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意象研究

2019-12-23沈欢欢吴国清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评价性黄浦江滨江

沈欢欢 吴国清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国民休闲时代开展休闲活动的空间载体。探究游憩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和需求是游憩公共空间建设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真正提高游憩者幸福感。本文以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为例,研究上海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意象,揭示其意象空间的分布特征和意象空间的内在感知与印象。研究表明:①黄浦江两岸的结构性意象总体呈现多中心、不连续的空间分布特征;②评价性意象中,游憩者对环境空间总体持积极情感倾向。從细分的4个维度来看,感知强度从强到弱依次为偏好吸引物、基础配套设施意象、人文特色意象以及环境氛围意象。

引言

在休闲旅游不断深入的时代,休闲游憩已成为国民出行的刚性需求。而休闲旅游不断发展表现在空间上即游憩公共空间不断增长。城市游憩空间是满足居民休闲、交往、锻炼、娱乐、购物、观光、旅游等游憩需求的城市开放空间。是居民和旅游者进行休闲旅游活动的游憩场所,也是体现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载体。游憩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是城市更新的基本取向,也是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滨江区域开发更新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打方向,黄浦江两岸作为上海游憩公共空间的滨水资源,开发建设尤为重要。

自凯文林奇(Kevin Lynch)创建城市意象理论以来,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空间研究。城市意象又称城市空间意象,是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感知与认识所形成的记忆和意义。城市空间意象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分为结构性意象和评价性意象。结构性空间意象从二维空间布局上探究城市空间意象形态特征和布局方向。而评价性空间意象侧重于人们对城市周围环境的心理描绘、体验感知以及认知评价。部分研究学者将此应用于城市、古镇、森林公园等尺度的空间意象研究。本文从结构性空间意象和评价性空间意象两方面分析黄浦江两岸游憩空间意象,并在梳理相关参考文献基础上,将评价性空间意象分为偏好吸引物、配套设施、人文特色和环境氛围4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黄浦江两岸中心段(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千米)为研究范围,涉及黄浦、浦东新区、虹口、杨浦以及徐汇5个行政区,空间范围为沿岸陆域空间。游憩公共空间是以游憩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开敞空间,包括商业中心、历史风貌区、滨水空间、A级景区、公园绿地、广场、活动场馆等城市旅游休闲资源。在国民休闲时代背景下,游憩公共空间成为市民出行及游客到访使用频率最高的区域。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黄浦江两岸的网络游记文本进行梳理和讨论。内容分析法是在确定研究范围的基础上,对文本信息内容构建分析类目和相应分析单元,根据提取的文本数据研究主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目前的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是词频分析以及情感分析。本文采用词频分析和情感分析探究黄浦江两岸游憩空间意象的结构性意象和评价性意象,并进行深层次解读和建构。

(三)数据收集

本文利用八爪鱼采集软件,在携程网和蚂蜂窝旅行网上以黄浦江两岸各区滨江为关键词采集相关游记。数据采集时间为2013年1月1日-2018年5月30日,同时删除文章篇幅较短、以照片为主的游记,得到结果为初步采集的游记合计为3 152篇,筛选后的游记合计为1 585篇。

(四)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分为两个部分,包括词频统计及准化换算、地点名词的经纬度提取及空间表达。首先,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在结构性意象中梳理筛选后游记内容,将其涉及的城市意象5要素具体地点名词进行预处理,包括替换错别词、统一同一地点名词等,然后将游记中涉及的地点名词构建分析类目,用ROST CM6进行词频统计、采用标准化换算计算词频得分,得到高频意象词,并提取经纬度,利用ArcGis软件进行核密度分析,探究总体意象空间分布结构和特征。其次,在评价性意象中提取并统一对游客感知程度较高且体现游憩公共空间的吸引物、人文特色、配套设施以及环境氛围的特征词,纳入自定义词表并进行词频统计、计算词频得分。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结构性空间意象

结构性空间意象指游憩者对城市环境在空间上的结构性感知和印象,是游憩者集体记忆产生的结果,重在探讨城市意象构成要素及总体意象空间结构。总体意象空间明确意象要素分布的疏密程度,描绘游憩者对环境空间的感知范围和分布特征。

