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9-12-23季雨婷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童谣审美兴趣

季雨婷

【摘要】童谣即儿童的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古老形式,也是现代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给孩子的内心播下一颗文学的种子,充分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乃至激活想象力,在未来成长中的某些时刻,永葆初心,去感悟语言的魅力、发现人生的奥义。

【关键词】童谣;小学语文;听读;兴趣;习惯;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童谣,即儿童的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古老形式,也是现代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因其形式优美、寓意纯真、读写简单,而广受孩子的欢迎。从工具性上来说,童谣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听说读写尤其是视听方面的感受,增强听读训练的有效性与生动性,其更深远的意义可能还在于,给孩子的内心播下一颗文学的种子,充分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乃至激活想象力,在未来成长中的某些时刻,永葆初心,去感悟语言的魅力、发现人生的奥义。

一、童谣与听读

听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能力。基础打得越牢,越有利于未来的成长进步。小学生年纪尚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枯燥乏味的课文,或者将高深的立意放进书本,会适得其反。所以,为了维持课堂秩序,保持高效的学习节奏,引入童谣的形式,无疑是对课堂的丰富和补充。

童谣因其语法结构上多使用短句短语,且多押韵、多重复的特点,往往朗朗上口。这种有点类似唱诗班的吟诵形式,很容易带动团体情绪,让朗读这件事变得像大合唱一样简单有趣。而且,在大量重复的诗句中,也增强了记忆点,对于读音的辨析和矫正,有着卓越的作用。例如小学课文中的“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开口练习,活跃学生的口腔肌肉,形成良好的发音习惯,对“ao”这个韵脚也可以形成良好的直观感受。不必再靠老师一遍遍地赘述,避免了以往教学过于单调、机械化又效率低下的缺点。

现在课堂上,已经有许多老师意识到利用这种集体诵读的机会,让学生接触课本中的童谣学习。其实,不妨再加一项:可以将自己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也变成类似打油诗或说唱歌曲,赋予童谣现代性,扩展其内涵。比如南京有个实验小学的老师就尝试将拼音表编成了说唱歌曲,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事实上,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努力突破束缚,与时俱进,总是可以将复杂繁重的学习任务拆解开来,和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相结合,让学习水到渠成。

二、童谣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真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很不容易。这一方面受制于学生年龄尚轻,不能寄希望于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痛点把握可能也不准确,平时并没有做好深入研究。

所谓兴趣的养成,应当是符合孩子天然个性的、顺应其成长规律的。在孩童阶段,孩子的世界往往是单纯而美好的,此时的启蒙工作应该注重引导其看见更广阔的世界,让他看见不同,同时也尽量保护孩子的天性,才能激活热情。兴趣的培养是由内而外的,不能仅仅依靠课堂的四十五分钟,需要家长的配合,浸泡式地耳濡目染。不妨建议家长暑期去购买一些图书,从现代诗开始,带动孩子学习古典文学。比如《给孩子的诗》是一本由诗人北岛亲自甄选的短诗集,里面有来自五十七个国家不同诗人的新老作品,风格迥异。还有著名的日本童謠诗人金子美玲,其写过一本《金子美玲物语》也很不错,其中有很多代表作被收录进当代日本小学语文课本之中。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文风清丽,充满孩童的淘气可爱。

下面节选一些片段作为欣赏:夏天盛极一时,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催他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来自《秋日》

穿上宽袖子的夏衣,我好高兴啊。葫芦花明晃晃地开在后门。我悄悄地学跳舞。咚咚拍手又摆摆。生怕被人看到了。我好高兴啊。——来自《向着明亮那方》

三、童谣与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要去矫正其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不太容易的。但这并不代表沟通不重要,重要的是沟通的方式、教育的手段,不能过于刚性。很多童谣不仅表达儿童天真烂漫的情绪,也可以承载你想说明的道理。这完全可以包括对秩序的认识、纪律的培养,乃至习惯的养成。不说教、不责罚,在日常的氛围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熏陶,老师上课也可以借此机会提问,循循善诱,引发低年级学生的思考。

以《人有两个宝》为例,小学教材中的诸多优秀作品已经完成了示范。其中有这么一句“双手爱做工,大脑爱思考”,已经在告诉学生,要学会开动脑筋想办法,动起手来解决问题。当然,学习具有反复性,学生也不会一教就懂。如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发现学生还是懒于思考或四体不勤,可以请同学解读一下这首童谣。通过反向发问,让学生彻底明白,知行合一。

语文老师总是可以借由童谣,传递出文明守礼的思想内核:爱护树木和花草,互助友爱不争吵。午休时间不吵闹,教室卫生勤打扫。

四、童谣与审美

有很多优秀的童谣,可以打开学生的眼界,丰富其知识,提高审美能力。比如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童书之一——《阁楼上的光》中有一首名叫《奶昔》的短诗:求求你,别再摇晃那头奶牛。为了奶牛业也为了你,这是我见过的,最笨的方法,来做奶昔。从孩童角度出发,蕴含着荒诞的幽默,同时也深埋哲思,非常独到。

笔者认为,现代小学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不妨学习走在前列的一些国家的经验做法,不要让语文教学沦为万年不变的沉疴顽疾,语文老师自己的审美倾向也应当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精进。审美是需要在小时候就做好启蒙工作的,而这一点,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盲点和误区。审美的意义非常深远,如果不尽早引导其树立多元化的审美倾向,那么未来的社会中网红脸继续泛滥、拜金主义盛行、小三主义大行其道也就不足为怪了。多选择一些具有独到审美价值的现代童谣,与学生做分享和探讨,是为激发想象力、创新能力在做铺垫,也是实现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

毫无疑问,韵律和美的体验是需要引导的,不然学生会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独立又入世的文化之美。对于世界观尚未发育、心智尚在成长的小学生而言,简单的诗经、唐诗、宋词可能是一种选择,但一定不是唯一的选择。毕竟文言文的距离还是略显遥远,可以在未来成长过程中慢慢摸索学习。牙牙学语的孩童可以多读一些充满天真意趣、不失诙谐道理的童谣来进行启蒙,培养其对美的感知。

五、小结

总之,在小学课上与课下,充分运用童谣的形式,不仅是为了丰富语文学习的素材,更是为了促进教学的成效。维护好孩子温暖的初心,为他们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相信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很愿意看见的事。现在,我们的教育在技术上似乎走得太快了,“灵魂”有点跟不上。因此,切忌矫枉过正、揠苗助长,要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关注心灵教育,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一个灵魂有趣而生动。

参考文献

[1]陈威,张俊岭.用童谣扮靓小学语文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文化实践的思考[J].小学教育研究,2016(8).

[2]曾敏.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谣教育[J].教育在线,2016(6).

猜你喜欢

童谣审美兴趣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