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宜宾竹文化系统特征与活态传承途径

2019-12-15何安华张灿强闵庆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宜宾市竹海宜宾

何安华,张灿强,王 斌,闵庆文

(1.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10;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1400;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中国是一个“竹的国度”,食竹、用竹、赏竹、咏竹等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北宋文豪苏轼曾言:“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其诗词中包含竹符号形式、竹审美价值的诗多达250多首[1]。随着研究的深入,“竹文化”概念的内涵不断延展和深入,如今“竹文化”概念几乎涵盖了与竹有关的生活、生产、军事、科技、文学、艺术、宗教等各领域的事物[2]。竹因其地域分布广,国内南方和北方均可栽植,但区域竹品种存在差异,各区域所拥有竹资源的丰裕程度、对竹的开发利用及历史底蕴也有着区域特征,由此,竹既在整个国家层面形成了较为广泛和影响深远的华夏竹文化,又在地域层面形成了极具区域色彩的区域竹文化,例如浙江安吉的竹文化、四川宜宾的竹文化等。

四川是中国竹资源大省之一,而宜宾市则是四川省的重要竹产区,不管是竹资源、竹产业还是竹艺术,宜宾市都在四川省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宜宾市的竹文化虽然仍在熠熠生辉,但部分竹文化遗产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例如竹筒采气、采盐、竹浆古法造纸等传统手工艺几近失传。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在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系统总结宜宾竹文化系统的特征,探索其活态传承途径,对重现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建成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宜宾竹文化系统的特征

宜宾竹文化系统的特征可从竹资源、竹产业、竹用途、竹景观、竹艺术等多方面分而论之,从而形成一个总体认识。

1.1 丰富的竹资源孕育了生物多样性

宜宾市是中国最大的丛生竹、散生竹和混生竹生长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竹种基因库。从竹种资源数量看,当地有原生竹种达15属58种,2001年以后陆续从世界各地引进35属370个竹种,至今共有竹种35属428个,占中国已知竹种的96%,占世界已知竹种的39%。从竹林面积看,宜宾市竹林面积312.40万亩(1亩≈666.67 m2),其中长宁县和江安县是宜宾市竹资源较多的县,截至2017年年底,两县竹林面积合计115.84万亩,竹林面积占宜宾市竹林总面积的37.08%,占两县国土面积的40.39%。丰富的竹资源与宜宾市复杂的地形、多样的地貌、陡峭的山势,催生出生物多样性。据不完全统计,宜宾市的竹林内有林木147科368属 1345种,蕨类植物42科59属156种,药用植物至少有147科416属647种;动物资源方面仅蜀南竹海景区内就已发现有脊椎动物369种、水生动物200多种、昆虫8800多种、陆生无脊椎动物200多种。因此,宜宾市拥有着完整的5大天然竹林生态系统。

1.2 发达的竹产业支撑着乡村产业兴旺

竹文化直接推动了竹产业的发展,包括竹林资源的引种选育、竹加工业、竹生态旅游业等[3]。宜宾市通过持续建设良种竹苗基地、现代竹林基地、丰产培育竹林基地、笋用竹林示范基地、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竹林混交珍稀树种示范基地等,为保障竹加工产业发展所需原材料和竹生态旅游发展所需竹资源奠定了基础。竹林生态系统内形成了“竹-粮”“竹-菜”“竹-茶”等间作模式及“竹-渔”复合经营模式,竹林下更有“竹-菌”“竹-药”“竹-苗木”种植方式和“竹-家禽”“竹-家畜”养殖模式。在竹加工利用方面,当地有规划、有步骤地推动加工项目落地实施,覆盖竹笋食品、竹炭、竹木型材、竹工艺品、竹家具、竹浆粕、竹纤维、竹缠绕管道、竹建材等多个加工领域,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竹加工产业体系。在竹生态旅游方面,蜀南竹海、仁和百竹海等地已然成为西部乡村旅游的重要驻足地。据宜宾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17年宜宾市竹产业总产值达71.2亿元,其中一产产值21.3亿元、二产产值28.7亿元、三产产值21.2亿元,总产值占宜宾市林业总产值的31.7%,占全国竹产业总产值的3.1%;农民人均从竹产业收入608元。发达的竹产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重要生计保障,也为当地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基础。

1.3 多样的竹用途彰显着先人利用竹子的智慧

不管是用竹还是吃竹,宜宾市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蜀人就开始使用竹制生产农具,有的沿用到20世纪90年代,如打猎用的竹笼、竹夹;捕鱼用的竹帘、鱼笼;整地用的山耙、水耙;灌溉用的抽水筒、水车;粮食加工用的辗子等。

竹家具、竹制生活用品很早就被人们所使用。战国时李冰用竹笼治水,西汉时蜀人用竹筒采气,李唐时蜀人用楠竹引盐水到灶旁备用,以滑竿代步翻山越岭,赵宋时蜀人以竹代麻造纸,编织箩筐、提篮、蒸笼、背篓、竹扇等,逐渐推动竹资源利用向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方向发展。在冷兵器时代,竹矛、竹弓、竹箭是人们狩猎与军士征战较早使用的主要武器,即使进入青铜时代,竹制武器仍扮演着弥补铜、铁兵器不足的角色。明代中后期,江安县竹簧工艺盛极一时,竹工神像的出土更是证明了人们对竹子的尊崇升格为精神信仰。

