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分析李宜瑞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用药规律研究❋

2019-12-18叶丽妍赖东兰陈晓刚李宜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抽动症证型专家

周 娟,叶丽妍,赖东兰,陈晓刚,李宜瑞△

(1.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006; 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

儿童抽动症(tic disorders,TD)是起病于儿童时期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以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或)有不自主的发声抽动为特征,常伴多种情绪和行为问题,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1]。以硫必利为代表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虽是目前治疗TD的首选药物,但存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大、停药后反跳快、复发率高等问题。本病属于中医学“抽搐”“慢惊风”和“瘛疭”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为良好的疗效[2]。

李宜瑞教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专家,致力于中医儿科临床工作40余年,特别对儿童抽动障碍、多动症等行为精神障碍的中医药诊治钻研尤深,自成风格。本研究目标在于采用临床数据挖掘分析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总结李宜瑞教授采用中医药治疗儿童抽动症的理论思想和临床经验,并参照“加强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声明”[3]和《专家临证验案与经验的报告方法》[4]进行研究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儿科门诊TD病例120例,其中男性10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8.55±2.31)岁,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4例,共患变应性鼻炎17例,共患慢性鼻-鼻窦炎21例,共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例,共患遗尿4例,共患支气管哮喘2例,共患急性结膜炎6例,共患消化不良2例。

1.2 诊断标准

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17版《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5]、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6],证素辨证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助组制定的《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7]。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儿均纳入,满足以下任一标准即被排除:存在癫痫肌阵挛发作、肝豆状核变性、风湿性舞蹈病、心因性抽动、药源性抽动和其他锥体外系疾病;重复、缺失的数据记录。

1.4 测量指标和结局

主要测量指标为客观数据分析的各证型关键中药;专家主观评议的各证型变化中药。次要测量指标包括疾病的证型和证素分布;各证型下的中药分布;本病抽动部位的分布及共患病;人口社会学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地址、电话等;其他医疗信息,如药物数量等。本研究未进行研究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疾病的证型和证素分布

本病共包含5种证型:风邪犯肺证(9例,7.50 %)、肝亢风动证(33例,27.50%)、痰热动风证(9例,7.50%)、脾虚肝亢证(64例,53.33%)、阴虚阳亢证(5例,4.17%)。5个病位证素包括肝(120例,100%)、脾(67例,55.83%)、心(11例,9.17%)、肺(16例,13.33%)、肾(5例,4.17%)。10个病性证素包括外风(9例,7.50%)、内风(98例,81.67%)、热(14例,11.67%)、阴虚(5例,4.17%)、痰(41例,34.17%)、湿(28例,23.33%)、食积(2例,1.67%)、气虚(68例,56.67%)、气滞(2例,1.67%)、阳亢(25例,20.83%)。

2.2 疾病各证型下的中药分布

表1显示,李宜瑞治疗儿童抽动症所用中药共86味,其中37味中药在各个组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2.3 基于单因素分析和临床经验的二分类回归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茯苓、钩藤、天麻、辛夷、郁金5味中药在各组间分布频率较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作为基本药物给予底方保留,不进入下一步回归分析。

表2显示,经过整理将24个变量纳入回归分析(受样本量限制,应为自变量的5~10倍),包括白芍(37例)、白术(65例)、陈皮(34例)、醋龟甲(10例)、炒僵蚕(55例)、法半夏(73例)、浮小麦(21例)、甘草(104例)、防风(18例)、谷精草(6例)、栝楼皮(5例)、合欢皮(18例)、蒺藜(35例)、龙骨(74例)、连翘(17例)、牡蛎(30例)、熟地黄(4例)、山萸肉(5例)、石菖蒲(45例)、太子参(76例)、五指毛桃(39例)、远志(24例)、竹茹(11例)、枳壳(15例),以各证型为因变量,二分类回归分析结果。

