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形近部件辨析提高识字教学成效的方法探究

2019-12-23周淑钧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错别字识字教学

【摘要】识字写字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错别字现象特别是因部件错误而致误的现象频发。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应该关注形近部件的辨析,通过字源、字群、复现、指称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提高识字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错别字;形近部件;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频发的错别字现象一直是困扰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的一个大问题。错别字有不同的类型,吴心仪(2018)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部件错误是小学生错别字的重要类型。”可见,想要切实降低小学生错别字的出现频率,提高识字教学的成效,需要更多地关注部件,对其中容易混淆的形近部件的辨析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形近部件辨析的意义

目前小学识字教学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的认知策略,教师在识字教学中一般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整体轮廓,而对构成这些汉字“五脏六腑”的部件关注不够,影响了识字教学的成效。

部件,又称字根或字元,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从部件出发观照汉字,既避免了笔画教学的过分细碎,又避免了整字教学的过分笼统。且在《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GF0014-2009)》(下文简称《部件名称规范》)归纳整理的514个部件中有301个可以成批构字,同用一个构字部件的汉字之间系联性更高,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进行更系统的汉字教学。

某些部件因为形体大同小异,不仔细辨认容易混淆致误,同部系联的汉字更容易出现形近部件的交叉混用。加强对这些形近部件的辨析,对提高识字教学的成效有重要的意义。

二、形近部件辨析的方法

(一)要巧妙引入字源和造字理据等疏通形近部件义理

因为混淆形近部件而致误的错别字,从表层来看是因为部件之间相似度高,大同小异,不仔细辨认容易混淆;而从更深一层来看,则是因为学生对个别形近部件义理不了解,无法根据汉字形音义之间的有机联系做出准确判断。

新课标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小学低年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了中、高年段,虽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据重要的地位。古文字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多形象可感,不仅趣味性强,而且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深奥晦涩的部件义理讲明、讲通,便于学生掌握。

如“丌”与“廾”这组形近部件,由横、撇、竖三个基本笔画组成,且笔画的顺序相同,加上这两个形近部件在结体构字时均一般位于字的下方,因此容易误用。在帮助学生辨析这组形近部件时,笔者引入了两者的小篆形体:“丌”,小篆作“”,读作“jī”,像垫物的器具、底座之形,是个象形字。“廾”,小篆作“”,读作“gǒng”,像举起左右两手以承托它物,是个会意字。常见的从“廾”的字如“弄”“弈”等,均保留了“廾”的造字本意,含有用手取物、承物的意思。

又如“夕”与“”,两个部件形体极相近,只是“”比“夕”多一点。从字源上进行分析,“夕”甲骨文作“”,像半月之形,表示夜晚,是“月”的本字。而“”初看像“月”的变形,实际上是“肉”的讹变。“肉”,甲骨文作“”,像切成大块的肉,象形字。常见的从“”的字,如“炙”本义即指烤肉,“祭”则是以手持肉进行祭祀。

引入字源和造字理据,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增强了小学识字教学的科学性。

(二)要善于利用字群加深对形近部件的记忆

“字群”一词,最早由黄碧云于1987年提出,指的是“至少有一个共同点”的相关字的组合,分类上有同部字群、同声字群、同义字群等。周健(2004)指出:“在汉字学习的初期阶段,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本笔画、笔顺和一定量的汉字后,重点可以放在部件字及其组合演变形式方面,但孤立的汉字难于记忆,我们要尽可能选择有一定字形关联的字群来教。”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利用部件及相关字群展开学习,有利于建构学生自身的汉字认知体系,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如在帮助学生区分“”与“”这组形近部件时,笔者发现这两个构字部件实际上是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如果单纯从字源上进行分析,反而会加深学生辨析的负担。举例来说,“光”,甲骨文作“”,小篆作“”,从火在人上,隶变后的“”实际上是严重形变的“火”。“肖”,金文作“”,小篆作“”,从肉小声,隶变后的“”其实是“小”的形变。“当”,繁体作“當”,小篆作“”,从田尚声,简化后的“”實际上是声旁“尚”的省体符号。不同的偏旁在规范化的过程中同用了“”这个部件。从“”的字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常见的“兴”“举”“学”繁体分别作“興”“舉”“學”,不同的偏旁在简化中同用了“”这个部件;而形体相近的繁体字“與”却简化为“与”,规律性不明显。

