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落实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重点任务有关工作总结

2019-12-17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吉林农业 2019年23期
关键词:中药材人参农产品

一、营造绿色安全健康环境工作开展情况

(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重点治理修复耕地土壤污染工作

1.土地治理划分:全省耕地面积8000万亩,根据吉林省耕地土壤污染状况,2019年选择全省20%共计12个县(德惠、磐石、永吉、桦甸、龙井、大安、梨树、扶余、通化县、临江、前郭、九台)作为试点县开展了耕地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其他县(市、区)尚未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

一是省农业农村厅与省生态环境厅共同编制了《全省耕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方案》(吉农科发〔2019〕22号),现已申请中央资金263万元。二是完成全省技术培训。三是省农业农村厅与省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民政厅协调相关图件和资料,完成资料收集。12个试点县选定5家具有资质的技术支撑单位,耕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于9月底开展内业划分和加密布点,10月初完成样品采集。预计2019年底前完成试点点耕地质量划分工作。

2.安全利用方面:一是省农业农村厅与省生态环境厅转发了《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的通知》(吉农科发〔2019〕24号)。二是正在编制《吉林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总体方案》,三是参加了农业农村部组织了《全国耕地安全利用现场会》。

下步重点工作:吉林省治理修复土壤资金尚未落实到位,省农业农村厅进一步与生态环境厅协调配合完成吉林省2019年的预期工作目标。

(二)全面推进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

1.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平台于2016年3月在国信、东福和天景这三家基础条件好、人员素质高的企业对平台进行运行测试;2017年在全省50个市(州)、县(市、区)的100家生产主体开展试点运行;2018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广。目前,平台在线注册实施追溯管理的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700多家,追溯管理的产品涵盖了食用农产品所有品类。

2.存在问题:一是在认证工作上,认证申报主体多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小规模的生产经营主体,从生产经营到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高,闯市场、创品牌的能力不强。二是在追溯工作上,在没有市场准入机制的倒逼下,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自觉主动开展追溯的积极性不高,受农业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不强和物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推广普及难度较大。

3.下步重点工作:在认证工作上,继续加大宣传培训和指导力度,提高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对优质农产品认证(登记)的认知度,提高获证主体的商标、品牌意识,推动我省高品质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上,加强市场准入与产地准出衔接,建立市场准入倒逼机制,增强生产经营主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追溯为主动追溯;加强平台应用师资培训,组织师资深入生产经营主体手把手教学,推进平台广泛应用;加快与国家追溯平台的对接,把我省平台纳入国家追溯平台统一管理、应用。

二、推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打造吉林省中药品牌

1.着力提高规范化种植水平,加强产业配套服务。一是建立省级生产示范基地。2017年以来,累计建立了6个人参良种繁育基地、20个非林地种植人参示范基地和71个“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料生产基地,有效带动参农开展规范化种植,提高中药材产品质量。二是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在全省人参主要产区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20余场(次),培训参农1.5万人(次),占全部参农的70%以上,推广面积近全省的80%。积极参与国家项目,主持《吉林省人参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争取技术推广资金650万元。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测。2017年以来,累计检测5000余个全省人参主要产区的人参和土壤样品,重点监测农药残留(五氯硝基苯、六六六、滴滴涕)和重金属(铅、镉、砷、汞),经过检测人参样品整体合格率近90%,土壤合格率达到99%左右。四是继续深入开展农药登记工作。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以人参为试点开展小品种作物使用农药的登记工作,又通过了13种农药登记,累计登记农药41种,基本满足了人参生产需求,为其他中药材农药登记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五是探索建立人参品控监督与溯源体系。依托2016年成立的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以“互联网+产品溯源”为核心,初步建立了种植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的生产信息数据库,力争在2020年初步实现人参种植环境全程可追溯,为种植与加工可追溯系统打下基础。

2.加快“长白山人参”品牌建设,带动全省中药产业发展。一是强化品牌企业认证管理。经过组织企业申报、专家严格评审和现场考察等环节,加强对企业申报资格审核和产品市场分析,严格控制品牌产品质量。目前,全省“长白山人参”品牌生产企业达到44户,产品152种。二是举办和参加各种推介和展览活动。先后在北京、天津、广东、成都、唐山、长沙、深圳等地举办了“长白山人参”品牌推介会、展览展示等活动,经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评选,品牌荣获“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桂林举办的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上,获得“2017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金奖”;在杭州举办的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上,“长白山人参”以高达190.4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2017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榜第一。2018年亚洲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2018亚太知名特产”殊荣;在唐山由中华商标协会牵头主办的2018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上,荣获“2018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三是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举办了“长白山人参”中国行公益宣传活动,借助各种媒体、载体开展“长白山人参”新标识、新形象宣传。在南航长春基地21架飞机头枕、高铁头枕、长春地铁一号线车箱、龙嘉机场高速公路开展形象宣传;在央视7频道、吉林卫视《天气预报》栏目开展广告宣传;在央视发现之旅频道《纪录东方》栏目制作播放了《国之精典,人之根本》纪录片;在《今日中国》《中国人参》等杂志开展了报道宣传;在省级党报采风活动中,20多省级党报给予宣传报道;利用凤凰网等多家网站发表宣传报道50余次。

