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家国情怀

2019-12-20

高中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国家

家与国,哺育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亦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归属。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处,小家与大国,始终是镌刻在中华儿女灵魂中永不磨灭的印记。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国情怀如同一条柔韧的纽带,将每个人的成长与家国紧密相连,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幸福、国家的前途,同频共振、相偎相依。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宏大的英雄气概,毋宁说是一种历史积淀的生命自觉,千百年来,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最纯朴的气质。它驱使着新时代的年轻人将个人志向融入到家国使命之中,沿着无数前辈的奋斗足迹,勇敢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家国情怀是贯穿千年的情感纽带

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大一统格局,世界独有。

文明的发源地亚欧大陆之上还有两处地方与中国相似,一处是欧洲,在罗马帝国后就再没有统一过,各国民众不得不经历混战不断的漫长中世纪,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黑暗中长达千年。另外一处是印度半岛,那时候,印度根本就不是一个国家,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在那片土地上,有无数种族、部族、语言、宗教、文化,彼此既不认同,更谈不上统一。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就是不断被外族入侵的结果。而中国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享受着一个统一大国的各种红利,这实在是一个奇迹。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做到的呢?

中国更多依靠的是一种“人文信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以一种特有的信仰魅力超越种族和民族、宗族和地域、阶级和阶层,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家国情怀的“家”不是指现代意义的家(古时称“户”),而是家族或宗族的意思。从西周开始,“国”的范围空前扩大,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家国一体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古代中国的家与国从来就没有被割裂过,“家”与“国”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也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主脉,几千年绵延不断,影响到从政治结构到民间心理的方方面面。《礼记·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就是把个人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建构出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独特精神譜系。

在家庭中,父母子女是最亲密的关系,父母对子女是最无私的奉献。为什么古代要把君主跟百姓比成父子?就是要父母把对子女的这种无私的爱,变为所谓君主对老百姓的爱。

中国老百姓是如何传承家国情怀的优秀传统的?家风,家教。“家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身教。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教育,都有身教和言教两个方面,但最根本的是身教——子女看父母怎么做、学生看老师怎么做、社会看名人怎么做。身教远远重于言教。

“敬诚继世长”,有担当的身教从家庭开始。诚和敬这两个字是朱熹提出来的。朱熹说“为人行事,诚敬二字”。诚,首先是诚实,然后是诚信;敬,就是敬畏心、恭敬心,对人有恭敬心,对自己的事业也有恭敬心,还要敬畏,不能够胡来,要对得起良心。因为我们的祖先看着我们呢,我们不能给祖先丢脸,更不能让后代蒙羞。

家国情怀的内在超越,其终极目的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家”与“国”的圈子里,而是“天下”,天下的观念就是要打破种种隔离和限制,把不同的文明和社会融为一炉,共同进步。家国情怀就是要胸怀天下,达到天下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何等的豪迈和高远。就放眼天下,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相连。

作为爱国诗人,南宋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临死还不忘收复北方失地。他诗里经常提到的天山、轮台、辽阳……这些地方,有的在安史之乱之后就已经被中原王朝丢了,到南宋时已经有400多年。但是在陆游的诗里,感觉这些失地是刚丢的,正气愤难平,一心要夺回江山。这就是两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身上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这就是中华大地能历经沧桑依旧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而大一统的国家就是在这种强大而持久的力量下得以保持。

正是中国两千年的大一统格局,得以在世界文明史中90%的时间里经济总量保持着世界第一。相信不久的未来,“中国梦”必会实现,大国终将再次崛起。

(刘 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将家国情怀融入人生理想,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而自强不息。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小人物从来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每一个小人物的参与和行动,汇成大时代的洪流。

——《南方周末》

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相互依存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社会是由无数的人共同构成的,“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与民族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在追逐“中国梦”的路上,每个青年的个人发展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与共。国家繁荣富强,是个人实现人生意义的现实基础,而个人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亦是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基石。

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忧国忧民到“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死而后已,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俱将国家的福祸长系于心,实现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的统一。

而在当代,青年人更应在追梦路上“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实现个人价值目标与国家发展的统一。

家国情怀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千年以来,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在中国人心中从未分离。爱国与爱家,本为一体。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在悠悠岁月中,家国情怀永远是中华儿女生机勃勃的精神园地。

历史与未来,是由无数个人的力量构成的。正是最平凡的人民群众,承担着时代发展重任,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创造着灿烂的文明成果;正是无数奋斗者的努力和创新,让国家实现飞跃发展。

