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研究

2019-12-19刘宪标王振冠

歌海 2019年5期
关键词:杜塞尔多夫

刘宪标 王振冠

[摘    要]纵览德国摄影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发现实验性与创新性始终链接着德国摄影。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在德国当代摄影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在二战后由于相机技术和国民经济高速的发展,而20世纪80年代采矿工业的衰败和90年代两德合并以及进入现代社会后,德国逐渐开始向观念摄影转变。此时,艺术家们引领了一种以回归具像和表现绘画为主题的画风,深层次地研究德国历史,同时以强烈色彩和极度主观为主的新野兽派创作开始出现。发展至后来,艺术家们不再流露较多的情感和更客观的方向,艺术家们则以摄影作为表现个人情感的主要方式。这时,德国最重要的艺术学院之一就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院也逐渐发展和普及了适应教育,形成了以贝歇夫妇为主的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贝歇夫妇创建的类型学摄影所表达的是以一种客观的拍摄方式,引领和主导了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学派之一。

[关键词]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类型学;当代摄影

一、贝歇夫妇与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

贝歇夫妇还未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摄影学系工作时,约瑟夫·博伊斯就做了多种影像艺术实验,包括他的学生波洛克和里希特,后来在创新和实验方面,为摄影学系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正是这种积极的实验性,使得摄影逐步摆脱美国式的纪实,而成为一种带有观念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世纪中期,把人分为七类职业拍摄的德国摄影家奥古斯特·桑德,他在二战前拍摄的“德国人”系列,成为了二战前非常有影响的摄影作品。贝歇夫妇认为自己作品深受奥古斯特·桑德摄影分类风格的影响。类型学摄影在奥古斯特这里已经萌发,上世纪中后期,贝歇夫妇将类型学摄影发扬光大。

贝歇夫妇自1959年开始合作,当时德国以及欧洲重工业方面发生的结构性变化所带来的结果被他们意识到了。那时,第一批工业建筑早已没有作用,在锡格兰地区开始对工业展开调整,此时他们才认为这些马上面临消失的工业建筑值得被记录下来。他们开展对这些工业建筑拍摄,带有客观和科学的严谨性。以客观的拍摄手法表现将要消失的工业废弃建筑,来表达对一个时代的反思。贝歇夫妇在创作初期,他们计划将这些建筑作为起点,并根据不一样的建筑材料和功能、工业建筑的地区特征和建造时期将互相区分,试图将形式审美上的差异在建筑上得以展现,工业建筑风格多样性被一度忽视是清晰可见的,这些工业建筑照片被贝歇夫妇按类型学组合,由此成为了摄影史上重要的工业构成摄影领域的先驱。

以抗战为题材的纪实摄影在战后就已经结束,这时,全世界都在强调摄影的主观性,而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却充分体现了客观性,同时把客观纪实发挥到极致。二十世纪中期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设立摄影系,贝歇夫妇来到学院摄影教学,学院在他们没来之前就一直排斥摄影。从纪实摄影被贝歇夫妇共同发展至此,已有三代摄影家继续延续发展他们的摄影艺术理念。贝歇夫妇不断给他们的学生系统地讲解类型学创作方式,并在艺术品市场上再次创造了新的销售奇迹,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在这样的时代中名声大噪。此学派以贝歇夫妇二人为核心,是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精神领袖,以其高水平和高精致的摄影艺术风格被世界共同认可。他们对当代摄影的影响颇为深远,师出二人门下的著名摄影艺术家包括托马斯·施特鲁斯、坎迪德·霍夫和阿克塞尔·赫特,还有劳伦兹·布尔格斯、托马斯·鲁夫、安德烈·古尔斯基以及约格·萨瑟等。