2.4 基于专家访谈的疾病证治分析

表3显示,基于以上描述形成儿童抽动症治疗主药和加减变化,然后采用专家面对面调查方法,由李宜瑞审阅后形成专家访谈意见表:基本同意拟定的中医证型,但应注意此处风邪犯肺的证型,应是指外风引动内风,诱发或加重抽动,属于金囚木亢,此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辛夷在儿童抽动症的治疗中并不作为基本药物,应移出主药组,但临床所见抽动症患儿共患鼻病比例较大(31.64%),可作为共患鼻病的基础用药;阴虚阳亢证在临床上所见的比例较少(4.17%),可能与岭南地区的饮食习惯及气候有关,“湿、热”为岭南主要气候特点,湿热易伤脾,在临床所见脾虚较多,而阴虚相对较少,此处建议删除证型;各证型加药可适当补充灵活用药;各加减变化均为推荐意见,临床中因人、因地、因时不同而适当变化。

3 讨论

基于以上临床实践总结归纳的疾病证型分布,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与肺、脾、肾、心相关,且本病易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失节而诱发。本病为本虚标实,肺、脾、肝、肾不足为本,食、湿、风、痰、热为病之标,儿童抽动症患儿病情缠绵,正气亏耗,卫外薄弱,易受外风来袭引动内风,使抽搐加重或反复发作。另抽动症者症状怪异,难以自控,患儿常因此受到指责、耻笑甚至打骂,长期的心理压抑及外部环境刺激易会导致抽搐反复发作或加重。在生理上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若调护失宜、喂养不当易损伤脾胃而痰湿内生,加之肝木易亢,易使风痰

表1 儿童抽动症各证型下的中药分布和差异分析比较

注:S1.风邪犯肺证;S2.肝亢风动证;S3痰热动风证;S4脾虚肝亢证;S5阴虚阳亢证

交缠鼓动以致抽搐复发或频发。本病以“风动痰扰”为基本病机贯穿始终,在不同阶段和个体中可常兼肝郁、湿邪、食积、风热、痰浊、阴虚等表现。本研究所认识的病因病机与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相比,除共同关注“风痰”之外,更强调“脾虚”为基本病机要素,而将“阴虚”作为可能出现的兼夹病机路径。因大部分患者可不伴随阴虚的病理状态,如单纯的阴虚阳亢证。探究其缘由,可能与本研究的单中心病例来源有关,因所搜集患者大部分来自广东地区,“湿、热”为岭南主要气候特点,外邪侵袭,湿热内蕴,易伤津耗气,损伤脾胃,故“脾虚”常出现于较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其转归预后形成影响,也提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因人、因时、因地和个体化诊疗的重要性。

本次分析确定天麻、钩藤、法半夏、炒僵蚕、甘草、龙骨共6味中药为治疗主方,药性分布为平性、寒性和温性,归经分别为脾经、肝经、胃经、肺经、心经、心包经。本主方寒热并用,方中天麻、钩藤性平,主入肝经,以平肝息风为主;龙骨性涩、微咸,以敛肝魂而潜阳息风;僵蚕味咸、辛而性平,善息风定痉以止抽;法半夏味辛、性温,能健脾燥湿化痰,以绝风痰化生之源;甘草味甘、气平、性缓,能调和诸药。主方诸药相合,共奏化痰息风、平肝阳止抽动之功效。

表2 儿童抽动障碍患者亚组中医证型和中药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注:阴虚阳亢证型样本量过小,无法做出logistics回归分析。

表3 基于数据描述分析与专家访谈的儿童抽动症治疗方药

注:1)证据来源于120例儿童抽动症患者的用药分析;2)证据来源于120例儿童抽动症患儿中医证型和中药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3)证据来源于专家访谈

另李宜瑞在临床上除辨证施治外,还注重结合抽动部位的不同,以引经药随证加减,皱眉、眨眼者酌加白蒺藜、蝉蜕、木贼、谷精草等;搐鼻者酌加苍耳子、辛夷花等;摇头、耸肩者酌加天麻、葛根等;肢体抽动者酌加木瓜、宽筋藤等;腹部抽动者重用芍药、甘草,并酌加川木瓜等。

猜你喜欢

抽动症证型专家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致谢审稿专家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抽动症是个什么样的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