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块链的社区互助养老“时间银行”模式初探

2019-12-21

关键词:时间银行区块养老

陈 洁

(五邑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我国人口已经进入加速老龄化的阶段。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家庭小型化、少子化,劳动市场的流动性增强相叠加,导致传统的家庭照顾的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养老的社会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同时,大多数的老人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对居家养老社会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我国实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福利性和公益性为主,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满足大多数老人的基本需求。尽管近年政府加大了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但难以做到普惠化,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在 “未富先老”的背景下,“时间银行”模式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时间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仍未能形成规模,难以服务大众。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结合区块链和时间银行模式的研究可以为长期困扰时间银行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路径。

一、时间银行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一)时间银行的概念

一般认为,时间银行的概念是美国埃德加·卡恩 (Edgar Cahn)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基于每个人的时间等价的假设,他提倡用 “时间”而不是金钱货币作为衡量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单位,人们可以用自己的服务换取别人相同时间的服务,通过 “时间银行”系统实现服务时间的储存和兑换[1]。 “服务信用” (service credit) 可以成为福利社会的新型货币,并在理论上构建了时间银行的运行框架[2]。时间银行的理念蕴含着五大核心价值:每个人都是资产 (而不是负担);一些工作的价值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金钱能够衡量的;互助互惠;社区社会网络很重要;所有人都应当获得尊重。[3]

国内目前对 “时间银行”没有统一的定义[4],这集中反映了时间银行在我国各地的实践中主体和内容上的差异。狭义的时间银行的服务主体是低龄老人;广义的时间银行的服务主体包括不同年龄层的志愿者。通常认为,“时间银行”或者 “时间储蓄”的实质是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对服务时间进行量化,实现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5-7]。时间银行与传统的志愿服务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引入了激励机制[6]。也有学者质疑中国的时间银行概念中有偿与无偿混淆不清,引起了实务中的一些困惑[7]。

(二)时间银行实务的发展简介

产生世界性影响的 “时间银行”模式是根据美国卡恩教授的设计创立的,源于对美国80年代经济危机、高失业率及人力资源浪费的回应。此后时间银行的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000家时间银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英国和日本模式。

在我国,对时间银行模式的实务探索始于1998年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晋阳居委会开办的 “老年银行”。之后在全国多个城市社区陆续出现小规模的实践。经历了20年的发展,我国时间银行的现状是:体量小、受众少,各地时间银行缺乏联系,普遍存在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来源较少、信息管理不完善、“时间货币”难流转、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三)时间银行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向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理论领域。首先,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时间银行的研究成果较多。国外专著针对社区和邻里关系[8]以及针对长者照护[9]的研究都肯定了社会资本的重要性,而时间银行是增强社区的 “社会资本”的有效途径。卡恩教授认为,时间银行的重点在于培力赋能[2]。Judith Lasker发现时间银行有利于增强会员的归属感和当地的社会资本,有利于改善会员的身心健康[10]。其次,联产 (co-production) 或协同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理论也占有重要地位。时间银行的创始人卡恩教授在其2004年的专著《不再有被抛弃的人》(“No More Throw Away People”)中指出,联产理论是时间银行的核心[11]。他认为 “金钱”为基础的逐利的市场经济已经给社会带来太多的负面影响,如不平等、社群瓦解、政府失信等,有必要通过一个与金钱无关的经济补充体系,增强社会资本,重塑家庭、亲人、邻里和社区关系。时间银行虽然仍属小众,但联产的理念有可能成为主流思想[2]。 有学者从联产[12]和协同消费[13-14]的分析视角肯定了时间银行积极的社会影响。Schor对时间银行的研究发现,一些参与者愿意用自己的业余技能而不是专业技能去进行服务交换,在对交换的伙伴选择上重视对方的身份地位,可见共享经济中同样存在阶层、性别、种族歧视和等级差[15]。第三,有关激励的研究。如Kakar结合客户行为学理论,指出激励时间银行参与者的三大价值[16]。Bellotti等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时间银行实践中的问题,指出 “时间银行”名字带来的负面影响[17]。Shih等通过大规模调研发现,时间银行的核心假设 “同等时间,同等价值”反而降低了其激励机制的效用[18]。

国内文献对时间银行的基础理论层面的探讨较少。王宁将时间银行作为分享经济 (sharing economy)的其中一个案例的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发现时间银行强化了文化资本的区隔作用,高文化资本 (如本科以上学历的)的参与者往往回避与低文化资本的如电工等进行时间交换[19]。

(四)时间银行的价值和发展障碍

以上大量的国外文献肯定了时间银行模式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也有一些外国学者对该模式提出质疑。美国经济学家Frank Fisher预言时间币可能会扰乱市场秩序[11]。Barr的评论指出,时间银行内的服务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同样存在常规的货币系统常见的通货膨胀 (inflation)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与常规货币比较并没有优胜之处[2]。实务中的问题,饱受质疑的是组织机构的可持续性,另外还有诸如难以解释时间银行和传统志愿服务的区别,以及时间币交换服务的问题[20]。