五千年中华历史,曾有过辉煌,也曾有过坎坷。在这片热土上,中华儿女书写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家国情怀串联起我们每个人的心之所向,也串联起奔涌向前的民族精神。家与国,是永远融入我们红色血液中永不褪色的赤诚。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亦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而是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正是古代国与家的这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所以家国情怀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无意识,成了古代文人士子最浓烈的精神底色。孟子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就是说,自己一身的荣辱成败皆系于家国。所以就连洒脱俊逸如李白给自己做的人生规划都是:“不屈己,不迁人,不赴举,倚天仗剑,挂弓扶桑,然后一鸣惊人,跃登辅弼之位,大展王佐之才,一旦功成业就,效留侯,法陶朱,泛舟湖海而去。”哪怕不以科举为手段,哪怕不以功业为目的,哪怕以“泛舟湖海而去”的老庄思想为背景,却依然要“跃登辅弼之位,大展王佐之才”,归根结底,依然是心系家国,想要经世济民。

中国是诗的国度,这种深植于心的家国之情自然会在诗人笔下澎湃,在诗歌中回响,绵绵传递,不绝如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家国情怀的表现就比比皆是:《黍离》一诗,从眼前的麦苗,联想到国家的兴亡,发自内心深深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之悲后来也就成了家国忧思的代名词。可见家国之情早已深入国人的骨髓,融入文人的血液。

唐诗与宋词在灿若星河的古典文学中可以说是双峰并立,光耀古今,是中华文化长廊中两颗璀璨的明珠、绚烂的画卷。作为两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自然少不了表现家国情怀的经典之作。唐诗中尤以边塞诗更是将这种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有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慷慨豪迈;有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沉痛悲愤;有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无奈惆怅;有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坡残贼”的气吞山河……其中的家国情怀自然难免也有消极沉郁的部分,但总体来说,更多的表现出的是慷慨豪迈的男儿豪情,是战士保家卫国的凌云壮志,是大气磅礴的大唐气象。

词本来被称为“诗余”,被正统文人称为“小道”。创立之初,多表现风花雪月,闺阁情怀,男女情爱,很难表达大主题、大气象。然而就是这样以“婉约”著称的“小道”里也可以寄托故国之思,家国之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煜。无论是“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的凄凉,还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的思念:无论是“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相见欢》)的缠绵,还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的愁绪,都表达了作者亡国之后的愁闷凄苦,始终没有离开思念故国这个主题。家国之情自哀婉凄迷的一首首词中自然流淌。

到了豁达豪迈的苏轼手里,这种本来柔情蜜意的行文风气为之一变,既可以风流婉转,亦可以豪情天纵。本来以承载男女之情、闺阁情趣为主的词有了更加宏闊的主题:家国情怀。苏东坡、辛稼轩、陆放翁、张孝祥等一批豪放词人以“小道”承“大义”,将豪迈之情寄于长短句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咏史论事,追古思今;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沉郁顿挫,愤慨悲怆;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慷慨豪迈、酣畅淋漓……然而纵然是豪放之词,在仅拥有半壁江山的南宋王朝也多的是沉痛之情、抑郁之气,多的是词人的壮志难酬、豪情难舒,而不同于唐诗的气象万千、恢弘壮阔。

有了唐诗宋词两座高峰在前,元明清三代诗歌逐渐式微。但其中表达家国情怀的也不乏名篇。元曲作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用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将对国家动荡、人民离乱的忧思,将作者胸怀天下的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于谦的一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时至今日,风骨铮铮,碧血丹心,一望可知;戚继光说:“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将一腔热血,尽化繁霜,愿染河山灿烂,保国泰民安;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为民,死生无惧,一身肝胆,光照古今……

古典诗词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几乎所有主题、各种意向都能在古典诗词中找到。而家国情怀却始终一以贯之:从《礼记》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到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从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到秋瑾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一首首,一句句,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化不开的家国情怀;一篇篇,一章章,萦绕在眉间心上的是挥不去的家国心绪。

几千年时光悠悠流转,无论是王侯将相,抑或英雄才子,俱已化作烟尘,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然而那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却如一条绵绵不休的情感河流,始终流淌在每一个文人士子的笔底心头,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氤氲在中华大地每一寸山河间,成为国人不灭的精神图腾,创造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支撑起华夏儿女不弯的脊梁。

(周 放)

回顾历史,家国情怀是祖国历经磨难仍屹立不倒的信念支撑。展望未来,家国情怀是祖国日新月异、阔步前行的精神动力。

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 旦

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

——余光中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梁启超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百年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中国曾经历侵略和战乱、困苦与血泪,无数中华儿女同心同德,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在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和坚强不屈的民族意志面前,一切压迫都终被战胜。

国谋发展,须知“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只有万众一心,才能最大限度推动中国发展。今天,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国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勇立世界发展的潮头,朝着更光明的未来前进。

新时代青年的青春“生命线”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当今中国社会,尤其是今日中国之青年是否接续了这种对小家的关爱依附到对国家的精神归属?又是否传承了“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理念?

