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声乐实践研究

2019-12-20肖宗恒

艺术评鉴 2019年22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实践研究

肖宗恒

摘要:本文就传统民族视觉下,民族声乐“字正腔圆”的发声实践,分析声情并茂的表演实践,提出“中正平和”审美声乐作品的艺术标准,以期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视野下   民族声乐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012-02

中国传统民族艺术文化,正在历经长久历史文化的沉淀之后产生一种本族传统古老的文化。中国民族声乐是至今盛行的一种文化艺术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由于历史文化审美的不断发展,它正深深地遭受着传统文化的不利影响,并体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如民族声乐在发音方面追逐字正腔圆,在表演层面对声情并茂比较重视。这些特征都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产生的。

一、民族声乐“字正腔圆”的发声特征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对“字正腔圆”的演唱方式非常重视。这不但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特征,还是民族声乐追求审美的最高境界。什么是审美?“字正腔圆”就是审美。中国民族声乐在实践的演唱过程中,需要以字行腔,吐字清楚,字调准确,发声圆润的演唱原则。兼顾字调清楚和嗓音圆润,不能为了字调清楚而忽略嗓音圆润,也不可仅是为了发音方面的需要而咬字不清晰。实质上就其本质来讲,只有字正才可以腔圆。要想发音圆润需以咬字清楚为基础。若是咬字不清楚定会最大化制约腔调表达歌唱内容的效果。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说过:“受众听唱对于字走腔的要求较高,无论我们是唱是白,首先应确保让观众能听懂,使观众了解到在听什么,自己所听的到底是武家坡还是一缕麻,这作为民族声乐演唱的基本需求。其次,对我们提出腔调应动听悦耳的需求,不然则不成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戏曲对于追求声乐字正腔圆早已内化成对于艺术最基本的需求,身为基础修炼而并未松懈。实质上在我国民族声乐之中,不管是戏曲还是别的艺术方式,都非常讲究字正腔圆,以此保障歌唱民族声乐内容可以准确地传达给听众。

唐朝《通典·乐》中有记载:“含嚼姿态,清畅舒雅,具备喉牙吐纳的特异”其彰显出要求字发音准确清晰之意,只有这样方能使人感知到美,才可以顺畅地传达情谊。徐大椿亲清代戏曲理论学家在《乐府传声》当中针对演唱当中的发音问题以为,一段唱就算曲调再华丽柔美,若是吐字不清楚,也不能达成以情动人的目标。听曲的观众,应以慢将精粗,先询问是否有字。有字就有口,字从口出,若是出口缺乏分明性,有字如无字,作为说话有口,演唱无口,和哑人又有何不同。经常存在唱完一曲,听众却止闻有声,无法对字音进行辨识,使人闷煞。对字音腔圆的一番斟酌呈现出我国传统戏曲理论重视字腔的程度。并且此种重视显现出演唱人员在实践的行动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国声乐文化最大的一个特征。

二、声情并茂的表演

民族声乐在实践演唱的过程中,声情并茂属于最大的一个特点。声情并茂指的是融合感情和声音,各类复杂化情感可以在声音与唱词中合理地融合,进而产生一种强烈渲染感情的效果。中国民族声乐之中的“声情并茂”就是将以情动人这种表演形式融合成自身特殊的审美特征。我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声乐的表演方式具有很深的影响。我国含蓄内敛的文化让表演声乐民族方式对情感表达内在性的表达方面高度重视。感情和声音始终作为表演当中的最重要的两种手段,以表演中的情感为主导,他决策着演唱基调与声音形式,表达情感的主要方法就是声音,其与感情配合作为成功表演的基础。声作为内心外在的表现方式,所要表现的就是“心声”。不管说话还是演唱人们总能发现有些声音总是略显很苍白很无力,而有些声音却是非常动人心弦,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为说话人或演唱人能否最大化调动情感因素参加表达,通过声音把自身感情进行形象化。