二、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的表现形式

自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在被贝歇夫妇创设摄影系起,就拟定了拍摄规划,始终教授学生摄影语言表达的客观性、纯洁性。主要是对拍摄对象进行分类拍摄,强调一种客观冷静的观察方式,运用了大画幅相机、长焦镜头、黑白摄影、正面平拍的拍摄范式。类型学方式并非倾向,而是一种态度或者是一种理念。他们用相机拍摄厂房、水塔、储气罐、工业用房、高炉等这些正在慢慢消失的工业建筑,拍摄中有意将被摄场地置于严谨、简洁的构图中。为了加强图像之间的类似性和同质性,贝歇夫婦选择阴天,将光影的因素降到最低。这种一成不变的灰色调子,没有云、没有阳光才是贝歇夫妇最佳的拍摄环境,更能将被摄物的材质与形状的细微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作品通常是以六幅、九幅或者十二幅来呈现同一拍摄主题,同一类型的风格使得被摄体完全脱离真实环境。单从照片中既看不出环境,也不知道时间,只把观众的目光聚集到复杂机械的每个细节上,拍摄的更像是一组组抽象化的符号。对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的作品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图片无比清晰,这得益于摄影师在具体的拍摄实践中使用了大画幅相机。既可以避免光学畸变和阴影的出现,又能达到较高的清晰度。他的一幅作品现在已经达到两米高五米宽。贝歇夫妇的门生们还运用数码技术对单幅图片来拼贴加工,像古尔斯基移除莱茵河旁废弃的工厂一般,托马斯·鲁夫在拍摄的建筑外观上用数码技术关闭几扇打开的窗户。欣赏他们的作品,感觉自己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从远处观看,清晰地看到由每个微小的部分组成的巨大的被摄物整体。

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深受贝歇夫妇摄影风格影响,强调一种客观的旁观者的角度,实际上是转向了一种固有传统,即缓慢而耐心的工作过程,内心带有平静去拍摄景物,以一种极度客观冷静的“无表情”美学和近似科学采样的拍摄与展示手法。拍摄全部横平竖直,把被摄体放在画面中间位置,以极客观理性和冷静的纪实态度。恰好并不是以构成的眼光来拍摄,由于影像自身便是一种严谨的构成。选择这些可以被捕捉的建筑放在画面中,最主要的是以拥有一定的透视和显著的景深效果,展现出物体被摄影复制真实细节的能力,还是能区别于人类眼睛观察事物的真实感觉。无论是他们设定的表现对象,还是作品中利用独有方式去除了情感因素,德国这些不寻常的历史都被观众联想到。色调单一,天空灰暗,流露出的倒是对历史持有肯定态度和思考。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除对具有标志性的被摄体正面性的拍摄外, 还在照片中尝试另一种45度偏左或者偏右的视角来进行创作拍摄。这种视角下的照片并没有松懈从贝歇夫妇那里继承的操作层面的严谨性。

三、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对当代摄影艺术产生的影响

贝歇夫妇的废弃工业建筑摄影持续了四十年的历史,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客观表达方式。他们创立的各式各样风格的类型学为景观摄影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使得它早已不单是影像艺术,还是考古学、类型学的研究以及拓扑学的纪实文本。1991年,他们的作品在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获奖,证明当代艺术市场对他们摄影风格的充分认可。弟子托马斯· 鲁夫每个系列各有特点,他在创作中始终持有怀疑真实的态度。JPEG压缩系列是他的最新处理方式,压缩后的摄影作品变成新的画面效果,不真实的画面被暴力的技术严重损坏,展现的是影像本质的虚假,可能真实在观众看来都无法确认。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中托马斯·施特鲁斯是很有名的学员,他的创作在贝歇夫妇风格的基础上有一定延伸和发展。在经历了早期对画面视觉中心的探索和研究之后,施特鲁斯的画面中,传统的画面中心、兴趣中心概念全部被判失效,画面中细节呈现得巨细无遗,将”旁观者”的视觉角度发挥到了极限,画面中物体不再为原有物体,而是一种结构和色彩符号。施特鲁斯在某种美学的层面上升华了他在美术馆拍摄的大多数普通观众,他们衣服的颜色、手势和姿态都和他们所观看的绘画中的人物遥相呼应。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中我们最熟悉的是安德里亚·古斯基,超大幅的画面是他作品的特点,不只是作品完成后呈现画幅很大,他在截取场景时的前期拍摄也异常的大。古斯基的画面非常平面化,因而必须使用大幅相机来消减广角带来的透视差异,他的许多摄影作品都是经过后期数字处理得来的,处理后的图像气势广阔、细节丰富,富有极好的装饰性。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上帝的视角,他的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城市里的那些大的但却并不是非常有名的场所和空间,诸如著名的《99美分》,以画面大、醒目、色彩丰富和细节丰富而闻名。精美的全景彩色照片给人一种震撼的体验。他描绘的空间里弥漫着一种非现实的气氛,一种简略感使这些图像抽象化了。他的作品组成了一幅描绘来自各个方面不可能造制现象的震撼图像。

