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化管理的实践路径实例探析

2019-12-21张宁蓉

商品与质量 2019年41期
关键词:巫溪风貌绿化

张宁蓉

中共巫溪县委党校 重庆 400000

山地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体现城市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空间特质,是增强城市生态韧性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山地城市中构建具有韧性的公共空间体系,修复和保持山地生态完好度等生态问题是城市建设中的关键。

1 科学定位城市规划,彰显生态文明理念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始终坚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主体性思想、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按照“规划引领、全民参与、水绿辉映、突出特色、生态宜居”的思路,立足“青山常绿、溪河环绕”的地貌特征,运用“山做活、水做清、山水城相融”理念,“把城市公共空间当做客厅来打造、把客厅当做景区来建设、把景区当做精品来装饰”,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2 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呵护自然山水格局

山地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自然公共空间和人工公共空间。自然公共空间是山地城市生态格局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气候、土地、植被和水体等要素。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包含千百万年形成的城市自然特性和对其特征的完善、发展即由此产生的文化。巫溪生态保护空间面积总计2934.77平方公里,占县域7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平方米。在城镇化过程中始终严控生态本底,尊重自然山水格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山、水、城、人相融合的、低碳的、可持续的、有归属感的生态宜居城市共。

3 构建三大特色系统,突出城市可识别性

巫溪主要通过三大特色系统来增强城市可识别性。

3.1 总体风貌系统

结合城市特有的山水特色,形成“一轴、两带、五区、多通廊”的总体风貌系统。一轴为城市景观轴,两带为柏杨河、大宁河休闲景观带,五区包括现代景观、历史景观风貌区、滨河风貌区、临山生态风貌区、产业风貌区。多通廊为保留汇水通道形成的10条冲沟通廊系统。将城市的空间与周边自然山水结合,形成支撑保护与拓展的城市基本绿色框架和特色风貌系统。

3.2 滨水岸线自然生态系统

滨河空间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点和特色。在满足城市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将岸线留给市民。一是将城市临河空间严格控制50米到100米为城市绿化建设用地,保留利用河道两岸原有地形地貌,大量栽植合理引种,水体岸线自然化率82.76%;二是满足市民休闲观光要求,重点地段设置平台,构建融观光与购物、融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结合的多层次的复合景观带。

4 立足“三城”丰厚底蕴,实现生态与文化融合

4.1 绿色“森林之城”展现生态文化之姿

立足自然生态本底,以县城为核心全面实施“城周绿化、道路绿化、水系绿化、荒山绿化、乡村绿化”五大系统绿化工程,努力建设“城在山中,林在城中”的森林城市。

(1)森林围城。按“一周多点”的城周空间绿化布局,在城区两侧建设连绵森林带,可视范围内遍植桃李杏等开花经果林,建设城周绿色生态屏障。

(2)引林入城。在城区构建一网、双心、两廊、十园、多点的复合绿地,并用多条自然冲沟绿化带将城周山体与公园连接起来,体现“林在城中”的城市特色。

(3)植园成林。一是以城周绿色屏障为依托、道路绿化为骨架、公园绿地为重点、节点绿化为串联、附属绿化为补充的城市绿地系统。拆违建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拆危建绿、广泛播绿等多种形式,实施立体绿化建设,做足“应绿尽绿、宜绿皆绿”。二是完善道路绿化体系。重要道路,栽植栾树、黄葛树等本土树种,以乔木为主,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形成“一街一景、一路一树”的复式道路绿化景观,实现城区道路绿化普及率100%、达标率85%,林荫路推广率61%。

4.2 祥和“宁静之城”呈现传统文化魅力

宁城的定位在于通过外在物质、生态的形式让巫溪人民心灵有皈依,内心能宁静。在公共空间注入文化因素,根据城市公共空间各景观地貌单元特性凸显。一是公共空间以传统格局、街坊、民居和若干重要建筑等弘扬历史文化;二是增强公园文化内涵,通过完善标识系统,对现有重要景观节点进行整改,为公园注入本土“巫文化”;三以河为轴线融入“巫溪水城”概念,依山就势,以水为媒,古朴建筑掩映其间,凸显“巫文化”、“药文化”等本土元素;四是城市公共空间立足山地峡谷和巴文化的传统色彩特质,采用灰、土黄、盐白等素雅色彩与城市主色调有机融合,充分赋予公共空间色彩“五句子”山歌五调式的宫商角徵羽的柔美韵律,外在的生态色彩给人一种宁静之感。

5 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治理中的遗憾和反思

尽管规划科学、努力实践,也存在不足与遗憾。基于这些遗憾和实践经验进行反思,对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治理提出建议:

(1)规划定位科学。建议政府部门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制定整个城市空间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估;顶层设计避免因城市改造与用地模式调整、建筑超密度开发建设而将公共空间视为建筑附属品;将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纳入法制轨道,明确法律地位和相关制度确保城市生态空间存在。

(2)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要兼顾人的行为模式与心理需求、尊重地方文脉、体现人文关怀。

(3)对于生态的理解和审美要跳出局限性。避免过多的雕琢、过多的浇灌、堆砌绿色造成大浪费。

(4)不可堆砌设计元素,大面积铺装、绿化、水体、小品只服从于形式构图而缺乏对自然因素的关照,要注重城市公共空间本身的生态调适作用。

(5)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内涵,展现城市自身的特色文化,兼顾高雅文化和草根文化、民俗文化的融合,保护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特色的公共空间。

(6)增加服务设施,加强细节改造,不可牵强附会的注入格格不入的因素,扭曲城市特色。

(7)注重生态修复和资源集约利用。

巫溪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治理中付出努力展现智慧,以创造与自然生态环境“共生、共荣、共雅、共乐”的山水城市环境为目标,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治理现代化。

猜你喜欢

巫溪风貌绿化
在十八梯遇见巫溪
朱屺瞻《绿化都市》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巫溪洋芋”拿到出口欧盟“通行证”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我爱绿化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