国内文献大部分对时间银行的实践意义持积极肯定的态度[21-23]。同时指出了现实操作中的一些问题,如时间币的通存通兑和劳动价值的衡量问题[5]。后者主要指向时间银行统一用时间来计量忽略了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的差异,可能引致不公平交换和 “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23]。也有学者从根本上质疑时间银行移植到中国的可行性,特别指出运营主体的 “不合格”: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运营能力存疑;其他主体如政府、保险公司、社会组织、企业也难以满足时间银行的信用属性的要求[7]。

(五)时间银行的发展对策

在对策方面,多数研究文献的建议集中在加强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管理,加强激励机制、信息化建设和培养其自我造血功能等方面[24-25]。陈友华、施旖旎提出公益必须向市场学习,提高效率[7]。程成对时间银行的居家互助养老模式提供了具体的框架设计基础,特别是提出应运用双边匹配决策模型解决时间银行供需双方匹配的问题、用AHP模糊评价模型解决服务质量的量度问题,以及物联网的应用[22]。

综上,针对长期困扰时间银行的问题,多数对策建议指向政府,希望通过层层架构和制度的保障推动落实,最后由社区基层进行运营管理。为实现时间货币的 “通存通兑”,需要建立全国性的大规模的科层式的管理体系,而基层运营机构的公信力和运营能力存疑,将影响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以及时间银行激励机制的效能。鉴于此,基于区块链的时间银行研究有望通过技术革命和模式创新,给时间银行和社区养老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二、关于区块链

区块链是一种共享数据库技术,是容错能力很强的点对点网络,具有分布式 (distributed)、去中介 (Disintermediation)、 去信任 (Trustless)、 信息不可篡改 (Immutable)、 可编程 (programmable)、集体维护、开放性、自治性、匿名性等特征,因此它比传统的中央数据储存系统更透明、安全和高效[26]。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身份和 “声誉管理”系统构筑多方信任,优化用户体验,增强安全感和信用度[27]。

在区块链的应用研究方面,目前处于区块链1.0向区块链2.0的过渡时期。而学者展望的区块链3.0层面的应用研究则是在原有基础上将该技术延伸拓展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基于信任机制的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即 “可编社会” 的研究[27-29]。

国务院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发布了多个涉及区块链的行业政策指导文件,如 《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等。多个省份甚至将区块链列入 “十三五” 战略发展规划。[30]

综上所述,区块链潜力巨大,目前的相关研究方兴未艾,应用型的研究仍相对较少。结合区块链与时间银行模式的研究有望取得多方面的突破。

三、基于区块链的时间银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区块链与时间银行模式的契合点

1.区块链技术比传统中央数据库方案更契合时间银行的设计理念。基于时间银行鼓励互助和促进社区共融的设计意图,时间银行的运行动力主要是源于社区内的人际网络及其中的个体。因此鼓励社区参与和自组织,相对于科层式的管理和发动,更有利于提升社区内的社群社会资本。这是 “社区营造”的思路,即强调以社区共同体为依托,由社区居民持续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形成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紧密的社会联系和良性互动[31]。时间银行可以被视为一个P2P(peer-to-peer)的交换平台,虽然其中包含了迟延交换的情况。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基于P2P的价值传输协议,具有分布式、去中心化,集体维护等特点,比传统的中央数据库更适合运用于P2P的交换[27],有利于减少管理层级和管理人员,实现时间银行在社区范围和更大范围的自组织。

2.区块链技术去信任的特征可以为时间银行的发展创造可信的环境。信任问题是我国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从个人、企业到政府的信用危机事件,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32]。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既是时间银行的目标也是其发展的要素。目前时间银行的信任体系依赖运营者的信用背书,但正如上文所述,已有中外学者的研究指出了现行的运营主体缺乏公信力和运营能力,阻碍了时间银行的发展。区块链则正是一种可以制造信用的技术,此信任是源于技术的内在属性[33]、不需仰赖任一单一中心就能够运作的分布式系统。诚信被编码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中,诚信的价值观会以编码的形式存在于决定权、激励机制以及运作过程中。它依靠消耗算法进行信用锚定,以大量算法来保证其信用,是分布式共享总账,信息在整个链上共享,每个节点都可以相互检测,经得起集体核查,即使信息共享双方相互陌生也不用担心信用问题。在信任的基础上,就可以解决困扰时间银行发展的 “通存通兑”的问题。