当代艺术中“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艺术家,受到了国际社会、国际艺术界的广泛承认。英国著名摄影师纳达夫·坎德深受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摄影风格的影响。2006-2008年间,他五次来到中国拍摄长江两岸景观,三年间从长江入海口拍到长江发源地,拍摄了《长江》系列作品,对中国景观摄影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纳达夫 · 坎德不仅表现了长江边日暮云水景致,更加注重长江两边人们栖息、发展的印迹,以及正在变化着的长江两岸对人、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加拿大摄影家埃德伍德拍摄的工业景观,其风格也受到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的直接影响。他的作品内容深刻,视觉效果震撼,不论是中国工厂的生产环境,三峡的建设、拆迁,意大利的大理石开采、轮船和飞机的墓地、石油开采等, 风格和形式平实但耐人寻味,是对现代文明的思考。2012年,贝歇夫人来到北京同国内一些艺术院校的老师、学生和一些知名艺术家深入交流,颇具影响。中国的很多艺术家,早年间通过很多方式就间接学习了貝歇夫妇的类型学创作,他们的工作启发和影响着众多摄影家,尤其是对我国的景观摄影影响重大。中国当代景观摄影师曾力,受贝歇夫妇直接影响,他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拍摄废弃的十三陵,是对北京城市空间的考察;还有他拍摄广西一些正在拆除的工厂、贵阳的钢铁厂和水城钢铁厂等一系列类型学摄影,是中国本土景观摄影的最早实践,同时也能体现出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现状,现在的中国被建造成为非常怪异的景观社会。城市不断拆掉的残渣和一直被拆迁的乡村,重建了一种不真实的乡村,客观呈现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

四、结语

回望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不难发现实验性和先锋性在那时已经充分体现。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之所以那样成功,原因是贝歇夫妇解放了对摄影创作的理念,他们为纪实摄影建立了一种新的传统,以一种开放的理念,培养出一批批杰出人才。他们客观的摄影语言表达,让观众联想到德国特殊的历史。黑白的色调,阴霾的天空,传达出来的反而是对历史带有明确态度的反思。类型学摄影是非常重要的对观念的表达方式,后人可以重新准确的再现拍摄对象。贝歇夫妇的作品中同样包含对于回忆的整理,不仅关涉到艺术家的个人动机,更关涉对当代历史现象的保存。贝歇夫妇及弟子的创作不仅使人类见识到过去那个时代工业建筑丰富的多样性,人的主观思想情感还可以通过影像去表达客观性与艺术性并存的拍摄理念。类型学分类归纳的方法理论在当代摄影中影响深远,至今还在影响着当代影像的发展。

猜你喜欢

杜塞尔多夫
何佳作品
杜塞尔多夫展览收购哥伦比亚塑胶展
魔幻之城杜塞尔多夫
看房车
Werner M.Dornscheidt续任杜塞尔多夫展览集团总裁
奔跑吧,兄弟(大家拍世界)
德国三城市欲合办欧洲最大“中国节”
德国:诞生首家“中德双语幼儿园”
人鱼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