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见是怎样形成的?证实策略又双叒叕支配了你

2019-12-20乐颖

高中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证实测试信息

乐颖

我妈为啥总说我在玩手机?

我那么优秀,为啥没选上三好学生?

我为啥总觉得星座说的都那么准?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某些人或事物的认识与态度总会有与客观事实不符的时候。每当这时,我们不禁会疑惑,我们的理解到底哪里出错了呢?别着急,等你读完下面的文字,你将会恍然大悟:“噢,原来这是证实策略的锅!”

偏见意识与证实策略

偏见——见解背离了事物或事件的本来面目。

偏见意识——人对外在事物的了解就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衡量未知的事物、事件,这样往往造成对事物错误的理解,但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见解是最正确的,最完美的,故称偏见意识。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你妈上午上班出门前,你躺在床上玩手机。你妈晚上下班回家,你坐在书桌前玩手机。你妈做完饭喊你吃饭的时候,你瘫在沙发上玩手机。终于,你妈忍无可忍,开始唠叨:“你怎么又在玩手机?都玩了一整天了!玩手机都把你玩傻了!”

你露出“宝宝委屈但宝宝不说”的表情,心想:“我明明白天都在读书写作业,就晚上休息了一会儿,可为啥偏偏我妈眼里只看到我玩手机的样子?这是偏见!”

没错,你妈对你就是有偏见。当你妈被满天飞的“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十年后竟然差异这么大”的文章洗脑后,心里不仅念叨:“我家孩子是一个爱玩手机的孩子吗?”

这时候,她不自觉地有了偏见意识。她开始搜索她大脑里关于你的记忆,此时她只会想起你睡醒了玩手机、上厕所玩手机、吃饱了玩手机、睡前玩手机的样子,却丝毫想不起来你学习时的认真形象。

没错,对你产生偏见的妈妈,就是因为使用了证实策略,才忽视了你学习时的刻苦。她已经先预设好了“我家孩子就知道玩手机”的概念,于是就总会更多地寻找与假设相符的事实来检验假设,而不是关注那些与预设相悖的事实。这就叫做证实策略。

證实策略就是,人们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普遍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即,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原来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原来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

当然这种偏见和证实策略,并不只是你妈对你形成的,还发生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学校有一个主持人选拔活动,要求参赛人活泼开朗,外向大方。你的好朋友能成功入选吗?他是一个外向的人吗?这时候你开始在回忆里搜索,他会在飞机上和邻座的陌生人聊天,在商场里和服务员一见如故……你会寻找很多关于他外向的证据,却不会付出同样的努力寻找他内向的证据。比如他不愿意参加大型聚会的样子却未被你想起。可以看到,你又犯了证实策略的错误。

我国古代有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一位农夫失落了一把斧子,他开始怀疑是隔壁人家的儿子偷的,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说话的声调,脸部的表情和平常人都不一样,很像偷了东西的人,后来,他自己把那把斧子找到了,于是再留心观察隔壁人家的儿子,觉得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脸部的表情又都不像一个偷斧子的人了。

不仅在对他人评价时我们会使用这种证实策略,在自我评价时,我们也常常会使用这种带有偏见的策略。那些风靡网络的心理测试、星座说明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无比准确?事实上,在1948年有心理学家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做一个性格测试,并请他们对于测试结果的准确度进行打分,最后得分接近满分。大家发现,每个人拿到的性格分析居然是一模一样的。还有决心去学习某专业的你,也容易犯证实策略的错误。你会夸大该专业与你的相似性,但是直到真正开始学的时候,你才会感受到你所选择的专业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回事,它可能根本就不适合你。

是扬长避短,还是取长补短?

在学生时代,你一门科目考了60分,另一门科目考了80分。你会选择重点把80分的那门提升到100分呢,还是重点把60分的那门补到80分?也就是说,是“补短”还是“扬长”比较好呢?

