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媒文化视阈下的的青年亚文化分析
——以影视文化为例

2019-12-18严文军黄圣峰

魅力中国 2019年20期
关键词:仪式化沈腾伯明翰

严文军 黄圣峰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对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当属英国伯明翰学派为最,而伯明翰学派对于亚文化的研究起源于霍加特对工人阶级亚文化的关注,时至今天,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同,霍加特对于当时文化产品的看法,已经不再十分适用于当下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反而是威廉斯对于传播体制的研究,在相隔将半个多世纪后,其自由民主的传播思想仍然十分盛行,尤其是电影这一传播媒介的兴起,更是使得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找到了一个最契合的搭档。

伯明翰学派对于亚文化的研究是从三个维度展开,分别是“风格符号”“仪式抵抗”以及“收编与反收编”,而其中又涉及到亚文化的定义——边缘群体。下面将依据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来分析大众传媒文化——影视文化中的青年亚文化,具体将以赛车文化为例。

一、仪式抵抗

探讨亚文化的电影常强调不同文化价值间之冲突的脆弱平衡,就像《老炮儿》里面两代人之间微妙的敌意,《操行零分》中师生之间尖锐的对抗,这种亚文化电影通过一种仪式化的形式,来向大众诉诸他们的个性以及需求。这种仪式化可以是视听方式上的艺术形式,也可以是一种小众的生活或者娱乐方式,比如电影史上经典的《暴力街区》,跑酷成为了拯救主流文化的载体方式,以及《速度与激情》中承载梦想与情感的狂飙,这些通通都是影视文化中亚文化的呈现,是导演通过仪式化的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渠道。在中国的电影中,青年亚文化也是层出不穷,新锐青年导演韩寒的出现,更是将赛车这一青年亚文化带入到我们的视野中。从公路片《后会无期》到《乘风破浪》再到《飞驰人生》,属于韩寒个人的印记越来越明显,赛车文化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但深究到底,赛车群体终究还是只有小众层次的,直接以赛车文化为底的电影也是少之又少,或许,换个角度来看,赛车类的电影也正是一些心中有天地的导演们的一场仪式化的抵抗,借赛车文化一舒心中抱负。

二、风格符号

赛车文化有着特有的风格体系,那就是以车为载体实现的极速对抗,这也是赛车文化区别于主流文化的外表显现。在《飞驰人生》中,沈腾重返赛场的挑战就是重新考驾照,而其独特的考驾照的过程,区别于常人的经历,其对于车辆的驾驭和了解,正是赛车文化的内在蕴含。沈腾得到自己赛车的过程,也是赛车这一青年亚文化风格特征的展现。车辆,是赛车文化独有的元素之一,也是赛车文化的构成之一,成为了赛车文化符号化了的风格,谈到赛车,除了车手,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车了。车也是赛车文化的代表符号,是人们谈及赛车文化时关注的焦点。这些种种,都是一个个形象化了的符号,通过其独特的魅力,在尽情的阐释者赛车文化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体去了解和加入到赛车文化中。

亚文化群体对于追求的共通之处,形成了风格,形成了亚文化群体特征的外显表现,赛车群体也不例外,对于肾上腺素飙升下的急速追求,使得他们和其他群体区别开来,成为了他们这一特有群体的固有特征,在《飞驰人生》中,车手们使用赛车,追寻急速,用生命来诠释他们对于赛车的热爱,沈腾为了最终的比赛,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外人看来不可理喻的行为,或许恰恰就是他们所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的风格符号。

三、收编和反收编

亚文化的出现,反映的是社会变化的本质,而赛车文化的基础则是汽车工业的发展,这恰恰就证实了社会中汽车工业生产力的变化,在一定层次上,导致了赛车文化的出现。或许在最开始,赛车只是作为人们炫耀和比拼的一种方式,逐渐的才转变为一种竞技体育,但是由于其过高的门槛,所以注定有着一群游离在赛车文化之外的人,比如《老炮儿》中的“三环十二少”,而这种群体的出现,意味着人民对于赛车文化的将会持有一种抗拒的态度,也是主流文化对于赛车文化的一个收编的大好时机,但是这里详细要谈的是赛车文化对于主流文化的反收编,其实通过影视文化就可以管中窥豹,这些年中国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赛车类电影,乃至公路片,其中的赛车元素并不是我们常规印象中的叛逆和霸道的,反而是温和助力的,往往象征着情怀和梦想,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条途径,拿《飞驰人生》为例,片中沈腾对于赛车的执着,在于梦想,温暖而明媚,他规规矩矩的考驾照,车手们之间的情谊也领人感到温馨,完全的将赛车文化的正面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其中唯一一次的“逾矩”,是为了儿子的上学问题,这一春秋笔法的描绘,更是以仅为退,让人心头一暖。

伯明翰学派的“结构模式”理论强调年龄并不是造成群体差异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在赛车文化中也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对于赛车文化的热爱并不局限于青年人,《飞驰人生》中沈腾曾经的对手已经步入老年,F1赛车的世界冠军中的最大年龄已经到了41岁,相信将近50岁的舒马赫如果能够恢复身体,也会再次回到赛车场上。

四、结语

亚文化和大众传媒文化看似天平的两端,但其根本却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是抽象的概念化精神物质,一个却是被广而接受的载体,这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当电影作为第八艺术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时,就注定它必须承载众多的使命,传播青年亚文化也是其中一种,或许,在电影的帮助下,有一天某种青年亚文化会成为主流文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仪式化沈腾伯明翰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喜剧之王沈腾的“佛系”人生
沈腾:努力演好每一个角色
猫王再现
垃圾围城
仪式化传播对传播路径的科学建构
浅谈如何从少先队活动中促进队员习惯的养成
小学名著阅读教学活动策略研究
沈腾的爱情长跑:让幸福在最美的时刻绽放
论作为仪式化行为的春晚“农村外地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