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里尔小姐》叙事视角简析

2019-12-19纪凡

参花(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叙事视角

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ield)被誉为20世纪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她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曼斯菲尔德在叙事策略上的创新为短篇小说创作开拓了发展空间,为英语短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布里尔小姐》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叙事视角的不断转换,生动地描述了布里尔小姐晚年的孤独和悲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生活。本文以《布里尔小姐》为例,探讨小说由叙事视角变换所产生的不同的聚焦作用。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 《布里尔小姐》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可以有不同的聚焦作用。可采用站在人物后面的方式,即全知型的视角,既能看到人物眼前所见,也能看到他的所感所思,大于人物的视野;也可以站在人物的位置上,只见到人物的所見所思,等于人物的视野;还可以站在人物的前面,只写出人物所见的客观状况,但对人物所思则不能见出,小于人物的视野。

一、环境描写的全知视角

小说《布里尔小姐》中的布里尔小姐是一个独居法国的英国老人,没有亲人,没有朋友,靠当家庭教师和给病人读报维持生活。每个星期天她都会到公园去,通过分享他人的生活来寻找认同感,抚慰自己孤独的内心。然而无情的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击,一个明媚的下午,她顿悟到自己也是生活舞台成员后的不久,美丽的心情就被年轻人对她的蔑视而破坏,一切都幻灭了。

小说开始的自然环境描写,作者采用了全知型的视角。“虽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蓝天抹上了一层金黄,大片大片的阳光就像白酒洒在公园的地面上。”“不时有一片落叶从无人知晓的地方飘来,从天空飘来。”布里尔小姐独居异国他乡,心灵十分孤寂,每个星期日去公园成了她灰暗生活的一抹灵动色彩。作者采用明朗的蓝、金黄和白酒的颜色,暗示布里尔小姐此刻愉快的心情和内心隐隐的憧憬。而萧然飘落的枯叶则为布里尔小姐幻灭后萧条破败的心境埋下了伏笔。

二、顿悟过程中的有限视角

景色描写之后,小说转化成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叙述。叙述者凭借人物的意识和感官进行思考和观察。读者的感知完全通过小说人物的感知体现出来,布里尔小姐看到了乐队表演,听到了悦耳的音乐,和她一起坐在座位上的老人、打打闹闹的孩子们,年轻的姑娘和士兵……其间,布里尔小姐不断联想她是舞台上的演员,她与周围的人相知相识,她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生活有了希望和寄托。但这只是她的凭空想象而已。全知的视角较为客观,有限的叙述视角将布里尔小姐的主观情绪刻画得入木三分,读者随着布里尔小姐内心独白似的意识流动体会到她独特的世界,也令读者产生一种错觉:布里尔小姐的所思所想是合情合理的,拉近了读者和小说主人公的距离。

三、幻灭过程中的全知视角

布里尔小姐看到公园里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图景,顿悟到自己也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员,于是沉浸在喜悦中。然而此时两个年轻人冷酷无情地表达对她厌恶之情的对话不期而至,她心爱的围巾只是“一条油炸牙鳕鱼”,自己就是“该待在家里的丑老太婆”。布里尔小姐的心受伤了,别人并非像她想的那样接纳认同自己,一切都只是自己在欺骗自己。小说的这一部分,又变成了叙述者的全知视角。往日的布里尔小姐从公园回来都要到面包店买一块蜂糖蛋糕,如果蛋糕里碰巧有一颗杏仁,她会像孩子一样开心。幻灭后的布里尔小姐已经没有了往常的想法和心情,她直接回到了自己的小黑屋坐了很久,此刻无声胜有声,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悲伤和痛苦。

四、结语

在《布里尔小姐》中, 叙述者不断转换叙事视角, 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布里尔小姐从寻求到顿悟直到幻灭的内心变化,布里尔小姐晚年孤独的生活跃然纸上,激发了读者的同情,同时揭露了现实社会的冷酷和穷人的不幸,赋予了作品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19.

[2]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05-306 .

[3]王素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的审美现代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曼斯菲尔德.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M].陈良延,郑启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纪凡,女,硕士研究生,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下《金瓶梅》的死亡丧葬描写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
女性视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陌生化叙事
浅谈中韩电视剧、电影的叙事差异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海明威《在异乡》叙事视角赏析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