(二)推动中药材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医药健康产业新板块

1.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推进成果转化落地。突出吉林特色,夯实中药材药品领先优势根基,坚持把药品开发作为中药材精深加工的主攻方向,积极调动省内科研院校的积极性,共同开发人参新产品,加快推进以中药材为基源的新药研发,与科技厅和工信厅共同开展医药健康产业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共同做好成果转化落地工作。立足拉长产业链、提高增值能力,坚持高精深,全面建设人参精深加工体系。坚持从药食两个方面,研究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全面提高人参的加工层次、产品档次,形成以精深加工为主导的新型人参加工业。

2.建立优势产业园区,打造中药材产业发展新平台。按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结合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建立了9个人参产业园区:抚松人参产业园、长白人参产业园、靖宇人参健康产业园、集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开河人参产业园、通化县快大人参产业园、敖东人参产业园、延吉人参产业园、珲春人参产业园,园区面积3.2万公顷,入驻园区企业总数2300余家,完成投资141.5亿元,鲜参加工能力7.6万吨/年,并重点支持中药材主产县(市)申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突出抓好抚松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安市国家级人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升软硬件建设水平,打造吉林东部中药材产业发展新平台。

(三)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吉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还处于自由发展阶段,除人参外没有相关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资金支持,也缺少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导致部分地区中药材种源混乱、品种变异、质量参差不齐,中药材道地品性降低。

2.规范化程度不高。中药材种子、种苗缺乏科学化研究,药材基原混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不足,化肥、农药投入品使用不规范,加工方法以农业传统加工为主等。

3.产业化程度不够。种植基地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应用不足,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能力弱,缺乏深加工产品,原料型产品比重大、产品附加值低,质量良莠不齐,产业链条短。

4.品牌建设不足。长白山道地药材产业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中药产业种植、产地初加工、生产、流通、产品开发等环节未形成有效的协作整合,一二三产业和上下游产业链脱节,缺少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缺乏竞争优势。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开展全省中药材生产质量提升计划

一是以人参产业为切入点带动中药材产业平衡发展,在传统道地药材产区开展全面深入的种植技术服务,引导农民开展规范化种植。二是构建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人参种植联盟和人参、特产、农业推广服务机构作用,建立省、市、县三级中药材管理,技术服务、技术培训三级网络。三是完善中药材信息监测服务平台,建立全省中药材产业数据库,收集统计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品种、加工、销售等方面信息。

2.抓好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以人参、梅花鹿、平贝母、五味子等为重点,建设一批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吉林省医药产业优势,推动中药产业发展。

3.加强对中药材生产基地的监管

进一步完善中药材标准体系,以重点品种和基地为依托,从源头上做好中药材质量追溯管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建立从种苗、种植、加工全过程溯源档案,为全面提升中药材产品质量提供依据。

三、促进食品与健康融合健康食品产业发展情况

依托长白山资源和吉林特色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各类健康食品,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

(一)吉林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取得成效

2017年以来,累计新认证(登记)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1087个,其中:2017年新认证(登记)“三品一标”401个,2018年新认证(登记)“三品一标”农产品503个,2019年,新认证(登记)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183个。

(二)依托长白山资源和吉林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按照省政府主要领导指示意见,会同省工信厅、科技厅、文旅厅和畜牧局等部门,联合省社科院制定了《吉林省梅花鹿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并印发实施;研究制定《关于促进全省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意见》,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会同省发改、工信、财政等共15个厅局制定《关于促进全省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目前已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全部达成一致,正在履行有关发文程序;印发《关于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推动产业扶贫工作深入开展;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实施细则》,优化农业农村营商环境,推动涉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强项目拉动。加强全省乡村产业重大项目的储备和服务,共收录各地重大谋划推介项目105个,共涉及投资1130亿元,重点跟踪服务项目118个,共涉及资金535亿元,初步建立起全省乡村产业重点项目库。下一步将制定乡村产业重点项目推介指南,加强项目推介,同时在各市州选择梅花生物、嘉吉生化、正榆、冠林等具有行业代表性的20个单位进行重点跟踪服务。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在哈拉海镇、英额布镇、营城子镇、五棵树镇、黄松甸镇、上河湾镇、东城镇、安口镇、辽河源镇等9个镇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计划投入中央财政资金9000万元,打造一批多主体参与、多业态培育、多要素聚集的农业产业强镇;在农安县、汪清县、通化县3个县实施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计划投入中央财政资金5718万元,打造一批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样板;整合中央财政资金在20个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试验区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项目,统筹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发展,推进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发展。上述3个项目预计近日下发方案正式实施。

三是完善平台建设。成立乡村产业发展联盟,下设休闲农业、主食加工、农村双创等行业联盟,搭建资本、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互联互通的平台,打通资源交流、共享、合作的渠道,实现合力发展。目前休闲农业联盟已完成章程制定、主食加工联盟已完成组建;建立了全省乡村产业专家库,共遴选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三产融合和农村双创方面的专家46名;组织吉林省企业参加第22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及百户企业进吉林活动。

猜你喜欢

中药材人参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水中人参话鳅鱼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清爽可口的“水中人参”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
吃人参不如睡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