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傩舞“考兵”面具造型艺术在现代构成设计中的应用

2019-12-16郑贺心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湛江造型面具

【摘要】傩,是以驱鬼逐疫为主要目的的傩祭仪礼,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傩仪文化及艺术对中国现代构成设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傩”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及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对湛江傩舞“考兵”面具造型、设计语言及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究,为现代造型艺术增添独特的艺术视角,使湛江傩舞“考兵”这一传统的民俗艺术能够更好地传承及发展,并以湛江傩舞“考兵”面具的图案、纹样及色彩为主要设计元素进行相关的实例主题设计。

【关键词】湛江;傩;考兵;面具;造型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傩的起源很难准确地指出它出现的具体时间及地点,它是一种古老的原始文化。在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对于各种自然现象及自然灾害更是一无所知,毫无抵抗力,人们既恐惧死亡又希望得到死去先人灵魂的庇护,因此出现了能够驱鬼逐疫带来希望的仪式活动即傩仪,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如广东湛江地区,有雷州市松竹镇的“走清将”、湖光镇旧县村的“考兵”、东海岛的“打将”和吴川大岸村“舞二真”等。“古人认为,人的灵魂常以骨髓或头颅为藏身之处,只要遮住死者的面孔,便能防止亡灵逃出并作祟,而当死者的灵魂依附在面具上时,这个面具也就获得了巫术的力量,成为古老祭仪中的法器。”[1]傩面具在古代傩仪活动中是人神沟通、驱鬼辟邪的主要用具。湛江傩舞“考兵”面具图案线条粗犷、色彩浓烈,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神明及历史人物的身份与品格,具有浓厚的民俗艺术性。国内外关于湛江傩舞中的艺术绘画、音乐、舞蹈、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都有学者研究、论述,而湛江傩舞“考兵”面具中的图案、纹饰及色彩的研究极少涉及。本文以湛江傩舞“考兵”面具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面具的造型、纹饰及色彩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示中华民族独具民俗特色的艺术风采。

一、湛江傩舞“考兵”由来

湛江傩舞主要流传于湛江市郊区湖光镇旧县村及邻近的东岭、西岭、北塘、云脚诸村,傩舞在东岭村叫做“考兵”,或“练兵”“驱魔”。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都由道公主持,在本村所供奉的康皇庙前举行盛大的驱除鬼疫、遣灾纳福的傩祭活动。据了解,湛江东岭村的傩舞是由其祖上在宋朝由北方迁居福建莆田,明朝时入湛江,明末定居于此地。“考兵”面具主要表现人物为康皇及其麾下车、麦、李、刘、洪五员战将,康皇相传为北宋时期河南洛阳人康保裔,此人忠勇孝义,因契丹入侵,宋真宗皇帝封康为三军元帅,命康及其部下抗敌,后在战斗中牺牲。人们怀念他们,玉帝封他们为神,因此,每逢元宵必游傩敬祭康皇及车、麦、李、刘、洪五员战将,祈求他们为民除灾保平安。[2]据湛江博物馆考古专家对“考兵”面具的考证,从木质雕刻刀法看,乃属明代万历年间制造,至今已有400多年。[2]面具雕工、彩繪风格古朴,是傩仪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独具民俗特色的道具,是原始先民留给后人的完美艺术品。

二、傩面具造型分析

我国各地都有各地代表性的傩戏、傩神、傩面具,面具的选材、艺术造型、色彩构成等也因地域、民族、文化背景、审美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但都以木雕为主,也有纸雕面具、皮面具、铜铁面具等不同材质。

经过资料查找及实地考察,湛江傩舞“考兵”“舞二真”“走清将”“舞六真”的面具都具有中原傩巨目、獠牙、巨鼻的明显特点,但又不完全相同,略有变化。[2]

(一)不同地区傩面具特征

贵州叫“傩坛戏”和“傩愿戏”,主要流传于黔东、黔北和黔南一带的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和汉族中。傩堂戏有半堂戏和全堂戏之分,半堂戏用12个面具,全堂戏用24个面具。面具一般用柳木或白杨木制作,重视色彩调配,着色分淡彩和重彩两类。淡彩先在面具上涂一层底色赭石或土黄,然后刷几遍桐油,只是在眼睛、眉毛等部位用黑色渲染勾勒、在帽子上描绘各种图案,如龙凤、云纹、兰草、牡丹、菊花和福寿等;重彩用红、蓝、黄、黑等各色油漆在面具上勾画,一些细致地方,如盔甲或帽子上的花纹则用笔精心刻画。贵州傩堂戏面具色彩浑厚、凝重、大方,注重整体效果。[1]

