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舞蹈《蚂柺》的创作手法

2019-12-17谭沁洋

黄河之声 2019年15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壮族编导

谭沁洋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动态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民间舞蹈都体现着其民族的风格色彩和地域特点。为了保存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各个舞蹈编导在保留其风格韵律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加工和创新,使得民族民间舞蹈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审美趋势。舞蹈作品《蚂柺》的诞生就是源于壮族“蚂柺舞”这一文化,编导将传统的祭祀舞蹈变化成普罗大众都能接受的舞蹈表演,不仅传承了“蚂柺舞”文化,而且增强了民众的舞蹈文艺知识,对人们情操的陶冶、审美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一、创作背景

“蚂柺”在壮语中意即“青蛙”,是我国壮族人民所崇拜的图腾。我国以广西省的壮族人数最多,因而蚂柺文化在广西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著名的花山崖画就是最好的见证,崖壁上所刻画的是各种各样的蛙形舞蹈姿态。壮族人民之所以崇拜蚂柺,是因为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据传人们极其害怕旱涝灾害,却在灾难后见到蚂柺尚且存活,于是人们认为蚂柺意志坚强;再者蚂柺能消灭虫害,以及蛙鸣声后降雨,因此蚂柺被壮族人民奉为神物。古老的历史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蚂柺的神话传说,其一描述的是:从前有一对老夫妇一直无育,有一天这位老妇人去河边挑水,一只蚂柺跳入桶中,妇人将它捧出,可是蚂柺再次跳入桶中,并被老妇人不小心挑回了家。当老妇人倒水时,这只蚂柺跳了出来,竟变成了一个披着蚂柺皮的小男娃,开口就叫老妇人做妈妈。这对老夫妇十分高兴,于是将他悉心喂养。后来蚂柺变的小男孩长大成人,他们一家辛勤耕作,丰收连年;蚂柺儿子还乐于助人,他所帮助的人家都无灾无害,收成极好。虽然蚂柺儿子善良俊朗,但是他身上的蚂柺皮却让姑娘们望而却步,于是老妇人的弟弟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蚂柺人,一家人生活美满。直到有一天,蚂柺的妻子实在忍受不了那张难看的蚂柺皮,便在夜晚悄悄地将那张皮给烧毁,结果第二天大家发现床上躺着现了原形的蚂柺烧焦的尸体,大家悲痛不已。后来每年的这一天人们为了祭奠它,便将一只蚂柺放入彩轿内,敲锣打鼓,抬着轿子周游村寨,祈求丰收。这个活动逐渐演变成“蚂柺节”这一习俗流传至今。蚂柺节持续一个月之久,节日活动内容有七项之多,过节之时热闹非凡,蚂柺舞是节日活动的最后一项。舞蹈作品《蚂柺》正是由此风俗应运而生。虽然当今舞蹈编导运用各种技法编创传统的蚂柺舞,与原始的蚂柺舞已经大相庭径,但是终其文化本质和表现形式是同出一脉。

由丁伟创作的舞蹈作品《蚂柺》曾荣获第三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表演银奖,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国民族民间舞少年男子组表演一等奖、剧目二等奖,该剧目依托蚂柺文化,保留了蚂柺舞的文化内核,结合当代舞蹈编创技术,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使得一个活泼生动的蚂柺形象跃然眼前,表演者武帅的精彩演绎是此剧目得以完美呈现之必不可少的因素,“编”与“演”相生相长,一部成功的作品绝对是编导的思想与演员的表现合而为一的“再创造”。

二、结构安排

《蚂柺》结构分为ABA三段,基调愉悦,首尾呼应。第一段主要为小快板,场上正安静祥和,突然的一声“嘿”打破静谧,将正准备享受唯美的观众立刻带入喜庆、欢脱的气氛中。转瞬间,只瞧一只“蚂柺”矫健地蹦上舞台,肆意畅舞;第二段的中板较为平缓,是A段的对比段,是舞蹈的展开部分,在自然间的美好和谐中,小蚂柺享受着天地雨露的哺乳,不知不觉地长大;第三段的小快板在中板的过渡后跳跃出场,这一段又回到第一段的情绪中,两个A段的情绪和意境基本相同,再现开场的欢乐主题,但是第二个A段较第一个A段有所不同的是此段带有结束感,情绪上略有差异:极度欢乐的心情慢慢归于平静。此段也是该作品的高潮部分,使得青蛙的人性特征得到升华。

