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2019-12-23邱淑兰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渗透研究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邱淑兰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在与时俱进地进行着革新和完善。作为基础文化学科,语文教学工作除了日常课本教材知识的讲授教学之外,还应主动肩负起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工作。本文立足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实践,首先简要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并结合当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简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旨在分享教学经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与历史知识传承的集中表现形式,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文化内容和精神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瑰宝。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国家相关部门明确要求要将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语文学科作为基础的文化教学课程形式,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工作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此外,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学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可以有效丰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人文素养,深化素质教育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方面综合发展。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语文教学内容正在逐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现代化素质教育工作不仅强调学生语文基础学习能力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对于学生思想素质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文化包含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德育因素,其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可以使学生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提高自身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在完成自身文化底蕴构建的基础上自觉抵制各种精神污染的蔓延。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利用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合理渗透传统文化,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分析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存在以应试为教学导向的情况,单一地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课本教材内容教学需要,照本宣科地照搬课本教材内容,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与教学工作,只为更好地服务考试和实现课程教学大纲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与此同时,即便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但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缺乏完善的方法与策略,致使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无法得到有效地开展,一直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有效丰富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视野,同时在历史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影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之所以传统文化渗透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与实施,很大方面因素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相关。在现代化教学形式面前,许多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研究,无法灵活地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日常语文教学中去。加之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在日常教学备课环节,只是单一地以教学目标和应试为教学导向,集中针对性知识教学,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这种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发展。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

(一)立足语文教学教材,深入发掘教材人物品质

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既包含了儒家文化那种博爱、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的思想,同时也包含道家道法自然,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理念,这些文化内容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对学生全方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初中语文课本中许多教材知识内容都涉及到了不同方面内容的历史传统文化,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能够立足语文课本教材,深入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引领学生积极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提高文化传承与发展。例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宋濂借助自己早年虚心求教和刻苦学习的经历来勉励年轻人专心致学,只有通过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才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陋室铭》中借助“陋室”的那份宁静,表现作者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优良品质;《爱莲说》一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充分彰显高洁的情操,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保持自己内心的那份坚守,不能被外界环境所污染。通过教师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优良文化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

(二)深入文章意境,提高传统文化熏陶作用

在语文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学习特征出发,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点,结合教学内容需要,积极构建具体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文章学习,逐步深入文章意境,准确把握文章内涵,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以及思想品质。例如,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学生展现古诗词的韵律美,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又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文章时,由于学生年龄与阅历因素的影响,无法准确把握杜甫在文中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首先为学生讲解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民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走进杜甫所处的时代情境。在那种战乱的背景下,作者自己生活难以保障的情况下还胸怀他人,不忘推己及人,为天下之忧而忧。“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充分显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同时,感受到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并树立基本的家国情怀意识,促进良好思想品质的发展。

(三)注重广泛阅读,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熏陶

传统文化涉及内容非常广泛,除了基本的文化知识之外,同时还包括了精神、道德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以及思想品质。在传统文化渗透教学实践中,广泛的阅读是保障文化渗透的基础与前提。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是知识信息的输入过程,通过广泛的语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范仲淹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接触龚自珍的那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报国之志以及文天祥身上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一篇篇名品佳作的背后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民族精神以及文化内容,字字沖击着人的心灵,触发着学生的情感。通过日常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在阅读学习丰富的文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品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以及个人品质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多元化教学内容设计,以课本教材为教育基础,将传统文化渗透教学工作贯彻于日常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通过日常的语文课程学习活动,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以及思想品质,促进语文学科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尹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18).

[2]于春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J].才智,2016(25).

猜你喜欢

渗透研究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