3.依托区块链的 “赋能”式管理模式比科层式管理更能提升时间银行的管理运营效率。区块链有利于减少人力、减少管理层级和降低组织成本。区块链比传统的中央数据储存系统更透明、安全和高效,可以提高信息管理的能力,减少了目前管理中大量的信息记录、核对等重复的人力劳动。通过区块链等计算机技术,可以将顶层设计的规则和机制融入到系统里,实现直接的P2P交换,减少架床叠屋式的管理层级。区块链技术还有利于降低管理运营成本,例如区块链去中心化,依靠集体维护,与之相比,中央数据库方案在设备的购置、维护和运营成本都要更高。

(二)应用价值

1.时间银行新模式给养老人力资源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增加养老服务的供给。养老业长期存在着招人难、用人难、留人难的问题,目前多采用到收入较低的地区招工的方法填补人力资源的缺口。这会导致两个恶性循环:第一个是服务水平和价值难以提高的恶性循环。由于服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数量严重不足,流动性大且流失率高,总体的养老服务水平在低水平徘徊。部分养老组织为求生存,往往采取节省人力成本的措施,工作条件未能吸引或者留住人才,在招工和新人培训方面需要频繁的重复投入,形成了恶性循环。第二个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空心化”的恶性循环。目前从事养老服务的护理人员主要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劳动力从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的流动,使留守老人的养老状况堪忧,当地也更缺乏人力和财力发展养老服务。上述两个恶性循环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构建时间银行的新模式,探索人力资源 “在地”开发和培育的新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2.通过时间银行新模式促进社区营造,探索发展居家养老的新路径。居家养老是主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由政府购买或资助,由非营利机构提供,受众人群主要是政府保底的弱势群体,服务内容也非常有限。由于受到经营回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市场上缺乏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请保姆是一个常见的替代选择,但雇主普遍对保姆的满意度低。如果养老时间银行的新模式能通过实践的检验,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低成本战略。时间银行是一个老人发挥才能和价值的平台。在这里老年人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而不是负担或者单纯的被服务对象,这个转变有利于保障长者的独立自主和生活尊严。通过吸引不同年龄、不同专业和不同技能的参与者,有望缓解养老供给的人力资源问题,发展多样化的服务内容。互助养老有利于消融城市社区里并不罕见的群居却互不往来的冷漠和隔阂,促进邻里互助、代际共融,提高个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增强社区的活力和凝聚力,培育社区资本,最终形成服务内容多样的社区长期照顾体系。

3.借助区块链这个革命性的新技术,有望构建互联统一且更安全的时间银行运行平台。我国时间银行的发展受到多重制约,难以发挥其设计理念预期的社会影响和效用,甚至有边缘化的风险。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安全快捷地实现大数据分享。用户仍能保有对数据的控制权,保护了隐私,而大量可信的用户数据汇聚一起又能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和科研价值。通过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养老时间银行场景的现实应用,构建统一的运行平台和数据库,还有可能扩展到养老以外的其他义工或互助服务,应用场景广阔。

4.区块链技术在政府治理和公共事务的应用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与传统的政治议程不同,区块链的治理规则内嵌于代码和技术结构中,可能带来政府本身管理模式的改变,促进公民更多地参与社会治理。社区居民不再是被动的被服务者,而是服务的积极参与者,在某些情形下甚至是服务的提供者。[30]

四、总结与展望

针对时间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多数学者提出的对策是自上而下的发展方案,这需要科层式的管理。本文则主张基于区块链重构时间银行模式,通过社区培力发展时间银行和社区互助养老。新模式的设计,首先要摆脱管理中普遍存在的 “人就是问题”的逻辑起点,代之以人是 “资源”的视角。

基于区块链的时间银行新模式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有利于发展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20],而联产 (co-production) 和协同消费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新公共治理 (New Public Governance)是一些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同时,此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区块链的技术特性与时间银行的设计理念有很高的契合度,将区块链应用于社区互助养老的现实场景,有助于构建一个低成本的可信环境,有利于发挥时间银行潜力促进其发展,有利于培育和发展 “在地”人力资源,最终为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战略选择。

本文仅是概念性的初步探讨。要达到现实应用的目标,在时间银行的顶层设计和区块链技术两个方面还有大量的课题,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包括密码学、数学、算法与经济模型等。而且,区块链也不是万能,同样面临多个挑战,如性能问题、系统崩溃、不可预见的漏洞,更严重的可能是由于用户对于技术不熟悉而导致的抵触[33]。而新模式的顶层设计需要研究社区互助养老的供需匹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并且有必要深入探究时间银行的性质定位和价值选择。例如时间银行中劳动交换价值的衡量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要坚持创始人 “同等时间、同等价值”的初衷还是要参考市场规则加入其他调节系数,定价和交易是由交换双方自由决定还是需要在区块链平台嵌入规则加以控制?这些都涉及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的博弈,有待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猜你喜欢

时间银行区块养老
养老生活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区块链助跑财资管理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区块链助力企业创新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山东推出“时间银行”应对老龄社会
养老之要在于“安”
在瑞士,“时间银行”能“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