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转型与适应探析

2019-12-18朱婷

魅力中国 2019年20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育人

朱婷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前言:精准扶贫是国家出台的重要扶贫战略政策,在此影响下的精准资助已然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重点,若想推动资助育人实现转型,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必须树立大数据思维,对现有管理模式与方式进行革新,基于现代先进技术构建资源协同共享平台,促使资助育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出现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不符合大数据时代要求

现阶段,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影响较大的主要问题是思想观念不符合大数据时代社会与市场发展要求,具体表现为对贫困学生资助仅局限于经济,忽视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心理问题的引导,没有健全并落实相关制度,导致资助育人效果并不理想。在大数据时代,部分高校学生因为经济贫困引发比较严重的心理、学业、就业、交际等问题,因此为了推动资助育人实现良好转型,高校除了要重视物质资助之外,还需要满足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

(二)机械化严重,缺乏人性化

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为了突出公平性、公正性与透明性,将贫困学生认定结果向全校公示,尽管可以避免冒领、造假等现象,但会对贫困学生的自尊造成损害,容易引发人际矛盾与心理疾病,给接受资助的学生造成较大负担。这种机械化严重且缺乏人性化的资助育人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根本没有站在贫困学生角度替其考虑,有些自尊心强的学生甚至会放弃资助申请,使得资助育人工作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影响开展效果[1]。

(三)资格审核不严,缺乏后续追踪

部分高校在审核资助申请学生资质时并没有深入调查,仅依靠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判定申请学生的贫困状况,有些学生为了获得贫困助学金伪造贫困证明,使得原本应该获得该资助的学生失去机会,导致学生对学校失去信任,降低教育管理质量。另外,高校对已经下发的资助金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后续追踪系统,并不在乎学生如何利用这笔钱,使得乱用滥用、过度消费等现象频频发生,与资助育人的理念、宗旨、目的背道而驰,给资助育人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转型与适应措施

(一)资助育人思想观念的转变

1.由经验型转变为科学型

当前,高校的资助育人思想观念以经验型为主,高校基于过往工作经验制定教育管理方案,但时代在发展,过去的思想经验与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因而基于此所制定的方案措施必定效果不佳,而且不同人的思想特点不同,具有较强的非定性和随机性,因此高校若想实现资助育人的转型发展、保证其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必须将传统的经验型思想转变为科学型观念。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的思维意识、行为方式、交流形式等发生较大变化,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应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作用,以海量数据信息为基础,全面深入了解校内家庭经济真正有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动态、言行举止等,从宏观角度把握各工作环节的关联性,坚持辩证思维,采取定量法与定性法相结合的方式制定资助育人开展方案,以此增强决策结果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2.由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判

过去高校掌握的数据只是很少一部分,面对大数据时代庞大的数据信息,属于滞后性较强、可靠性较低的小样本,加上人力整理与分析存在明显的主观性,容易给最终决策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造成不良影响,高校只能在问题发生后进行处理和补救。在大数据时代,若是能够合理利用各项先进技术,便可基于现有数据变化规律预知与之相关的数据变化趋势,对促使资助育人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需要将传统的事后处理思想观念转变为先进的事前预判,掌握各级贫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想变化动态等信息,通过采用科学分析方法探寻自主育人工作的内在发展规律,例如利用QQ或微信等信息媒介及时发现贫困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以此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前瞻性与主动性[2]。

(二)管理模式与方式的转型

1.构建全面协同资助育人体系

相互具有一定联系的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有些事物能够通过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在不违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发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大数据技术之间便存在较强的联系性,高校可以通过采集、比较、分析与二者相关的数据信息,得出能推动资助育人管理模式与方式转型的方法,以此实现提高资助育人开展质量,帮助学生实现健康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计算机、智能化等技术深化普及程度较高,人们采集与分析数据的方式增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现信息潜在价值的几率,对强化问题处理的准确性、决策的科学性具有积极影响。由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复杂性较强,工作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因而高校可以通过构建全面协同资助育人体系,加强受资助学生的基本信息管理力度,如此不仅可以提高数据信息利用的长效性,还能避免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侵害。

2.重视人文关怀,革新管理方式

资助育人在高校全部教育管理工作中具有较强的特殊性,高校在开展该工作时应秉承人性化服务理念,着重突出人文关怀,改变传统的机械化工作方式,如此可避免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和身心伤害。高校在公示认定贫困学生信息时,为了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应在不违背公平、公正、公开等原则的基础上,采取“保密公示”法,只公示学生班级、姓名与资助等级,至于具体信息需要认定学生到专业负责该工作的导员处进行核实,极大程度上避免了给学生造成身心上的负担。此外,高校在予以贫困学生经济支持的同时还要加强思想教育,注重精神层面的引导、鼓舞与安抚,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消费观。

(三)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构建资源共享网络平台

贫困学生认定直接影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效果,如果认定标准不科学、评判过程不合理,认定结果必然不符合实际,过去高校无法对资助申请学生的资质进行核验,主要原因是开展该工作需要耗费大量人力与财力,但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上述问题迎刃而解,高校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以大数据为首的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优势,与资助育人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合作构建高效性较强的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直接掌握贫困学生的具体信息[3]。在该平台的影响下,高校可以对所有学生的各方面信息进行详细量化,对精准定位贫困学生、提高资助育人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精确性与可靠性。

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不仅能够帮助高校推动传统资助育人模式向精准资助育人模式转变,增强管理方式的有效性,还能全面深入挖掘贫困学生具体信息,有利于及时发现其身心问题与不良行为,并采取有效手段改善或解决,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都能够以数据的形式记录并保存下来,例如学习成绩、消费习惯等,高校通过收集、整理上述信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与计算机算法生成学生的贫困指数,根据该指数对学生的贫困程度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保证制定的资助育人决策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能够全面了解并掌握贫困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强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针对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推动资助育人转型是适应社会与市场发展趋势的关键举措,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环境与氛围的必然要求。对此,高校必须明确当前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转变资助育人思想观念、革新管理模式与方式、构建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等方法,保证该工作的健康推进。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