跟踪从“”与“”的字群,发现学生出现混淆错误的主要集中在既从“”或“”,同时从“冖”的字,如“党”“学”。通过进一步梳理,笔者发现常见的从“+冖”这一类字如“堂”“棠”“尝”(繁体作“嘗”)“常”“裳”等一般是从尚声的字,在现代汉语拼音中韵母是“ang”,声音辨识度高;加之字形上也多是稍形变的“尚”字居上,形体辨识度也颇高。而常见的从“+冖”的主要是“学”“觉”,它们在字形上从“”,韵母是“ue”。据此,学生将字体从“+冖”,且韵母为“ang”的这批字作为字群系联记忆,将字体从“+冖”,且韵母为“ue”的这批字作为字群系联记忆,辨识效果有效提高。

(三)要注意复现学生易混淆的形近部件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人类大脑对新事物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这也是识字教学中“回生”现象产生的心理学机制。据《部件名称规范》中的《现代常用字部件构字数表》,对514个部件在3500常用汉字中出现的频率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514个构字部件中,87.74%在常用汉字中的出现频率不高于1%,其中超过一半的部件出现频率甚至不高于0.2%。使用频度越低,学生越容易出现“回生”的情况,致误率越高。

笔者抽样统计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易混淆的几组形近部件,得出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抽样统计的“”与“”,“丌”与“廾”,“”与“夕”,“卩”与“阝”四组形近部件中,前一个部件的构字频率和出现频率明显低于后一个,更容易被高频的形近部件同化或误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办法不断复现、强化学生易混淆的形近部件,注意创设应用语境,帮助学生加深记忆,降低回生率,提高识字效果。

(四)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易混淆形近部件指称化

2009年发布并试行的《部件名称规范》对构成现代汉语3500常用汉字的514个部件进行了规范化的指称。但在最新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仅列举了常用的36个偏旁及其名称。而在流通较广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汉字偏旁名称表》也仅收录了58个常见汉字偏旁名称。也就是说,虽然现代汉语中的构字部件几乎全可指称,但因为大多数部件、偏旁、部首名称的曝光率与流通程度过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懂指称、不便指称,这给小学识字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与困扰。

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要素的记忆效果与其构成因素能否发音有关,构成因素能发音则记忆成功率高。”教师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学生易混淆的形近部件指称化,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记忆。大多数构字部件古已有之,教师可以追根溯源,结合字源进行指称;个别部件是现代汉语规范化的结果,教师可参考相关规范文件进行指称。如上文提到的形近部件“丌”与“廾”,本音分别读作“jī”与“gǒng”,在古文字中均独立成字。但在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过程中,两者不再独立成字,而是作为非成字部件组配其他汉字。《部件名称规范》据其常用组配功能,分别将“丌”与“廾”命名为“鼻字底”和“弄字底”。教师在对相关形近部件进行指称时,如果是《部件名称规范》中已整理的部件,建议按照其规范命名进行指称,輔以该部件的字源及本音,以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相关字群。

三、形近部件辨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汉字是兼具形音义的有机整体,而部件只是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其本身不一定具有音义。特别是随着汉字规范化的推进,不同字源的汉字共用一个部件的现象愈为凸显。如上文提到的“光”“肖”“党”等共用了“”这个部件,但从字源上分析,三者所从的“”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教师在利用形近部件开展识字教学时,务必结合汉字整字的造字义理进行疏通,将学生易混淆的形近部件进行科学归类后再加以辨析,以帮助学生更科学、系统地掌握汉字。

四、结语

识字写字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汉字本身复杂的形体构成等方面的特点,教学中的错别字现象难以完全避免,但如果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那么一定可以有效降低错别字的出现频率。本文从构字部件的角度对汉字进行观照,重点探究了通过字源、字群、复现、指称等多种手段对其中易混淆致误的形近部件进行辨析的方法,提倡以科学性、系统性为基本原则,切实提高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心仪.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分析——基于汉字部件层面[D].南通:南通大学,2018.

[2]刘静.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对策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3]孙海清.小学中年段学生错别字情况调查分析与解决策略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4]刘育.以字源识字法为主导的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究[J].华夏教师,2019(4).

[5]黄碧云.字群论[M].北京:学术出版社,1992.

[6]周健,尉万传.研究学习策略改进汉字教学[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1).

[7]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7(3).

[8]周文德.形近字的成因、特点及其类型[J].重庆师专学报(综合版),1998(3).

[9][汉]许慎.说文解字[D].长沙:岳麓书社,2005.

[1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Z].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作者简介:周淑钧,女,1987年生,中小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错别字识字教学
诗嘲错别字
错别字的自述
错别字大王
试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我与错别字
常见错别字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