实际上,有明显优点和缺点的人总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后果。研究发现,因为我们习惯使用证实策略,当我们在选谁应该成为三好学生的时候,我们喜欢选那些有明显优点的人,而不是均衡发展但无突出表现的普通人。但是当我们在决定“谁不应该成为三好学生”的时候,则倾向于使用“排除法”———那些有明显缺点的人会被优先淘汰。因此,中枪的总是那些“偏科”的人。

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评委们会使用排除法呢?这部分取决于录取率。当你从100人里选1个的时候,评委们主要在排除弱点明显的候选人。这个时候,“偏科”者就很轻易地被淘汰了。而当100人里选50个人的时候,我们主要关注于发现候选人的优点。结果就是,在激烈竞争的情境中,我们偏向于低估候选人的能力。在竞争不太激烈的情境中,我们偏向于高估竞选人的能力。因此,当录取率很高的时候,只要你有优点,哪怕你短板很多,评委也会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你。

了解这些“偏见”之后,你是不是对证实策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回想一个你刚认识不久的人,在未来几个月里,你认为你会和他一起吃饭电影吗?请你列出一些这样做或不这样做的原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可能会努力寻找和他一起看电影的原因。沉思许久之后,你回答:“或许吧,我们应该都喜欢吃火锅、看科幻片。没准我们会一起吃饭看电影。而这个寻找原因的过程,也用到了前面提到的证实策略。在分析预言的原因的时候,你的证实策略增加了你对事情发生的预期,但是这种原因分析并不会真正地改变实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种原因分析的结果实际上降低了预言的准确性。

因此,如果你想让自己更理性地处理问题,在遇到诸如“我适合当班长吗?”、“我妈是不是只知道给我挑刺找毛病?”等问题的时候,请你也反过来问一问自己,“我落选班长的原因有哪些?”、“我妈除了给我挑刺还为我做过些什么?” 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证实策略带来的偏见。

如何避免认知偏见

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多功能机器——大脑,它可以通过实践训练,形成下面这些思维习惯:

1.聚焦数据。在任何需要做决定的场合中,专注于各类证据或者数据,即使是一些蛛丝马迹。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不自觉地运转。尤其是寻找相反的数据和结论,100个好评非常有用,但是100个好评加一些差评更有用。这是对抗偏见的最好武器,这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条。即,如果存在哪些支持这个观点的结论,那么尝试去找到不支持的,这样你对事情将会形成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事实上,这也是科学调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学习也是如此,通过试图推翻现有的知识体系,能夠帮助我们建立起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2.测试和再测试。比如,你正在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表现得不是很友好。你也许会想你们的友谊已经变淡了或者他今天心情不好又或者你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为了找出上面这些猜测的真凭实据,我们可以进行各种测试。尝试开始一个相似的谈话或者主动问他那天做了什么。也许你得出你的朋友在星期三容易生气的结论。然后不要仅仅在星期三测试这个假设,你可以在其他时间进行测试。也许你的朋友从来心情就没好过,或者他只是随机的心情不好。是因为学习压力吗?再进行测试。

3.做出有根据的猜测。我们可以问一些包含特定信息的诱导性问题,引导别人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思考。例如,你问:他是不是一个糟糕的人?别人很可能回答:他不是那么糟糕。但是如果你问:他是不是一个很好的人?那么答案可能会是:他是一个很好的人。当我们尝试去做出一个有根据的猜测时,要学会重新思考假设,并尝试得出理性的答案。

4.避免分心和错误归因。有时,你会被那些与事件无关的信息所吸引,因为里面存在很多唤起情绪反应的信息,我们要尝试去克服这种反应。例如,一个餐饮店的宣传海报做的不好,其实这不是重点,是不是海报不好菜就不好呢?不是的,即使海报不好菜也可能很好,海报的好坏并不影响菜品的好坏。

5.多视角思考。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者别人的视角看问题。这样,你可能获得不同的信息,形成不一样的观点。从别人的视角比从一个纯想象的视角看问题相对容易。例如,可以从飞行员、乘客或者机械师的角度来看待飞机飞行。你不必纠结于其他人具体在想些什么,你的大脑会召唤那些足以改变你观点的各种假设,不管它是不是有用。

猜你喜欢

证实测试信息
心理测试
订阅信息
历史不可验证说的语义结构与内在逻辑
心理小测试
测试
展会信息
美防务领导人“证实”中国崛起
小测试:你对电子邮件上瘾了吗?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