德江傩面具以生长在德江的柏杨和酸枣为雕刻原料。造型威猛、英俊、靓丽,色调和谐自然,具有神武、凝重、活泼等审美特征。江西婺源傩舞面具表现内容广泛,有鬼神面具、神话传说人物面具等面具,雕刻线条流畅,设色古朴,着重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安徽贵池傩戏面具也以木雕为主,用色大胆夸张,多表现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还有四川傩戏面具等。

(二)“考兵”面具特征

湛江“考兵”面具整体雕琢线条流畅、纹饰精美、色彩艳丽。人物神态夸张,怒目圆睁,巨鼻,鼻翼宽厚,眉毛粗壮,是其代表性特点。有的眉形为火焰状,在人类学会用火后,驱赶野兽是火种的重要作用之一,因此,傩仪面具中绘制火焰状纹饰眉形有助其驱鬼逐疫之意。有的傩仪面具脸颊双侧绘有曲线纹饰,造型凝重、朴拙,结构严谨,色彩单纯厚重。面具耳长偏靠后,耳垂肥厚,有的配胡须,多用红布条、麻线或黑色发丝状物品装饰替代,配须面具多浓眉大眼状,不配须面具,则大多英俊青年相貌。头戴配饰雕琢精巧,选用中国传统纹样卷云纹及缠枝花纹装饰,纹饰线条粗细、疏密、黑白和虚实等对比关系得当,组成对称图形,寓意高升如意、富贵吉祥。傩舞“考兵”人物中另配有土地公及土地婆,二人面具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头冠配有植物花草纹饰,面具整体为肤色,在傩仪活动中二人主要负责“唱喏”即传达迎祥纳福的具体时刻及赠送写有吉祥话的福纸。

湛江傩面具多用自然本色表达正神或凶神的形象,人物面具脸型丰满,分红脸、黑脸、肉色脸,不同时期还有花绿色脸及金色脸面等。“考兵”面具色彩以红、黑、黄、绿为主色调。面具色彩鲜艳,色调搭配和谐自然。

车将军:面具主色为黑色。黑色显得坚硬、棱角分明;黑色显得庄重,赋予尊严感,黑色能让和它相配的颜色看上去更明亮;黑色常会与黑暗、死亡产生联系。因此,面具人物给人以刚烈、正直、不可侵犯之感。再辅以红、黄、绿等暖色,使色彩更加鲜艳、对比强烈,增强视觉效果,突出人物性格特质。

麦将军、李将军:面具主色为红色,跳跃性色彩,是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色彩,暗示速度及动态。从色彩纯度上来说,纯度高的鲜艳颜色有前进和扩张感,灰色有后退和收缩感。麦、李两位将军面具主色为中纯度红色,辅以高纯度红色加以对比,以此增强面具视觉张力,而红色在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中又是刚烈、忠勇的象征,因此,二位将军的面具大面积选用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红色调进行对比,突出人物威武、忠烈的英雄形象。

刘将军:面具主色为绿色,是清新、希望、生命、和平的象征。面具辅色为肤色、红色、黄色三种暖色调。绿色与红色在色彩属性中属于互补色对比,该对比色调能使面具色彩整体效果更鲜艳夺目,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肤色、黄色为面具中的调和性色彩,以此调和红、绿色在整张面具上的对比色调,使该面具色彩兼具对比、调和两种特性,借助色彩的对比与协调性使刘将军的人物形象更加英气、威武。

洪将军:面具主色为中黄色。黄色为高明度色彩,代表光明、希望、勇敢等。而中黄色色彩明度降低、纯度降低,使面具色彩趋于平和极具亲和力。红、绿色为辅助色,红色与中黄色接近类似色对比,其色相差别小,画面色调统一、和谐。类似色相的配色效果使面具整体显得较为丰满、活泼,既保持了随和、统一的优点,又克服了视觉不满足的缺点。绿色与中黄色接近中差色对比,其色彩差异进一步增强,使面具显得色彩突出,同时又不非常对立,效果明快,突出洪将军果敢、忠诚、和蔼的人物性格。

