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景德镇徽商之探究

2019-12-16叶谦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徽商徽州景德镇

【摘要】本文所指的徽商是明、清、民国时期在景德镇从事金融业、商业以及陶瓷原料、燃料和颜料行业的徽州府所属黟县、祁门、歙县、休宁、绩溪、婺源的商人,他们团结一心,最终成为了景德镇金融业和商业的垄断者,并与都帮、杂帮之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直接控制了景德镇当年的社会经济命脉。本文试图从景德镇徽商集团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经营范围、徽帮的建立以及徽商对景德镇的历史贡献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希望能为当今经济工作者、方志工作者和工商史料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徽商;景德镇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南有徽商,北有晋商”。历史上,徽商和晋商各处大江南北,却遥相呼应、屡创商业佳绩,在中国经济史上传颂着他们一段又一段的商业神话。徽州商人在景德镇的经商活动和社会地位就是徽商的一个成功案例。

“无徽不成镇”。明、清及民国时期,景德镇十里长街共有各种店铺1221家,其中70%以上的由徽商开设,主要经营陶瓷原料、燃料、颜料、金融以及与市民衣、食、住、行等相关的行业,对景德镇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由徽商组建的徽帮能在景德镇与都帮、杂帮形成三足鼎力的局面。

一、景德镇徽商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促进景德镇徽商集团的形成。景德镇徽商集团形成于明代中期。这一时期正是景德镇陶瓷工业大发展时期,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两者在时间上是相一致的,发展也是同步的。从相关志书和族谱上看,自明代起,徽商就开始纷至沓来,其中既有明末“徽州瓷商会首”祁门人潘辄,又有清乾隆年间“经商之景德镇”的婺源人腾昌檀,还有清道光年间“随父客景德镇,督建徽州会馆”的婺源人詹永樟,同时还有江西瓷业公司首任经理、景德镇商会首任总理、祁门人康达,民国初年跃居福字位的大有恒钱庄总老板黟县人孙开初,大观茶园老板黟县人王有钟等。

吸引徽商来景德镇经商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

(1)景德镇自明代开始就是全国制瓷中心、中国瓷都,与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镇”,城镇规模大,人口多,具有很大的商机。清《陶说》记载:“以陶来四方贾商,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如此繁荣的经济,如此活跃的市场,对各地商人和劳力来说都存在着强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徽州与景德镇山水相连,地缘优势明显。

(2)徽州一府六县(黟县、婺源、祁门、休宁、歙县、绩溪)山多田少,盛产木材、瓷土、药材以及经济作物桐油、茶油、柏油、生漆等,却粮食匮乏。因此,徽州商人一方面想推销自己的特产,另一方面想购进粮食和生活用品,而这些生产生活物资都得通过昌江西运,景德镇自然成为了徽商的物质集散地。

(3)景德镇是徽商进江西、通湖广的跳板。中国古代物质运输主要依靠水运。昌江发源于徽州祁门大洪岭,流经景德镇,注入鄱阳湖,成为徽商进江西、通湖广的水上交通要道,景德镇同时也就成为徽商开发西南的首站。

二、景德镇徽商的建立及其商业老字号

为了团结同乡、联络同行、保护同乡利益、防止异乡人的欺凌,徽州一府六县都成立各自的同乡会。清嘉庆年间(公元1790-1820年),随着来景德镇经商的徽州人日益增多,徽州商人则在各县同乡会的基础上,继而利用血缘和地缘关系建立起“徽帮”,将比较松散的同乡会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合力。

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徽帮婺源人詹永樟在新安巷口(今景德镇市第一小学)建立徽州会馆(新安书院),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会馆内“文昌宫”进行活动,共同商处本帮对内对外的重要事务。

会馆的功能有:一是祭祀神明。每逢春秋大祀,旅景徽州人都来祭奠朱熹夫子;二是联络同乡。为同乡来景食宿提供方便;三是为聚会、议事、办学提供场所;四是加深友谊。为同乡排忧解难,化解争议与纠纷;五是帮助救济。为失业、流浪的同乡提供落脚之地,并帮助介绍就业。

