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动真格也不失时尚

2019-12-20

高中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动真格分类垃圾

今年7月1日,上海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继上海之后,全国另外45座城市也跟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从“你是什么垃圾”的网络段子到“吃饭10分钟,分类半小时”的日常吐槽,再到干湿垃圾的品类之争,可见垃圾分类是一场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方位变革。

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

“每个早晨都要接受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因为懒得丢垃圾,所以尽量不生产垃圾,所以少吃……”近日来,很多网络段子道出了人们被垃圾分类“整疯”了的情绪。垃圾分类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从一扔了之到像整理自家衣柜一样打理垃圾,便与不便之间无疑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垃圾分类一小步,社会文明一大步,为了山更青、水更绿、城市更美好,我们值得为此费点力。遇到麻烦调侃几句,无关大碍,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得明白一个道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需要我们自己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看似很小、很细、很具体,却是对社会精细化治理能力以及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诚度的一次实质性“演练”,我们应该以足够的自信和投入,完成这场“测验”。

推广垃圾分类要动真格,更要有规范

垃圾分类政策好不好,十个人里可能有九个人会竖起大拇指,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还在于是否在推行上动了真格,是否让每个人都切实感受到垃圾分类的紧迫感,是否每个人都认识到了这项举措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否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

垃圾分类动真格值得点赞,但不能忽视执行过程中造成的生活困扰。比如,有的地方推广扫码扔垃圾,但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个人隐私与公共事务之间的越界;有的小区投放时间限制得太死,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无法按时按点倾倒垃圾;更不用提不同城市垃圾分类标准不一……而垃圾分类制度只依赖志愿者短时间的提醒远远不够,单靠强制手段集中推行也不现实。让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更加广泛,才能更有效果。比如,厂家可以在商品包装上添加垃圾分类建议、将垃圾分类的理念浸润到教育当中等。

垃圾分类从上海到全国各地,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掌声也有怨言,比起简单的通知和要求,规范标准统一、更多主体参与才能营造出可持续的氛围。

代收垃圾网约工让垃圾分类更时尚

随着“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出台,催生出了垃圾分类的社会需求,孵化出了“互联网+代收垃圾”新业态,让人们看到垃圾分类回收既是环保事业,也是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更大程度激发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

代收垃圾网约工是一个客戶通过线上预约后,线下收废品的小哥上门回收,并将垃圾分类打包,把纸制品送往纸厂,把塑料送往粉碎厂的职业。这一新生职业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养成现代都市生活的好风尚。

垃圾分类提倡多年,但为何一直呼声高而收效甚微?事实上,有的人有垃圾分类意愿却苦于缺少相应的分类指导,有的人在前端实施了垃圾分类却被末端垃圾回收的虎头蛇尾打消了积极性。如今,代收垃圾网约工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以人们更加熟悉且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垃圾分类走进人们的视野,用“移动教科书”的方式教会大家如何分类,激发人们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的积极性,引导绿色消费取向,这显然是一件好事。

猜你喜欢

动真格分类垃圾
垃圾去哪了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