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角”而觉

2019-12-17孙延瑞

黄河之声 2019年15期
关键词:角儿汉唐梨园

孙延瑞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0)

谈到中国舞蹈,那总避免不了要对“中国古典舞”多费一些笔墨。中国古典舞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设至今,已有六十余载。六十多年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已经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而相较于中国古典舞,六十多年的成长使得她更为茁壮、强大。六十多年来中国古典舞的建设培养、创作了大批的优秀演员、编导、理论工作者及舞蹈作品。不仅如此,目前我国古典舞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更为多元、系统、科学化的训练体系及流派等。笔者有幸一睹“汉唐”古典舞“传承人”田湉的古典舞新作——《角儿》,期间既感受到我国中青年舞蹈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感叹其高度的文化视野与艺术追求。不禁感慨,中国古典舞的新征程即将起航!

对于“角儿”,我的第一印象是戏曲行当里在“唱念做打”等方面具备超乎常人、不同寻常才能的优秀艺人。他们或许武艺精湛,筋斗飞脚满台飞;或许口吐莲花、眉目传情夺人魂魄;或许德高望重,德艺双馨为人赞颂……田湉的《角儿》与前者相比,略有不同,这里更多的偏重于“角色”的表现。此场演出分为二个部分,两者相对独立,却又具有内在的关联。上半场的《YONG 1-2-3》(下简称《YONG》)可称之为编导对于汉唐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YONG》是汉字“俑”的英文表达,然而仅仅通过作品名称也能够对汉唐古典舞有个初步的认识。由《YONG》到“俑”,巧妙的诠释了“汉唐”古典舞以历史文物这种有限的物质载体为对象,深度挖掘其内在的悠远、无限的传统文化特性和精神,将凝聚历史密码的实物进行解码分析,然后将具有“符号性”特征的审美元素转换成形式的视觉语言而创作的古典舞的方式。当然实际的创制方式还不仅仅包括某一特定朝代的文物,现存的文献、魏晋和唐代等多个时期文物也包含其中。孙颖收集了大量的汉画像及其它带有舞姿形象的古代文物、文献作为提取“汉唐古典舞”舞蹈姿态的依据,力图赋予古典舞的姿态造型以鲜活的生命力,致力于“从广阔的文化空间去探索认识古典舞的发生发展演变流程。……从中了解表里相依的规律和各种文化因素,通过形的解码取向,去接触足以影响舞蹈形态、风格、气韵的各种文化因素。

《YONG 1-2-3》是一个以汉代舞俑为意象的系列组舞,分别由1人,2人,3人完成。创作缘于对主体文化身份认同的思考,因此名称以舞蹈主体形象“俑”的英文大写“YONG”来命名,体现东西方的交互感(取自《角儿》节目单)。提起“东西方文化的交互”,《YONG》中确实采用了源自西方的影像技术。该作以极具历史感、动态性的“俑”之形态与饱含时代气息与科技色彩的影像相结合;以实质性的身体与虚幻的影像相结合;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律动与西方的简约、理性相结合,呈现出一种古与今、中与西、虚与实的碰撞。以此观之,该剧编导不仅是对汉唐古典舞的艺术坚守,还能够进一步开放创造视野。与孙颖时期的汉唐古典舞相比,《YONG》中舞者身体的倾斜性动势有所淡化,而小垂手、旁月式、担山式的形态以及平稳、肃穆的身体韵律极尽展现出汉代“细腰长袖”、“翘袖折腰”的历史美感。

下半场为《角儿》,是借助于梨园戏中旦丑两角反串的形式,立足于当代文化建构之下,传承梨园文化,透析中华戏曲美学的核心精神的创造性作品。作品取材于梨园戏,以十八步科母表演科范为基本形态,以三十六科步连动为动态特征,以缓慢、绵延、尺度的恪守为艺术特色。这种不同于汉唐古典舞的特殊创造在田湉《台湾汉唐乐府“梨园舞蹈”形式考》一文中曾指出:“汉唐乐府”由台湾深谙南音的陈美娥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泉州传统梨园戏的“十八步科母”为主体表演形式,从现存剧种中提取“活态”进行传承,试图构建纯粹的唯美形式;它也没有独立的教学体系,而是继承固有的传统科步身段,以丰富的表演创作为主体,试图复活宋代以来的勾栏剧场,用古代器乐、舞蹈结合的形式呈现古典的场景与画面。此次《角儿》的演绎,正是田湉对台湾陈美娥“梨园舞蹈”一次尝试性的实践。

该作开场即采用梨园戏的器乐演奏与女生吟唱的形式,将观众切入至历史的节点之中。一男一女穿着异性的服饰,直观再现角色性别的互易。《角儿》中反串舞者的身体具有极为明显的梨园戏痕迹。女扮男装的“丑角”对其身体进行夸张化的处理,腾踏跳跃于方寸之地,以顿挫、干脆、大开大合等纯身体性的动作语言与凝练的面具表情有机结合,呈现出一个活灵活现、滑稽幽默的“女丑”形象。其中丑角严格遵循“梨园舞蹈”严谨规范,以“玄公手”等手姿和十八科中的“指手科”、“七步颠科”等程式化的动作,希冀于尽可能地保留梨园戏曲中的身体符号。与之相应,“男旦”一角确实极显妩媚矫捷、沉静内敛、体态婀娜之美。相较于“女丑”,“男旦”的身体更为拘谨,似乎有一种跨越时空的锁链禁锢着她的身体,这或许与封建伦理纲常中“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思想对历史女性的荼毒不无关系。最初戏曲中的“旦角”多为男性装扮,这更多地切合于当时封建保守的价值观念,“非礼勿动、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等观念限制着古代女性的精神与肉体,在当时女子在外抛头露面是为世人所不齿的。然而生活中的重重枷锁却造就了舞台上一个个的光辉形象。

传承中国文化不可局限于中华文化的直接性表达,还应该以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将民族的、传统的、区域性的文化进行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不仅需要对“古”的追溯与认知,也关注“今”的风貌与表征,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方为秒策!

猜你喜欢

角儿汉唐梨园
莱阳茌梨老梨园吊拉枝技术
魏晋风骨 汉唐新韵——观宋述林的近期绘画艺术
汉唐时期乐浪公、乐浪王爵号的除授与变迁
角儿爷
梨园寻梦淮安缘
“梨园”演变考述
百年前,京剧“粉丝”是如何捧角儿的
百年前,京剧“粉丝”是如何捧角儿的
登堂入室
小论“古典”两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