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2019-12-22伍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社会学专业课程育人

文/伍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潜移默化的专业课隐性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思政相结合,共同构建包涵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育人格局。

1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必须推动传统“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 转变,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将课程内容、学术信息与文化内涵转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知识资源。

目前,“课程思政”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伴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推行,逐渐掀起了一股关于“课程思政”的热潮,各高校在综合素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与运用,并取得一定成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如何充分利用专业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最核心的问题。只有立足学生专业培养,结合适当的教学资源,调动师生的自主性,才能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卓有成效地开展。

2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社会学概论》课程

“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根基所在,“课程思政”要求各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道德为重点,开展内容体系构架,并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开展课程一体化设计。

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而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内容主要存在于哲学社会科学之中,它们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理论基础。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青年学生健全的人格。

《社会学概论》课程属于我校民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于本专业学生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学是什么,掌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社会学概论》课程应发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充分利用专业课程教育的资源,在大一的第一学期与同时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完成育人任务。

3 《社会学概论》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途径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涉及到专业课教师、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方法等各方面的变化和改革,在此背景下,《社会学概论》课程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课中相关知识与价值的结合运用,采用专题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实践学习法等手段,激发学生对社会学理论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在专业理论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政教育。

3.1 课程设计一体化

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专业课教师是否能在完成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保证思想教育不重复、不教条并且富有成效,关键在于事先做好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以及时间分配等方面。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既要准确把握专业课程的性质,充分尊重和顺应专业课程建设的固有规律,又要灵活巧妙的穿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素材。总的来说,授课教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教案等重要教学文件制定时,就要尽量做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以及价值引领三方面的相互配合与同步实现。

3.2 着力挖掘思政教育资源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在各门课程中融入德育工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理性融入各学科。相比其他学科,《社会学概论》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艰涩,反而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社会学课程可以紧密结合社会热点,提高思政教育的鲜活性。当前的青年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新生代,他们通过网络关注身边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人与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并注重挖掘学生兴趣点,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做好知识导入,从而引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实现育人于无声的目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课程思政”效果。同时,通过对前沿问题的分析与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理性认识并分析各种会现象的基本能力,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向上的人观与价值观。例如,在社会互动理论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用集体行为理论来分析最近香港抗议活动中的暴力事件。

其次,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以选择契合专业的先进事例,通过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和带动作用,产生凝聚人心、弘扬正气、催人奋进的效果。例如,在讲到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专题时,老师可以通过社会学家费孝通、吴文藻等人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揭示他们对社会学本土化所做的杰出贡献,同时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讲到文化与社会专题时,近年来精准扶贫的各个成功案例不仅可以说明文化因素对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作用,还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3.3 对教学环节进行适当设置

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变得异常广泛和快捷,长篇累牍的读文件式、灌输式、说教式教育不仅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我们要遵循“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摒弃前述“让课程上出思政味”、“促使课程思政化”的错误做法,在点滴之间影响学生,通过“漫灌”、“浸润”的方式,使其在学习相关课程时不知不觉中确证、巩固“思政课程”所学内容。

为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一提高自己的修养,做到言行育人;二强化课堂规范与学生习惯,做到管理树人;三多举例多讨论多分析,做到以事服人;四对学生付出真情实感,做到真心感人;五充分发掘背景资源,做到知识化人。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引导,激发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启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和思考,让学生在参与、组织和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对国家发展、个人使命及价值实现等问题的思考和践行。

4 余论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支持,形成协同效应。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做好“课程思政”,应该在充分挖掘本学科思政育人元素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设定每堂课的“思政”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设计,掌握教学技巧,结合课程特点,巧妙地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社会学专业课程育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