三、“考兵”面具中图案、色彩在构成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一)面具图案、色彩的个性表现

在构成设计中,以傩舞“考兵”刘将军面具为创作主题元素。深入剖析面具图案、色彩中所蕴含古人的思想用意,结合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在原始纹样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当今人们审美标准的新作品(图1)。

作品采用对称式构图并保持原始图案的民俗韵味。首先人物面部轮廓用带状几何图形概括,以粗细、长短不同的曲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增添面部轮廓的立体性效果;其次,人物眼睛用不同大小的圆形表现;鼻子用变体卷云纹及圆点表现;嘴巴为新月形;胡须多用块面状曲线表现;眉心为突出特定图案,两边装饰卷云纹。新图案表现手法抽象又不失时尚,对称式构图稳固又不失新意,线条简洁又不失韵律,设计思路清晰,把古朴的传统图案转化为易于现代人接受的、可爱鲜活的新形象。该作品比较灵活地将原始面具部分色彩红、绿、黄、黑四色通过明度、纯度调节后应用到作品中,色彩既保持原物像的精神实质,又体现出新时代背景下的色彩应用新风貌。色彩搭配和谐,线条流畅,图案比例适度,色彩饱满、丰富、艳丽。

(二)面具图案、色彩的个性表现

圖2作品为对称式构图;底图采用几何图纹,画面左右两边为横条纹,采用对角线分割法,把图案分割成绝对对称的四个等腰三角形,以增强画面稳固性;主体图案为火焰眉、怒目圆睁、獠牙人兽合体像。眉心现天眼,眼珠正圆,鼻峰尖利,两侧为变体卷云图纹,张口露獠牙,胡须用水滴图案加以概括。新图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主体图案突出,点线面相互穿插、自然和谐、疏密得当、变化有序。

通过色彩采集,作品底色大面色块由黑、红、蓝三色构成,使画面借助底色自然分区。两边搭配黑、绿、白、红、黄色条与水滴状胡须色彩相呼应。主体图案眼、鼻、鼻翼以黄色调为主,与红、蓝底色形成色彩三原色。借助色彩分区突出画面层次感。在艳丽色彩的辅助下使观者的视觉空间可以随着线条的曲折变化自由转换,有三维立体图形的视错感。新思想、新图案、新色彩把观者带入古老傩仪的神秘世界,使傩仪这一古老的祭祀礼仪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发展。

四、结论

本文以湛江傩舞“考兵”面具造型中的图案、纹样及色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古老傩仪文化入手,通过实地考察了解该项民俗文化历史背景、收集湛江傩舞“考兵”仪式活动资料、专研相关文献等方式,对湛江傩舞“考兵”面具造型中的图案、纹样及色彩做深入剖析;对该项民俗艺术对现代造型设计的启发在课堂上做出相关实践(如学生作品图1、图2)。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对湛江傩舞“考兵”面具造型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及认识,这些古老的神秘图案、纹饰及炽热的色彩作为一种古老文化的艺术表现语言,承载着古代先民的思想观念、精神世界,这类图案、纹饰及色彩对古文化的传播、延续、继承与发扬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现代造型艺术设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孙欣.面具[M].合肥:黄山书社,2015.11,第4页10~16行;第67页12~42行。

[2]祝宇,庞德宣.湛江傩舞[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10,第10页1~3行;第10页57~65行;第10页37~39;

[3]钟玮.装饰图案设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2

[4]林春.雷州半岛民俗文化及其现代意义[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8,32(4):86-90

[5]钱茀.傩俗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10

[6]王先胜.中国远古纹饰初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8

[7]林家阳.设计色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

[8]潘红莲.色彩构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6

作者简介:郑贺心(1981-),女,汉族,辽宁鞍山,学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基金项目:本文系“湛江傩舞‘考兵造型艺术研究及对现代造型设计的启发”(项目编号:Sk1503)及“湛江傩舞面具的图案、纹饰及色彩研究”(项目编号:2015B01015)资助。

猜你喜欢

湛江造型面具
漆盒欣赏
2021湛江海洋诗会启动
漫画二则
面具给我的惊喜
面具中的鱼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南瓜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