,2015年达到12 607元,2016年達到14 119元,2017年超过16 000元。

花茂村精准识别贫困对象48户159人,占总人口3.2%,2014-2016年脱贫12户40人,2017脱贫21户74人,目前已有116人达到国家规定的脱贫标准,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到98%以上。

如今的花茂村,自来水基本通达家家户户,天然气通达村民聚居区,小轿车正在进入寻常百姓家,核心区免费WiFi全覆盖,党群之家的坝坝舞成为时尚。走进花茂村,几乎见不到聚众打牌的,只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乡愁文化、农耕文化、陶艺文化、田园生活备受青睐,溪流、林草、山丘等生态细胞和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等文化元素吸引四方宾客纷至沓来。

三、花茂村的旅游扶贫经验

(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发展思路

2014年,花茂村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为总抓手,推动农旅文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模式

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带动以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和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同步发展。

2.“乡村旅游+扶贫”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花茂村为引领,以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为主导,通过“抓点连线扩面”,打造土坝—花茂—苟坝乡村旅游示范带,农民变商人,吃上“旅游饭”。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带动了农民就近就业创业,达到了“在家就业好,照顾老和小”的目的,外出务工群众从3年前的2 000多人减少到近300人。

3.打造“乡愁经济”品牌

通过改水、改厕、改灶、改圈,进行庭院绿化整治,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等,花茂村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都说花茂村越来越美,乡愁更浓了。花茂村已成为各类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乐土。

4.“红色乡愁+教育培训”

为了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免费开放苟坝会议会址和陈列馆,开工建设苟坝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承办以“薪火相传·再创辉煌”为主题的长征精神红色旅游火炬传递活动。深入挖掘培育乡愁文化、农耕文化、陶艺文化,“花茂土陶”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民文化家园、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每月举办2期农民夜校,1期花茂讲堂,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转变明显。

(二)基层党组织的魅力

花茂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支部要带好头,把花茂村建设好、发展好”的指示要求,抓队伍建设、产业发展、为民服务。

花茂村党组织突出建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基层党员、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镇党委选派工作作风扎实、工作经验丰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事的国家正式干部到村担任总支书记,区级选派1名优秀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共同谋划花茂村的整体发展之路。

花茂村党总支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实现村强民富。花茂村党组织注重创新服务群众载体,提升群众服务能力,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

花茂村党组织注重创新服务群众载体,提升群众服务能力,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过程中,花茂村黨组织探索出帮群众想、教群众会、带群众做、促群众富、让群众笑的“五为民”工作法,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对于部分群众的不支持、不理解,村支两委干部召开村民小组会,通过讲总书记的嘱托、讲花茂故事、讲惠农政策,教育群众感党恩、跟党走,以“5+2”“白+黑”的工作作风,连续开了45场会,使群众真正信服。

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公信力进一步增强,为率先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四、绩效提升对策

1.加大旅游扶贫政策宣传

花茂村旅游扶贫政策覆盖率不够,调查显示有35.5%的受访者不了解旅游扶贫政策。村支委要加大对政策的宣讲,除了在村大会上宣传,发放宣传单,还应使政策进入每一家每一户。对缺乏文化知识的村民,广大党员干部要进行详细讲解,确保人人知晓并理解政策。

2.提高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打造特色品牌

花茂村目前知名度较高,但旅游资源整体上品种单一,与省内其他地方乡村旅游产品相比,重复性高、同质性强。调查被了解最多的项目是“农家乐”、观光农业、采摘园,缺乏特色品牌,游客逗留时间短,重游率不高。目前,已联合土坝、苟坝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但都仅限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苟坝会议会址走一圈,观光农业园瞧一瞧,“红色之家”吃一吃,然后打道回府。因此,应与周边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相结合,多元化开发能够体现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挖掘娱乐性强的体验式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让游客来了就不愿走,走了还想再来。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培训力度

调查显示,花茂村受访村民最愿意参与的旅游扶贫方式是“自己经营农家乐”和“制作或加工当地特色产品”创业型脱贫方式,但是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大多数只能选择打工。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培训力度,让更多有创业意愿的村民能够受惠旅游扶贫政策。

4.乡村旅馆统一经营管理

花茂村目前有乡村旅馆40多家,由于每家住房条件、卫生状况、个人技能、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有的客源爆满,有的门庭冷清,“几家欢乐几家愁”。另外由于服务标准不统一,游客褒贬不一,对于花茂村整体形象的塑造也是不利的。因此,对于花茂村的乡村旅馆,应制定统一的接待和管理标准,对乡村旅馆的从业人员,要定期组织相关技能和服务培训,使服务、技能标准化,从整体上提升花茂村的住宿接待水平。

(作者单位:贵州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群众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小A去旅游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