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霞客南滇池之旅

2019-12-16汤云明

云南档案 2019年4期
关键词:滇池徐霞客

■ 汤云明

1638年10月4日,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从昆明城出发,傍晚从南坝上船,连夜航行到滇池西岸的观音山和白鱼口,天亮以后横渡滇池20 里,来到滇池东南岸的晋宁州安江村码头,开始了他为期20 天的南滇池之旅。

本只想到晋宁与晋宁知州唐元鹤、名士唐大来等短暂告别,然后西行去鸡足山,完成把旅途同行,在路上病故的僧人静闻的骨灰送到鸡足山安葬和考察滇西地区的愿望。

没想到,他一到晋宁,就被南滇池的美景和历史人文所吸引,再加上唐大来(担当和尚)等人的极力挽留,他一待就是20 天,在晋宁期间与当地文人雅士下棋谈诗,品茶论道,游览名胜古迹,晋宁20 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成为他的《滇游日记(四)》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普通的州府为什么能让游历过大江南北,见识广泛,志向高远的徐霞客流连忘返,不舍得离开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历史文化留客。晋宁是滇文化的发祥地,云南青铜文化的中心,也是古滇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自西汉设益州郡以来,就一直是滇池周边的重镇,它的建城历史比昆明城还要早上千年。古滇国管辖范围主要在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云南省中部及东部地区,领土主要位于滇池周围,东至石林、泸西一带;北达会泽、昭通等地;南抵新平、元江及个旧一带;西到安宁及其附近地区,即一个东西宽约150 公里,南北长约400 公里的区域。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庄蹻入滇,开启了滇池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汉武帝元封二年,分封滇王,赐予金印,承认了滇国的地位,以及确立了滇国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西晋时,只有16 岁的宁州刺史李毅之女李秀,在父亲李毅平定叛军失利而死的情况下,毅然代父挂帅,带领将士多方征战数月,击败叛军,保住了一方平安和国家领土完整,被后世供奉为天女或女神,并建庙宇纪念。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等帝王为其精神所感动,都曾经为李秀封号、修庙。她比在中国较有影响的北魏时期花木兰替父从军早了100 多年。元朝世祖忽必烈第五子、云南王忽哥赤的后裔把匝剌瓦尔密被封为梁王,镇守云南,在元朝灭亡后不愿意降明,兵败明军后,走投无路,一家人在滇池边的小梁王山上投滇池自尽。建于元代的盘龙寺,与昆明西山、宾川鸡足山共同被称为云南三大佛教圣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研究价值。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也是出生在晋宁(当时昆阳州)的元朝世袭官宦滇阳侯之家。晋宁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极大地吸引了徐霞客。

情真谊浓留客。在徐霞客来到晋宁之前,他与有着诗、书、画“三绝”之誉的唐大来并没有谋面,还算神交。两人有着共同的志向和气节,以及放浪不拘的性格,再加上唐大来老师陈眉公的书信介绍,于是两人惺惺相惜,渴望早日见面,把酒话理想。其实,陈眉公、唐大来、徐霞客三人是既师既友的关系,唐大来、徐霞客也正是因为陈眉公的介绍才互相认识。当听说徐霞客要来昆明,唐大来就托人四处打听,并且诚挚邀请他来晋宁一聚。两人在城门外相见,一见如故,20 天的共同生活,也结下的是一辈子的情谊。唐大来在自己也不算宽裕的情况下,给予徐霞客衣食、盘缠、人缘等无私的援助。在徐霞客生病期间,除唐大来和知州唐元鹤天天早晚都来看望外,还邀约了当地众多朋友前来看望他,让其深受感动。唐大来还把别人送给他的鸡肉省下来给徐霞客补身体。在徐霞客离开晋宁州的10月24日,知州唐元鹤摆酒送行,并请了歌童艺女增添气氛,派人喂饱马料。唐大来还叫人把徐霞客的行李直接送到昆明,好让他轻装西行,一路考察昆阳、海口、安宁等地。几百年来,徐霞客与唐大来这“一代双骄”以友及友,雪中送炭;以诗会友,相见恨晚;以禅为本,驰骋文坛的故事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广泛传为历史佳话。

风光地貌留客。“古滇苍苍,在水一方”,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空阔无边,风光旖旎。池边湿地里鱼虾肥美、鸟类多样、植物花草繁茂多姿。滇池被赞誉为高原上的明珠,昆明的眼睛。特别是地处滇池上风上水的晋宁,更是美不胜收,风光无限。徐霞客就是从滇池渔歌唱晚的空灵中,星夜航行并横渡滇池,来到晋宁,开始了环滇池周游的壮举。那时的滇池,水体面积比现在大许多,水也比现在清澈,滇池周边人口密集,是一派“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景象。徐霞客记载初入晋宁城的感受是:“入晋宁州北门,始见田畴广辟,城楼雄壮。”晋宁依山傍水,它的山形地貌,水文河流,生物的多样性都能吸引这位大旅行家的目光长期停留。

季候水土留客。徐霞客来晋宁的时候,已经是初冬时节,开始变冷,自己还是单薄衣裤,再加上有些水土不服,导致生病咳嗽了好几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造成徐霞客在晋宁多待了几天的原因。当然,这几天他也没有闲着,在住所整理笔记、会见各方朋友、与他们诗书交流、了解民风民俗。