1.意象构成要素

城市意象理论指出标志物、区域、节点、道路和边界5要素通过人的感知形成城市空间意象。本文将游憩者对黄浦江两岸游憩意象构成要素进行分类词频统计(见表1)。标志物是特色鲜明且具有吸引力的建筑物,也是形成城市印象的关键点。东方明珠、万国建筑博览群为词频得分最高的标志物,感知度高,为城市发展和公众集体集体记忆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区域是城市意象中空间连续的特定范围,因内部空间形态和特征的一致性而被识别和意象。除外滩-陆家嘴外,辐射范围的城隍庙、北外滩和豫园的意象元素辨认度最高,而徐汇滨江、杨浦滨江因旅游资源聚集度、空间距离、旅游发展历史等因素,群体意象相对较弱。节点是人群的集散点,也是交通枢纽处和桥梁等。连接浦东浦西的4座云桥以及外白渡桥在空间上表现为视觉转折点以及相邻意象空间之间的连结点,方位特征明显,因而意象感知较高。道路是人们在行进中感知周围环境的线性意象要素。黄浦江两岸的各滨江大道为主要感知对象,其次是南京东路、四川北路等商业或历史街道。边界要素是两个区域的线性隔离。辨认率最高的边界要素为黄浦江和苏州河,且黄浦江在上海的特殊地位,公众意象尤为突出。后期规划应注重保护滨江的天际轮廓线。

总体而言,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意象构成要素的感知数量以标志物和区域居多,道路和边界的感知数量最少,但黄浦江的意象感知强度仅次于外滩、陆家嘴,也是重点建设对象。

2.总体意象空间

研究将网络游记中涉及的意象元素通过ArcGis软件展现黄浦江两岸的总体意象空间(见图1)。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意象空间呈多中心、不连续的空间结构,意象元素的聚集区与意象热点分布基本吻合,表明城市意象空间由意象热点为核心,派生出一系列多元化意象元素。核心意象区域为外滩-陆家嘴一片,意象空间发展历史较早,意象元素建设多且成熟,外滩意象空间向北外滩和十六铺滨江拓展和延伸。次核心意象区域为世博滨江,意象空间沿黄浦江上游方向展开,表明大型节事活动对于拓展游憩公共空间、带动区域旅游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徐汇滨江则借助世博园区,凭借后世博效应在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中展露头角,近年来以艺术博览为功能定位,打造了一系列城市艺术展览馆,如龙美术馆、西岸文化艺术中心等。南浦滨江段意象元素密集程度较高,该区域建设有南浦大桥,具有良好的可进入性,且紧邻江边建造着一批休闲公园和广场,能有效满足游憩者日常休闲需要。

(二)评价性空间意象

评价性空间意象指游憩者对所处的游憩公共空间环境的体验和感受,反映城市环境中非物质性的空间意象。本文从偏好吸引物、基础设施、人文内涵以及环境氛围4个维度分析黄浦江两岸的评价性空间意象。其中,偏好吸引物意象是具有吸引力且感知程度较高的意象元素。人文特色意象蕴含城市意象空间的风格与特色,是游憩者在游览过城市环境后产生的印象和记忆。配套设施是城市游憩空间的支持性系统,对城市意象空间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整体环境氛围指游憩者对黄浦江两岸游憩空间整体环境的心理感知和描述。

采用情感分析模块分网络文本的情感倾向(见表2)。游憩者对黄浦江的游憩意象空间积极情感占80.68%,表明游憩者在黄浦江两岸游玩时呈舒适愉悦的心情,两岸的游憩空间环境给游憩者带来休闲放松的体验。对游记文本进一步分析时发现,使游憩者产生消极情感的因素有拥挤、水环境差等。

1.偏好吸引物意象

“夜景”“灯光”等意象元素的感知度最高反映出黄浦江夜景对游客的视觉冲击,描绘了黄浦江两岸城市游憩公共空间的都市夜晚景观。“云桥”“石库门”“博物馆”以及“游船”等意象元素展示了游客对黄浦江两岸的偏好意象。其中博物馆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集中展示地方意识,满足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体现了徐汇滨江等区域文化艺术、生态休闲的功能定位。游船是黄浦江上的动点,反映出城市滨水游憩活动要素,优化了两岸游憩公共空间的吸引物意象维度。