唐代著名的诗人白易居在《琵琶行》中曾提出:“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情。情感作为声乐赖以生存与健康发展的根源。所谓的歌唱大概为人们发泄出心中的愉快与不开心情感的方式,歌唱前心中必定有所感悟,待此种情感与感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无法用言辞表达时,人们唯有借鉴音律方可达成感情的表达效果。所以身为歌唱者,情感必须丰富,若是缺乏情感的歌曲势必无法动人。此外,还需具备一定技巧在声乐演唱中准确融合感情。歌唱不僅是自身情感的表达,同时还是顾全听众的一种感受,对自身感情的控制也属于歌唱技巧。若是歌唱者对自身感情不会掌握,不懂如何处理加工自身感情后打动听众,那么歌唱者声音就算再完美,其行字走腔再娴熟,他的歌唱也不算成功。更形象的讲,这种歌者无法掌握听众的心理,仅能打动听众的听觉。任中敏是我国著名的戏曲理论学家,其在《唐声诗》之中说过:“歌唱者不能轻于启喉,需真情自发,然后有声词之吐,能够触发自身真情之人,字迹才能将声和词中的歌情进行宣达,以度于观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声乐重视感情表达作为一直以来都不曾被忽略的,这早已成为民族声乐中非常传统与鲜明的实践特征。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很重视统一民族声乐中的声情。在传统的民族声乐中,虽然情感表达与声音技巧属于两个不一样的概念,但二者都在这门艺术中进行统一。并且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视此种统一性,主张感情和声音自然地综合、完美结合。此种对于艺术的追求还是源自传统哲学文化渊源之中的天人合一,在进行歌唱艺术之中,才能完整呈现出人们思想感情,还很容易打动受众群体的心。任何的声乐作品都能将演唱者的时代背景与心境充分反映,声乐作品在某种层次上作为抒发作者情感的艺术形式与重要工具。

三、声乐作品“中正平和”的审美艺术境界标准

在追求审美艺术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讲究“中正平和”。这也是声乐艺术最大的特征,我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非常讲求整体性与综合性,此种民族文化鲜明的特征可以在声乐艺术境界中反映出来。此种思想的基础就是传统文化中中庸的思想。此种思想主要以和为主,正如孔子所说的:“礼之用,以和为贵”。

首先,中正平和艺术主要追逐综合与和諧,此种综合和谐所指的不仅是声音情感方面的和谐,并包含人和歌的和谐。实质上,西方音乐非常讲究形式和谐。但此种和谐和我国民族声乐和谐完全不同。中国传统声乐讲究人和歌,歌和自然之间的和谐性。另外,中正平和还能呈现在表达形式含而不露当中。这和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的关系密切。中国传统民族艺术总体上就是对一种意境美、朦胧美的追求。针对此种美的追求在含而不露当中产生的。国人和西方国家表达情感的方式各不相同,总体上西方人属于外向性格,所以他们具有热情奔放的艺术风格。而中国声乐风格很内向,被人们称之为神秘且含蓄的一个民族。此种风格在民族声乐中被完美的呈现。中正平和之中的平就是在追求审美的含蓄内敛。此种风格属于一类整体性风格,需要在综合整体中掌握作品方能将此种独特的审美艺术加以呈现。其次,由于艺术表现出的作品存在偏差。传统民族声乐藏而不露、意蕴深刻,但这对他们的审美效果不会造成丝毫的影响,由于此种藏而不露就是将一些想表达的思想大量蕴藏在打造的艺术形象中,属于一类以变化表现方法来表达曲线。而西方表达情感就是更直白的进行表达,直抒胸臆,振臂高呼。

四、结语

总之,中国民族声乐在传统文化历史的影响下,造就民族特有的民族个性,彰显和世界其他民族不一样的风格特征,其在声音方面比较讲究字正腔圆,在表演方面主张声情并茂,在意蕴层面讲求中正平和,此种特征逐渐成为特殊的审美准则,构成中国民族声乐别开声色的艺术。

参考文献:

[1]秦晓敏.植根民族文化 盛开绚烂花朵——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声乐艺术[J].大众文艺,2016,(14).

[2]李礼.论文化视野下的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3]陈龙.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声乐作品审美观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02).

[4]毛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J].北方音乐,2018,(07).

[5]张晓农.传统文化审美视野下的声乐艺术审美观——兼及中西传统艺术的审美差异[J].音乐研究,2004,(01).

[6]黎小龙.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J].作家,2013,(16).

[7]李悠.传统文化视野下民族声乐特点研究[J].芒种,2014,(14).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实践研究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