有些遗憾的是,离晋宁仅40 里,当时也是同为州城,现在是晋宁区政府所在地的昆阳城,徐霞客只是匆匆路过,短暂停留了几个小时,补充了一下马料,吃了一顿晚饭就直奔海口去了。按他在日记中记述的说法是:“因为没有奇特之处,而顾不上停留。”要不然的话,昆阳州也有很多事物可以写进他的游记,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徐霞客是10月24日中午时分骑马从昆阳的城东方向入昆阳州城的,当时这里是昆阳州的旧城,还没有建设过城墙,因土匪入侵和破坏,旧城的衙门已经被焚毁。州府就在离旧城一里半,现在的大新城村建设了新的衙门,又叫新城。但只是官府在那里办公,百姓生活和集市贸易依然在旧城里。因而昆阳城出现了新城有城门和城墙,却没有居民和集市,而旧城没有城门和城墙,却热闹非凡的奇怪景象。

因时间关系,徐霞客就没有去新州府拜访。在昆阳旧城停留休息和吃饭的几个小时里,徐霞客从城南走到城北,一路上经过大智街、循礼街、由义街、居仁街,还参观了三元宫、旸光寺、孔庙等,也了解了这里的民风民俗。昆阳街上的九眼水井让他很感兴趣,问哪一眼井的水好喝,人们皆说是靠近城南的“红井栏”的水最清甜解渴,他就从马上取出水袋,借老百姓的水桶打水灌了满满一袋水,又双手捧水喝了个够。

其实,在当时,昆阳老城的水井不仅仅只有九眼,还有一些水井是在居民的大院里、天井里,人们常说的昆阳九眼井是指坐落在街面上,人人都可以看得见、可以随便享用的这些井。直到现在,昆阳老街的街面上还可以见到六眼水井。仅靠近南门的大智街路段就保存有四眼水井,尽管已经有了自来水,但当地的居民还是习惯一直用井水洗衣、洗菜、做饭,都说井水比自来水好喝。

当天,徐霞客来到城北,眼看太阳已经偏西,肚子也有些饥饿,就找到一家生意还不错的“和顺园”,问店家这里的特色菜是什么?店家说:“这里最有名气的大菜就是昆阳卤鸭,还有地道的双河大干巴,至于酒嘛,本店的梁王酒还不错,客官要不要来一份?”

对于徐霞客来说,美食、美酒和美景都不可辜负,于是按店家的推介一样要了一些来品尝。等吃饱喝足了,想着今天还要赶到30 多里外的海口住宿,于是就上马扬鞭,匆匆忙忙的离开了昆阳城。

我认为,除了当时昆阳州城没有晋城大,也没有晋城繁华以外,没有让他停留几天的主要原因一是昆阳由于建城市较晚,没有长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和积淀,从这里走出来的名人雅士、举人进士很少,也就是说没有能让徐霞客钦佩和值得留下的人;二是昆阳的知州不知道他要来,没有去接见和挽留他,州府也没有派出专人来接待。所以,徐霞客在游记中也只字未提在昆阳遇见了些什么人。

太阳西下,离开昆阳城以后,徐霞客经虎山垭口坡北上,过旧寨村、爬齿山,终于天黑时分到达海口,投宿了一个小旅馆。

徐霞客一生用32年时间游历了21 个省、市、自治区,可以说是“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云南是他游历生涯的最后一站,也是他一生旅游和地理考察的终点,因而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在徐霞客一生60 万字左右的作品中,仅《滇游日记》就有25 万字,其中5 万字左右写昆明,2 万多字的《滇游日记四》中,大部分内容就是写晋宁的人文山水,社会状况,以及与晋宁名士的交往和友谊。

我们从徐霞客的日记中可以看到,在晋宁生活的这20 天里,他亲自去到的景物或地方就有滇池、安江村、四通桥、古土城、天女城、金砂寺、玉案山、河泊所、大河、柴河、玉皇阁、盘龙寺、望鹤岭、石将军、山心坡、茨巷河、石鱼山、牛恋石、牛恋乡、三多塘、三多村、渠东里、东大河、昆阳城、月山、虎山、旧寨村、爬齿山、海口、螳螂川等几十处;他在文中提到的景物或地方有关索岭、梁王山、普照寺、天酒泉、海门龙王庙、石头城等多个;与他交往的人有唐大来、唐元鹤、张调治、黄从月、黄沂水、阮玉湾、莫土官、傅良友、姜廷材、赵学师、杨学师、杨贡生等10 多人。

在海口小住一晚后,徐霞客从滇池西南岸的海口走出晋宁地界,顺着螳螂川水流的方向到达安宁城,又翻越碧鸡关,从潘家湾第三次进入昆明城。经过短暂的休整后,他又西出昆明,经过筇竹寺、富民县、武定府后西行,一个半月后到达鸡足山。他在鸡足山埋葬了背了上千里的静闻和尚的骨灰,完成了静闻和尚的心愿。然后只身一人北上丽江,南下保山、腾冲进行考察探索,传播中原文化。直到重病缠身,“双腿俱废”,不能行走才放弃了继续前行。我想,这位献身于自然科学的伟人,真正做到了踏破铁鞋,走断双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崇祯十三年(1640年),徐霞客病况愈甚,云南省地方官派人用滑竿把徐霞客护送回到家乡江苏省江阴县,这个时候,他也还不忘记每天记录所见所闻,所悟所感,整理日记。半年后,这位全世界第一个考证出金沙江是长江源头,第一个提出喀斯特地貌和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科学巨人,就与世长辞了。

2018年5月,晋宁老城区(含盘龙寺),昆阳旧城(含昆阳小街、文明坊、县衙旧址、九水井),滇池南部水域、金砂寺、石将军等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

猜你喜欢

滇池徐霞客
大美滇池岂能毁于逐利
Right to Roam
Travel Is The Best Teacher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滇池白鲢》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徐霞客志在四方
「滇池」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