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西高腔表演浅谈

2019-12-17余培兰

黄梅戏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腔旦角身段

□ 余培兰

说起戏曲表演,“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被视为戏曲界通行的金科玉律。

那么岳西高腔的表演也循此规么?不尽然。因为岳西高腔是明代青阳腔的后裔,青阳腔是在“四功五法”尚未总结成型之前的几百年就已经唱遍大半个中国了,所以岳西高腔的表演规律与生俱来就有其自身特色。比如,岳西高腔的表演形式有“场上”和“场下”两种。“场下”的表演是围鼓坐唱,彩唱和彩扮走唱,具有曲艺特点,承袭的是青阳腔“唱、帮、打”三位一体的特征。“唱”当然是演员的演唱,“帮”是一唱众和的众人帮腔,“打”则是指伴奏的打击乐(不用管弦)。其演出主要是为民俗服务,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至于身段、步法,仅在“走唱”中有所运用,但要求不严,倾向自然。“场上”的表演是何形态?通过请教专家、走访老艺人、查阅文献资料,才有所了解。原来岳西高腔深藏许多宝贵的表演艺术资源。以身段为例,全国大多剧种都演过的小和尚《驮尼》(或称《双下山》),岳西高腔就是同中有异。其表演最富有特色的是《驮尼》的“驮”法,不是常用的“正背”(同向背),而是“大反背”(不同向)。方法是:二人背部相对,小和尚弯腰双手向后托住小尼弯曲的双膝;小尼则仰靠于小和尚后背,同时曲膝双脚紧靠小和尚腰部。这种反背法,在身段表演中须保持高度平衡与协调一致,难度很大,稍有疏忽便掉了下来。其次是“过冷水河”的步法,因小和尚嘴中衔着僧鞋而不能开口(小尼则手执云帚连唱带做),只能通过各种表情和步法来表达剧情与待定环境。如以“擦步”表示摸水前行;用“踮步”表示过冷水浅滩;走“移步”也称“云步”,表示过河谨慎小心;用“抖步”,表示山河之水冰冷刺骨;“飘步”表示水浮力较大,脚被水冲得飘忽不定;而“滑步”则表示山河中长满青苔的石头滑溜。当小和尚背着小尼行至河中心,小尼深情地一声呼唤“和尚!”小和尚情不自禁地开口应声,僧鞋掉进河里被水冲走,此时,剧情达到高潮,节奏突快。小和尚以“急错步”、“急滑步”以及前倾后仰,左歪右斜等一系列动作,来表现他欲想趁水追鞋,又怕背上小尼落水的复杂心情和特定情景。小尼必须要配以相应的身段。由于是“反背”,要完成这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十分不易。故岳西高腔有“《斩妖》靠嘴(说白多),《驮尼》靠背”之说。

再比如,岳西高腔《哑背疯》的特技表演形式。剧情是:疯瘫女由哑丈夫背着,向在“念缘桥”上施斋的傅斋公求济。哑丈夫与妻子两个角色由旦角一人表演。须特制道具:两个与真人大小一样的半截假人。一截是男性(哑丈夫)的上半身(以生角扮),双手向后做反托(背疯女)状;二是女装(疯女)的一双假腿脚,着彩裤、彩鞋,呈屈膝状。旦角将假丈夫(上半身)扎于胸前,将一双假手系往身后,成反背疯女状;将(疯女)一双假脚扎在身后,装成哑丈夫背着妻子的完整造型。

表演时,旦角模仿生角步法,被傅斋公唤上桥唱曲时,两腿下蹲、分开八字,每走一步吃力沉重,当一层一级吃力地登上桥面时,哑丈夫喘气,上下微动,旦角以手巾为哑丈夫擦汗,逼真可爱。在向傅斋公献唱高腔《劝世文》时,旦角要配合伴奏锣鼓踩着鼓点走着生角舞步。其上身则以旦角轻盈柔媚的身段动作配合唱词舞蹈,与脚下生角步态形成鲜明对比。看上去是一男背一女,实则一女背一(假)男,这是岳西高腔继承青阳腔,青阳腔又源自目连戏的剧目,而目连戏是吸收民间“一身二人”、“人偶共戏”的特技表演。黄梅戏曾广为移植演出的《哑女告状》,就采用了“哑背疯”的表演形式,当时我们只感到这种形式新鲜有趣,谁知其来历如此悠久。

