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接地气” 永葆青春显魅力

2019-12-20

高中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接地气长征红色

近年来,人们无不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热潮。红色小说的再版、红色电影的播放、红色之旅的推广、红色歌谣的传唱……红色文化热唤醒了储藏在人们心底的美好记忆,也迎合了人们对这一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精神托付。一直以来,很多年轻人对严肃且“高大上”的红色文化敬而远之,然而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需要新时代的活力,更需要年轻的力量。

把红色故事讲出新意来

半条棉被见证着鱼水深情、一根扁担讲述着官兵平等、一截布满弹痕的树桩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惨烈……红色故事承载着红色记忆,凝结着红色传统,流淌着红色基因。

故事有意义还要有意思,如果只讲有意思,不讲有意义,红色故事就会失去原来的颜色;如果只讲有意义,不讲有意思,不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平等互动的方式,当下的年轻人就会对故事敬而远之。

“拘旧方不可疗新疾,居夏日不可御冬裘。”照本宣科的复制、单调枯燥的讲述不会走心动人、成风化人。去年,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备受好评,原因就在于其紧跟青年观众的认知特点和欣赏习惯,创新传播手段,实现有意义与有意思的统一。

红色故事中有许多震撼人心的素材、催人泪下的细节。央视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通过一封封书信和“信使”们的深情念读,带领观众通过电视荧屏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获得收视、口碑双丰收,被称为“最好看的党课”。节目中展现了46封共产党人的书信,为救助日本遗孤给日军写信的聂荣臻、狱中把孩子托付给丈夫前妻弟弟的江姐……一位位“信使”展读革命先辈尘封已久的书信,仿佛把人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当演员读完信后,很多人早已泪流满面,从中可见红色故事的魅力和理想信念的威力。

去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共同举办了“红色记忆V计划”活动,面向全国征集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微电影、微视频和微动漫,鼓励社会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和中学生通过微影视的创作,重温革命历史记忆,讲述革命文物的故事,这无疑是让红色文化“接地气”的很好尝试。

让长征精神永葆青春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村蒋石林的祖父曾掩埋脚山铺阻击战死难烈士遗体,他叮嘱后人要世代保护好红军墓。如今,蒋石林把祖父的嘱托传给儿孙,他的孙子蒋明峰从小就跟着爷爷扫墓除草,每次回家后到烈士墓看看已成为他的習惯。对于14岁的蒋明峰而言,长征并不遥远,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红色土地上,他感受到红军精神实实在在的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要找到青少年与长征的共鸣点,既要穿红军军装、喊红色口号,感受与触摸历史,也要解读文物遗迹背后的鲜活故事,将心比心地剖析英雄的成长历程,在素质拓展中体会长征的艰辛历程,在实地探访中了解历史。当“概念历史”转化为“形象历史”,长征有画面,精神有故事,在这种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中,那些不该被遗忘的记忆便永远不会被人们忘却。

虽然二万五千里的跋涉成为往昔,但无论是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抑或是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是在长征精神的“延长线”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要学习历史,也要学习生活,向时代楷模学习,向优秀青年人学习,向父母老师和同伴学习。他们身上嫉恶如仇的正义感、不惧艰险的拼搏劲、遵守规矩的纪律性,同样会在我们的思想世界里种下长征的红色种子。

猜你喜欢

接地气长征红色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追忆红色浪漫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二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