2.人文特色意象

人文特色意象中,“历史”和“现代”的意象元素感知最为强烈,其次是“工业”“旧址”等意象元素,“创意”也是游客感知较为直观的感受。其中,“历史”和“现代”反映了游客对黄浦江两岸人文意象感知。“工业”“旧址”等意象元素反映出游憩公共空间历史性建筑或工业遗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创意”意象则是滨江创意空间的游客感受,也反映出近年来游客对深度游、个性化旅游的喜爱和追求。

3.基础配套设施

基础配套设施的意象元素主要表现为游憩功能,包括观景、游玩、交通、导览以及休息功能。游憩者感知度最高的意象元素为“平台”,表明游憩者非常关注黄浦江两岸设施的亲水功能和观景功能。“步道”“活动”“骑行”等高频特征词反映游憩者对浦江两岸提供的休闲活动的基础配套设施的满意度较高。较多游记指出黄浦江沿岸建设的标配三道包括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尤其是徐汇滨江沿岸的工业遗址改建的攀岩等设施,满足了运动休闲爱好者的需求。從词频较低的“服务”“标识”“休息”等特征词来看,黄浦江两岸总体指引和休憩设施建设尚未完善,滨江沿岸的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4.整体环境氛围

整体环境氛围的意象元素主要表现为“繁华”“美丽”“干净”“整洁”“休闲”等。“繁华”“美丽”是游憩者对黄浦江两岸环境氛围最深刻的印象,表明浦江两岸空间整体氛围,与上文城市夜景感知度高密切联系。“干净”“整洁”“清新”等特征词,表明黄浦江两岸的环境质量较高,空气清新。“休闲”这一特征词体现了黄浦江两岸的休闲氛围较好,不少游记指出黄浦江两岸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友好”“文明”“安静”等特征词反映出黄浦江两岸给游憩者营造的友好、文明的城市形象以及环境氛围,也体现了游憩者对浦江两岸环境氛围的正面的情感倾向。

三、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黄浦江两岸游憩空间的结构性意象

一是意象构成要素中,东方明珠、万国建筑博览群为词频得分最高的标志物,外滩、陆家嘴为感知度最高的意象区域,黄浦江为最突出的边界意象要素。二是意象热点主要分布在外滩、陆家嘴、世博滨江以及北外滩,而在徐汇滨江、南园滨江的意象热点分布较少。三是黄浦江两岸的意象空间呈现多中心、不连续的空间结构,核心意象区域为外滩-陆家嘴一片,并向北外滩和十六铺滨江拓展和延伸,次核心意象区域为世博滨江,徐汇滨江以及南浦滨江段。

2.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的评价性意象

游憩者对环境空间总体持积极正面的情感倾向。感知强度从强到弱依次为偏好吸引物、基础配套设施意象、人文特色意象以及环境氛围意象。吸引物偏好意象中以夜景、建筑、博物馆等词频最高,而对绿地、景观的意象感知较弱;配套设施意象中亲水平台、步道等游憩设施的意象感知度最高;人文特色意象中游憩者感受最强烈的是历史感和都市现代感;在环境氛围上突出印象为繁华、美丽,而空气、卫生质量是关注点,表明游憩公共空间的功能性要素有待完善,空间品质有待提高。

(二)讨论

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意象仍为断裂式而非连续性结构,且空间发展仍不均衡。因此,未来黄浦江两岸应加强城市节点间的空间联系,明确道路交通的引导性,促进各意象区域交流和互动,带动城市休闲公共空间的均衡发展。同时,利用大型节事活动促进形成新的意象热点,填补意象空白区域,改善浦江两岸的总体意象空间结构。

从黄浦江两岸的非物质性空间意象来看,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是满足游憩者精神文化需求的物质空间载体,空间建设应体现城市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黄浦江游憩公共空间建设应以尊重城市的传统文化空间为先,保护浦江两岸的总体格局和特色,提升游憩公共空间的功能和体验。此外,运用文脉和城市特色,融合创意手法,丰富城市空间形态。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评价性黄浦江滨江
福州滨江私宅
黄浦江的昨日今生
芜湖滨江天际线
黄浦江边的“引力波”
黄浦江上游防汛墙改建结构型式探讨
学术语篇的评价性分析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高新(滨江)区:打造“智慧e谷”
安全评价性检查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