岳西高腔还有特殊表演技艺,如“爬柱子”,运用于《蟠桃会》(又称《闹桃园》)剧中的孙猴子“爬树”。演出时,选择左台柱为桃树,孙猴子通过“正爬”、“倒爬”、“乌龙缠柱”、“金鸡独立”、“四海深望”、“柱顶倒立”、“乌龟晒背”、“童子打坐”、“扯顺风旗”等等系列高难动作,用以表现孙猴子在仙桃树上爬上爬下摘桃、吃桃、远望、嬉戏、打睡等情节,演员须扎实杂技(爬杆)基功,才能胜任。

岳西高腔旧时以唱文戏为主,但五河等戏班能演出不少武戏,武戏的招式较简练、粗犷。从留下的名目看得出其固定套路还真不少。比如,开打的挡头有:点阵、合阵、摆阵、接阵、对阵、打团台、打围台、打拨手、打扯拐、打三角、双过场、打四门等;把子有:插枪三整(阵)、打三枪、打扯枪、打翻枪、拖枪、丢枪(出手)、压枪、架枪、劈枪、挑枪、打单枪、打双枪等;身段有:起霸、洗马、大身膀、伏虎式、骑马式、垮虎(又名挂虎)等;拳脚有:分拳、搪头拳、护腰拳、托天掌、扫堂腿、飞腿等。这些身段、把子、挡头,或是由师辈传下或吸收民间武术加之变革。

剧目中的武打套路,古高腔抄本的“科介”都有记载:如《扈家庄》剧中,梁山寨与庄卒的对阵,科介有“旦上,杀介,净败下,付净接阵,杀介,付净败下,旦追下,两将同上”;“杀介、净败下。付净上,杀介,付净败下,旦退下,四将合退下”;“付净、净同上,杀介,二净又上,‘打围台’,旦退下,净追下”;“众复上,‘打拨手’捉旦,下”等武戏套路提示。

在《黄天荡》剧中,表现宋、金两军对垒时的“科介”,有“大杀介,‘双过场’,‘插枪三整’,‘打三枪’,‘打挂虎’再‘打丢枪’, 再打‘撕马尾’,净败下,生追下”;“净上、生追下,‘双过场’,‘打三枪’,再‘打扯枪’,‘打翻枪’, ‘打撕马尾’,四将齐上,‘架枪’,生败下,净追下”等提示。

《大度》剧中有关九尾仙姑与天兵天将的开打“科介”:“两边双上,亮兵。‘打三枪’,‘插枪三整’,‘垮虎丢枪’,‘司马尾’,花脸败下。四将与众开打,三枪,四将败下。花上,旦追上,‘打三枪’,‘打扯抢’,‘翻枪’,‘司马尾’,花败下。四将双上,众妹妹打,四将败下。花、将同上”。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舞台脚本”,是明清时代舞台表演的实况记录信息。

岳西高腔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高腔前辈创造了丰富的表演艺术,作为“非遗”保护单位的一员,我们必须忠实保护,还要活态传承。在传承活动中还要直面现实,如何做到既要让今天的观众能欣赏到高腔古韵,还能使观众真心喜欢上古老的戏曲艺术,这也是戏曲界同仁面临的大课题。

岳西高腔传承中心在《龙女小度》复排工作中,将岳西高腔“场上”、“场下”两种形式和围鼓坐唱、舞台表演两种表演形态融为一处。既突出其“唱帮打”一体的艺术特色,又彰显角色行当“四功五法”戏曲程式表演的魅力。台上不设剧情场景和表演支点,不置固定道具,打击乐和帮腔人员(14人)全部登台;呈八字形坐(或站)于台中后部,帮打人员也化妆并穿装饰性服饰。舞台表演区由剧中主角龙女和金乔觉(小旦小生)以戏曲行当妆扮,按剧情充分运用“四功五法”的戏曲程式表演,甚至有“探海”、“滚叉”等大幅动作。这种突出了“唱、帮、打”一体的高腔艺术特征又彰显“四功五法”艺术魅力的表演,营造出古色古香、锣鼓喧闹的高腔艺术意境,别具一格,在城乡演出均受到欢迎。2004年在安徽省小戏调演中获演出、音乐、表演三个奖项;2018年在江苏“昆山百戏”展演中,上海戏剧学院一位老教授率博士生观剧后,大加赞赏,认为有继承有创新,移步不换形,这路子值得肯定。

《龙女小度》的成功当然并不代表岳西高腔表演仅此一条路。岳西高腔有着雄厚的艺术资源,且携带有明清时期的艺术基因,站在这“巨人肩上”,岳西高腔将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中做出更多的尝试,奉献更多的作品。

猜你喜欢

高腔旦角身段
探究戏曲旦角身段艺术特征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时代主题与传统文化的“高腔”
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之我见
花灯戏身段浅析
秦腔旦角表演中真假声唱法的应用
没有一种爱情值得自降身段
没有一种爱情值得自降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