有人说家国的传统文化是礼教,是束缚。但以教育为例,有两篇文章,第一篇是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讲种树要顺应树自然生长的规律,适度关怀,要多让它有自由生长的空间。第二篇是王守仁的《训蒙教约》,讲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可以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会规矩与道理,从游戏中教导。不然,就会出现“以学校为囹圄,以师长为仇寇”的情况。柳宗元、王守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从他们身上所看到的,恰恰是一种生机勃勃的,与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的文化,传统文化确实有它珍贵的价值。

也许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小学时代的爱国,可能只是简单地唱好国歌戴好红领巾;中学时代的爱国,可能更多的是强调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报效国家。而现在,对祖国的热爱则更多埋藏在了我们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一言一行。

我们都是平凡之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理想,并为之默默奋斗着。可是,和小我的理想目标相比,大我的职责使命的履行、人生价值的实现,更值得我们追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爱国情怀就是要与祖国同行,以科学文化济世,把自己学到的一切奉献给自己的国家,真正践行让爱国成为自己的“生命线”。

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亦是人最应该拼搏的阶段。“青春的底色是爱国,青春的支点是奋斗。”用拼搏定义人生,早就内化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气质。当时间刻印下奋斗的足迹,并在每一个历史的节点上找到过去与未来的衔接,由此不断加深的情感,正是中国人内心深处对于家国情怀的那一份传承和皈依。不管时光和境遇如何改变,这种只在炎黄子孙中所泛起的身份认同和行为模式,都无可取代。

你可曾想过,在我们安宁和谐地生活的时候,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我们的消防官兵、维和战士、人民警察们在替我们竭力挡住黑暗,他们其中的很多人,为了世界、国家、百姓,不惜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在你总以为自己还小还年轻的时候,却发现同龄的他们已经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社会的中流砥柱。有人曾说,安全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在这个依旧充斥着战火硝烟并不和平的世界,国家安全带给我们的安全感才是最真实也最重要的。面向未来,国家安全的重任也落在了青年人的肩膀上,如何去维护、提升国家安全,是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青年人正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者与铸造者,如果没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事事逃避推脱躲在人后;如果没有锐意进取的魄力,时时亦步亦趋保守停滞,何以担起国之脊梁、国之栋梁的重任?习主席说过“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所谓的担当并不遥远,可以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做起,从多做实事多做好事做起,正如鲁迅先生所期望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做一个有热血、勇担当的青年。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青年人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群体,是建设国家的主力军,是“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爱国,就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每一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但这并不能成为人们懒惰和放弃的借口。随心所欲地挥霍青春,便只能在青春逝去之后,叹惋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与其徒然悲叹,不如用努力和汗水完善自我。这才是青春的勇气和力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二十四岁的辛弃疾孤身深入敌境将叛徒擒回首都正法,纵横千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二十二岁的霍去病击溃匈奴主力封狼居胥,横扫漠南;甘罗十二拜相,巧计振兴国家;缇萦六岁救父,勇气破除家难。展开二十四史,年轻人为家国天下做出卓越贡献的例子,俯拾皆是。

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投身于国家矿产事业中,填补当时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黄旭华以国家之强大为己任,历经千辛万苦,实现了核潜艇的中国制造;冯炼将青春奉献给红军烈士墓,传承“愚公精神”,坚守着心中的那份情怀……各个领域中的有志之士,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想中,敲击出时代的最强音。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更应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中追求更高的理想,从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中汲取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获得鼓舞,获得拼搏和奋斗的力量。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未有我之前,家国已存在,没有我之后,家国仍将永传。我们年轻人应当自觉活在历史之中,将有限而宝贵的青春投入到无限的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里。多少沧桑付流水,常怀家国在心怀。

(远 行)

青年应坚定理想,不畏艰险,砥砺前行

只有永不遏制的奋斗,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

——《平凡的世界》

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史铁生

追梦路上,顺境与逆境交替、成功与失败并存,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唯有无畏困难、披荆斩棘,“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才能描绘最美的青春画卷,为着共同的目标——“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的青春理想绝不是全然孤立的,实现理想,固然需要个人的不懈努力,但它更离不开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培育。生于斯,长于斯,“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个人幸福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为社会劳动、创造、贡献,与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绝不是冲突的。

鲁迅先生曾言:“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今天,凝聚着个人追求、民族希望和国家未来的“中国梦”,就是我们最深沉的民族魂,它将促使每一个华夏儿女执着前行。“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望十八岁的你与我陪伴着祖国高歌猛进。愿与君共勉,待他日归来回首,春满园。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国家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谁咬得更厉害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
初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