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新课程高中物理新课引入的几种方法

2019-12-23童新民

新课程·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三维目标新课程

童新民

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物理的新课教学中,新课引入的设计尤为重要。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可以从六个方面引入新课。

关键词:新课程;新课引入;三维目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与老教材相比,新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尤其在高中物理的新课教学中,新课引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精彩绝伦、恰到好处的新课引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而随意的、粗糙的课堂引入,只能使教学索然无味、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一节优秀的新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觉得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引入新课。

一、由中学生耳熟能详的物理现象引入新课

由中学生最熟悉也最感兴趣的一些物理现象引入新课,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渴望求得新知,符合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顺势导入新课,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如在“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入新课:雄鹰拍打着翅膀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欢快地飞滚,刘翔在奥运赛场上110米栏的比赛中矫健地跨栏,等等。同学们想想看,这些现象中的人或物,他们都在做着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时间和位移”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上课的时间是8时,下课的时间是8时45分,中间用了45分钟的时间,这三个时间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三、由一些相关的物理学史引入新课

物理学史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所以,根据需要,教师在新课开始时适当地引入一些经典的物理学史,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丰富物理知识,充分发挥物理学家的榜样示范作用。

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入: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下落时,重的物体下落快,而轻的物体下落慢。同学们想想看,你们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呢?

又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先用多媒体投影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壮观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提出问题:行星为什么能够绕太阳运动而不飞离太阳?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提供行星绕太阳做近似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从而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F与太阳的质量M和行星的质量m及太阳与行星间的距离r有關。接着,教师继续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可以完美地解释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规律。那么“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是否出于同一本源呢?牛顿从这里向前走了一大步,下面我们继续沿着牛顿等人的探究足迹,来体验万有引力的发现过程。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能点燃一位科学家思维的火花。1666年夏末的一个傍晚,在英格兰林肯州乌尔斯索普,一个腋下夹着一本书的年轻人走进他母亲家的花园里,坐在一棵树下,开始闷头读书。当他翻动书页时,他头顶的树枝中有样东西晃动着。一个历史上最著名的苹果落了下来,打在23岁的牛顿的头上,于是,他开始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为什么打中他脑袋的苹果会坠落在地上?苹果落地和行星绕太阳运动会不会是由同一宇宙规律支配?正是从思考这一问题开始,他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万有引力。我们现在就带着牛顿当时思考的问题来体验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维过程。

四、通过物理实验引入新课

用实验引入新课,有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例如在“力的合成”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两个女同学把一桶水抬到讲桌上,然后再让一个男同学把一桶水提到讲桌上。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两个女同学对水桶的作用效果和一个男同学的作用效果相同。教师可以顺势引入本课教学。

五、用比较法引入新课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区别一些物理概念,教师可在新课引入中使用比较法。如在“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入:一辆小汽车起步时速度在20秒内达到100km/h,一列火车起步时要达到这一速度则需要500秒。它们谁的速度变化大?谁的速度变化得快呢?

六、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视频资料引入新课

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节教学中,多媒体播放刘翔在国际比赛中的画面。边播放边介绍:短跑运动员在起跑时的反应对取得好成绩十分关键,因此,运动员在发令枪响时必须奋力蹬地,发挥自己的最大体能,以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运动速度。我们学习了本节内容后就会知道,运动员是怎样获得最大加速度的。

以上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六种新课引入的方法,当然,有的时候一节新课的引入可能同时要用到其中的好几种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只有勤于思考,不断总结和积累,才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吴超男.物理教师备课时应具有的“深入意识”[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9).

猜你喜欢

三维目标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情是语文教学的魂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