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生态型水环境治理技术的分析与研究

2019-12-19林志远王楠

商品与质量 2019年36期
关键词:水生水体人工

林志远 王楠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91

统计表明,我国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污染严重,给工业与农业及人们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且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应重视新治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逐步改善水环境[1]。

1 生物修复技术

1.1 水生植被恢复技术

结合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基本现状,认识到水环境污染治理中水生植被恢复的重要性。所谓水生植被,通常是指大型挺水植物、沉水植物以及浮叶植物等,通过水体植被恢复技术的运用,可以保持城市水体环境的生态功能,有效减少风浪的搅动,同时也可以促进水体悬浮物的沉淀,实现城市水环境中底泥的氧化。在沉水植物设计中,其作为清洁好氧水生态中十分重要的组成成分,会直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避免上层水体动力对下层水体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在水生植被恢复技术运用中,可以降低水体底泥中N、P的营养盐释放,保持水体环境的整洁状态。而且,在水体植被恢复技术运用中,通过浮叶植物、漂浮植物的综合性运用,可以达到良好的水体净化目的。因此,在当前水生植物恢复技术运用中,通过城市水环境的修复,可以充分满足当前城市水质污染的处理需求,提升水质污染的控制指标,为当前城市的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2 水生生态恢复技术

在当前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背景下,生物修复技术作为强化的、生态性的演变过程,通过水生生态恢复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例如,当城市水体受到有机污染影响时,出现了黑臭水的现象,通过生物修复技术的利用,可以改变循环中厌氧不完全分解、有机物沉积底泥污染累计的现象,并将好氧分解作为核心,通过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实现污染消耗的最终密度,充分满足水体污染处理的需求,为当前城市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对于系统生物而言,生物种群会由厌氧微生物作为核心,通过单一型好氧微生物的转变,实现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多种符合型物质的交替演变,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状况。因此,在当前城市水环境生态治理中,为了实现水环境的可持续运用,改善水生态污染的问题,应该将水生态生物恢复技术的使用作为核心,结合生态恢复技术的运用,可以使黑臭、富氧化水体转变为洁净、好氧的生态状态,全面提升水环境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结晶能力,维持城市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复合型交替演技术的运用,实现生物形态的多样性,全面提升城市水体环境的自净能力,维持水体生态太环境的稳步性,推动当前城市水体资源利用的稳步发展[2]。

2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之间存在着不可改变的区别,但人工湿地切切实实是在全面分析天然湿地的相关特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湿地主要是在相关技术的应用下借助一定的地理优势和水环境形成与天然湿地相类似的湿地环境,从而对受污染或者破坏的水环境进行相应的修复和改善,这样的修复、改进作用主要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与生物作用。人工湿地的建立虽然总是缺少一定的天然性,但成熟后的人工湿地拥有与天然湿地类似的稳定生物膜,受到污染或者破坏的水源在经过这一稳定生物膜时,有害物质就会被这一稳定生物膜过滤出来,其他污染物质也会被这一稳定生物膜自觉的消化与吸收。例如,深圳市的燕罗湿地,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应用案例。

3 生态护岸

对岸堤的改造大多都是采用工程材料构建能抵抗冲刷的体系,用于提高岸堤防洪水平,然而,这样必定会破坏区域生态系统,使河流和陆地无法正常的联系,影响河岸作为一种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的发挥。对此,应遵循尊重自然这一基本原则,通过介质排列,建立新型生态护岸,加快物质交换速度,为建成与发展生态护岸打下良好基础。按照不同的形式,可将生态护岸分成以下几种:缓坡、直立与陡坡。采用这种方式后,能对堤岸范围内的群落结构进行优化,并符合防洪及污染控制等基本要求。

4 人工浮岛

所谓人工浮岛,是利用人工技术在水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或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水生生物培植,从而使得这些植物能够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吸取大量的水域中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过度丰富的营养物质,使该区域内的水环境达到一个较为正常和稳定的水平。人工浮岛的建立和应用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受水域生物种类以及水量多少的影响,完全根据该水域的受破坏程度来决定水生生物的养殖规模和面积。

5 吸收利用雨水地表径流

在城市化建设不断扩大规模以及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的前提下,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表植被覆盖率及类型受到了较大影响。建设中对土表硬化处理后的土地不仅会破坏浅层地表的水文,并阻碍地表径流的正常渗透,使得建设区域内的生态型水环境深受迫害。除此之外,植被的减少使得建设区域内的水源涵养能力大大削弱,土表的渗透力受到影响,发生降雨时,大量的地表径流被浪费,甚至引起该区域内的积水或洪涝灾害。因此,在生态型水环境治理的严格要求下,必须要对地表进行改造,以增加地表雨水的渗透量。最为常见的措施就是要更换硬化地表的材料,改为透水性较好的砾石或者透水板砖,并尽可能地增加绿化面积[3]。

6 结语

生态型水环境的治理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作,要想彻底地将其改变或者治理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更需要不断地创新治理技术。加强对水环境治理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在我国适宜的地区广泛推行示范项目,对水环境治理与污染防治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猜你喜欢

水生水体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程度探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人工“美颜”
本市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互助
互助
人工制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