三段式结构的运用,让《蚂柺》成为一个艺术整体,这样的结构安排,对于剧目中的“蚂柺”由“小”长“大”的过程交代得清晰明了,观众也能毫不费力地欣赏。舞蹈结构对于作品基调、作品内容、作品形式有决定性作用,《蚂柺》作为一个情绪性舞蹈,内容比较简单,因此采取相应的舞蹈结构也不能太过于复杂,简洁明了的三段式结构淋漓地表达出《蚂柺》的欢乐基调,在吸引观众的同时,还突出了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舞蹈主题。

三、动作特点

为了服从《蚂柺》的内容和形式,舞者的基本体态模仿蚂柺,四肢向外打开并呈90°弯曲,五指张开,基本动作在此身体形态上变化。编导敏锐地捕捉到蚂柺活蹦乱跳的形象,从而设计了大量的模拟性动作和跳跃动作,出场动作就是融合了青蛙形态的高难度跳跃技巧,立刻呈现出蚂柺可爱灵活的样子,直奔作品主题。快节奏的A段基本上是由速度高、弹性大的跳跃动作构成,B段的动作较之于A段温和柔美,展现了“蚂柺”乖巧的一面。整个作品的舞蹈动作快慢相宜,形成鲜明的对比;动静结合,更好地塑造了多面性格的蚂柺形象,透露出浓浓的生命气息。

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舞蹈技巧很少使用,一般来说它只作为点睛之笔而出现。而《蚂柺》却打破常规,大量的高难度旋转技巧、跳跃技巧贯穿整个舞蹈,大大提高了舞蹈的视觉冲击力。舞蹈技巧服务于舞蹈内容,得当地使用舞蹈技巧能全方面、多层次地展现舞蹈艺术,这点在《蚂柺》中有所体现。该作品运用的技巧结合了舞蹈情景的需要,不但符合作品内容的要求,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且开拓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表现空间。《蚂柺》将舞台的三度空间运用得颇为丰满,尤其它的高空利用率特别高,演员武帅极佳的弹跳能力与青蛙活蹦乱跳的动态神似,如连续“小翻”加“后空翻”接“双飞燕”跳,低空蛙形分腿跳接高空“双飞燕”跳,高频率的跳跃神似蚂柺的矫健灵活;在作品的高潮部分,编导为了将喜不自禁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使用连续的地面蛇形、鲤鱼打挺的翻腾动作,在带给观众震撼的同时,还促使整个作品内容、形式、表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伟大的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曾说:“技巧,只有它服从了所表现的内容,而它的本身又不直接显露时,才是真正高超的技巧。”

四、表现手法

《蚂柺》的编导丁伟,是中国当代舞蹈编导艺术事业中的第三代编导中的佼佼者,他扎根于少数民族舞蹈,辛勤地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舞蹈作品。丁伟的作品透露出深厚的少数民族原始文化精神气质,如《猎,鬣,趔》、《小河淌水》、《妈勒访天边》等,无一不是专注于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编导尊崇壮族蚂柺文化的原始内涵,运用模拟象形的表现手法,对蚂柺形态进行模仿。表现是模拟的最终目的,刻画蚂柺的动态形象是为显示蚂柺天真活泼的人性特征,以此表现壮族人民的朴实、可爱,表达编导对生命的热爱和崇敬之情。编导善于利用表演者武帅极佳的身体素质,来充分挖掘跳跃技巧的表现力,对基本的跳跃技巧进行合理地变形,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蚂柺灵敏特点的同时还融合了舞蹈艺术的美感,增加该作品的审美情趣,从这跳脱、欢悦的情绪中升华出生命激情的颂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作品运用了模拟象形的表现手法,如杨丽萍的《雀之灵》,就是通过模仿孔雀从而呈现出生命的神性光辉,不失为舞蹈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五、结语

《蚂柺》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优秀的舞蹈作品,编导以蚂柺舞文化为基础、运用现代技法进行创作,将蚂柺模拟得惟妙惟肖,其清晰的结构、明确的立意让观众感受到快乐愉悦的同时,还注重传递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恰到好处的技巧运用拓展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空间,同时也是对表演者身体表现能力极大的考验。在舞蹈技巧与作品内容结合及多空间的使用方面,为以后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开拓了新思想。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壮族编导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阿里文化的使者——访阿里地区象雄艺术团舞蹈作品《甲·宣》编导白芨、《果沃情》编导次旦达瓦
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Cat’s book》
壮族山歌
论电视编导艺术的创新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
想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