徽商经营范围广、门类多,所经营的行业几乎涉及景德镇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钱庄(有大有恒、何广有、吴隆元、恒大等大小钱庄100多家)、药业(有钟德堂、同济堂、振兴堂、广济堂等36家药店)、绸布业(有永和、顺和、怡诚、益丰等60余家)、米业(有陈复顺、李裕太、吴凤泰、汪吉祥、陈复茂、徐义源粮行以及王春和、大生、公和豫、济记等米号,合计60余家)、陶瓷细金业(有汪景隆、汪庆泰、汪永源、汪家兴、汪源泰、汪天泰、汪金泰、承泰、日新等10多家牌号)、陶瓷颜料业(有施维明的亦和珍、祥和珍、宝和珍、李秀峰的永顺祥以及黄道光、余根香、江 宁、叶双发、刘振祥、鸿发祥、王志荣、查裕顺等牌号近20家)。除此之外,徽商还经营银楼、金号、丝绵线、南北货、纸竹爆、杂货、土仪、茶叶、五洋、印刷、黄烟、卷烟、瓷土、窑柴、瓷行、瓷庄等行业。

三、徽商对景德镇的历史贡献

徽商集团在景德镇经商数百年,对景德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促进了陶瓷工业的良性发展

徽商不仅把祁门瓷石、徽州窑柴和陶瓷颜料源源不断地运销至景德镇,还将精美的景德镇陶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从而开辟了景德镇陶瓷销售的流通渠道,促进了景德镇陶瓷工业的良性发展。

(二)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

景德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行业多样,有钱庄、米店、布店、典当行、百货店、药房、杂货店、南北贷店、纸竹爆行、酱园、油盐店、土仪店、茶叶行、印刷厂、黄烟店、卷烟店、细金店、颜料行、窑柴行、饮食店、酒楼、茶楼、金号等。这些店铺几乎都由徽州商人开设,是景德镇城市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促进了陶瓷艺术的繁荣

民国时期陶瓷艺术家王大凡(黟县人,珠山八友之一)、毕伯涛(歙县人,珠山八友之一)、刘雨岑(太平人,珠山八友之一)、张志汤(婺源人,陶瓷名家)、朱受之(泾县人,陶瓷名家,摄影家)、汪大沧(黟县人,陶瓷名家)、时幻影(黟县人,陶瓷名家)等,他们都是徽州人,对景德镇陶瓷彩绘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四)开创了中国陶瓷教育的先河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经农工商部核准立案,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原御窑厂边的彭家弄口成立,祁门人康达任公司首任总理,康达聘饶华阶为经理。公司还在鄱阳县高门设立分厂(名“饶州瓷厂”),试验机械制坯,煤炭烧窑。同时,还在高门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陶瓷职业学校——中国陶业学堂。其办学宗旨是“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人才,以改良陶业”。始招陶业本科一班,收15岁以上高小毕业生,学制三年;附办艺徒班一班,收12岁以上幼童,学制五年。生源来自筹措资金办公司的五个省,徐凤钧任堂长。辛亥革命时,资金无法筹措,陶业学堂被迫停办。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由江西省接管,改名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聘请张浩为校长。

举办公益慈善事业,造福子孙后代。

徽州六县会馆都空出场地办学,解决了孩子们的就学难题。民国24年,中渡口浮桥被洪水冲垮,给两岸市民带来生活不便。徽帮当即投资建造了两艘大型渡船,船尾刻上“新安书院”四个大字。1942年春,有人发起创办景德镇第一所完全中学——天翼中学,徽商吴少樵毅然买下新厂附近的20亩良田献给学校,作为办学资金。

徽商热爱其家乡徽州基础设施建设,把在外经商所攒的资金大量转移至其故里,修祠堂、置祭田、建庙宇、盖住宅、修墓地、树牌坊、开道路、架桥梁,造福家乡人民。这些建筑如今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徽商的历史,是一部闯荡四海、波澜壮阔的商业史,是一部诚信待人、勤劳致富的商业史。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景德镇徽商深悟经商之道,拥有一整套有效的管理经验,因此各行业生意兴旺发达。在景德镇,徽商与都帮、杂帮之间相辅相存,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成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艺术全面发展的一股强大的中坚力量,创造了景德镇城市工商业的辉煌。

作者简介:叶谦(1983-),汉族,男,江西省景德鎮市人,文博馆员,本科,研究方向:博物馆学、社会教育、展览展陈。

猜你喜欢

徽商徽州景德镇
无梦到徽州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徽州人
我的家乡景德镇
徽商怎样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