除了竹用具之外,竹笋、竹荪、竹醋、竹筒酒等竹食品早已与蜀人的饮食生活密不可分,当前蜀南竹海景区的“全竹宴”让国人慕名而至。虽然很多竹制用具早已被新的科技产品所替代,但竹家具、竹编制品、竹建材、竹雕刻工艺品等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型的竹纤维产品、竹科技产品更是适应现代潮流的产物。凡此种种,恰是反映出宜宾人用竹在与时俱进。

1.4 独特的竹景观展示着西南地区秀美竹海风情

宜宾市以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地貌为基础,遍布着翠竹茂林,点缀着庙宇民居、农田河溪,由此形成了独具西南特色的丰富多彩的竹林景观。

(1)散生竹或丛生竹在深丘区大面积连片形成浩瀚竹海。例如面积达120 km2的蜀南竹海景区,其内楠竹覆盖大小500多个山丘、28个岭峦,宛若绿色海洋,连片的竹海因其“秀、幽、雄、奇”而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山水画卷。

(2)丛生竹小面积连片,夹杂少量散生竹,在浅丘顶部形成竹林斑块。最为典型的当属宜宾市的“百龟拜寿”竹林斑块,每逢雨过天晴,云雾环绕,低山缓丘上覆盖竹林,湖田路网穿插其间,宛如千百灵龟朝贺。

(3)江河两岸或道路两旁带状种植竹子所形成的竹林廊道。例如道路和竹子组成的翡翠长廊,路两旁的竹子点头私语,遮盖道路,绿荫成廊。

(4)山势地形与竹林相互交织形成的“竹林丹霞景观”“石林-竹林”复合景观等,这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5)与竹林、竹子相关的历史人文建筑和地方特色民居。例如苦竹寺、夕佳山古民居、嘉鱼清泉遗迹(即葡萄井)等。独特的竹景观向世人展示着西南地区的秀美竹海风情,也是宜宾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

1.5 绵长的竹艺术承载着竹元素的历史意蕴

竹子因其风雅、清正的特点而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宜宾市有着厚重的竹类人文历史,当地留下很多与竹相关的诗词歌赋,例如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明代周洪谟,清代宗让、沈华,当代的曹禺、魏传统、马识途等均曾畅游蜀南竹海,写下了《游万岭箐》《苦笋赋》《葛氏竹林留别》《万松岭》《蜀南竹海》《竹海仙寓》等诗篇或文艺作品。当代以宜宾市竹景观为拍摄背景的影视、舞台作品如《卧虎藏龙》《大酒商》《风云》《勇士》等也广为人知。

竹工艺品方面,发迹于明代中期的江安县竹簧工艺自成一派,曾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至今仍是竹工艺领域的重要传承。神话传说方面,宜宾流传的《竹公菩萨出世》《诸葛亮与雌雄井》《周洪谟出世》《竹海古钟的传说》等传说与故事,是人们借竹子表达期望或传达精神追求。

过去有着与竹相关的传统民俗,例如除夕祭竹、摇竹娘、元宵节挂竹灯笼猜竹灯谜等;而当下与竹相关的节庆活动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宜宾市政府每年举办“蜀南竹海春笋节”“蜀南竹海美食节”“蜀南竹海佛来出梨花节”“长宁县民俗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

可以说,宜宾的竹艺术历史厚重,其竹艺术的形式和内涵在延续中有所创新。

2 宜宾竹文化系统面临的问题

虽然宜宾竹资源丰富,竹文化历史悠久,但潜力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释放[4],在其竹文化系统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2.1 竹区基础设施薄弱加大了培育和保护竹林的难度

竹子是多年生植物,适当采伐和有计划地人工造林营林是有利于竹林健康发展的。但宜宾市竹林区的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①江安县和长宁县的竹资源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区,大部分竹区的道路缺少规划,缺少专用的竹区道路,林间生产便道(集材道)弯弯曲曲,水泥、沥青硬化路面少,路网密度小,断头路多,导致林间道路通达能力非常弱。②竹区内的水库、山塘、沟渠建设跟竹林种植用水需求不相配套,一旦旱情严重或出现火情,竹林的灾害自救能力不强。③竹区电力设施建设滞后,多数10 kV以下的电力线路和电力设施不足,变电设施日渐老化,变电站容量小,电力条件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发展需要。薄弱的基础设施加大了农民采伐、运输竹子的难度,增加了采伐成本,导致农民不愿采伐、不及时采伐、不想复壮竹子。长此下去,竹林“人种天养”将导致竹子无序生长、竹林粗放管理、竹资源低效利用。

2.2 推广现代经营方式为保护竹林生态环境带来隐忧

现代农业经营让农户在竹林种植中采用了更多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良种等现代生产要素,用以提高土地产出,增加林下经营收入。但现代生产要素的引入不仅带来了效益的提升,同时也对竹林生态系统带来一定冲击。通过施用大量化肥去补充土壤养分消耗,虽然能增加竹笋、竹材和菌类的产量,但也可能产生林地土壤养分失衡、酸化、重金属含量增加等负面效应。在林下种植各种作物,随着化肥、农药等各类化学药物使用量的增加,竹林土壤微生物量可能呈现出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也会下降,进而容易增加竹林的病虫危害风险,诱发竹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3 旅游要素配套不完善制约了竹生态旅游产业升级

宜宾市虽有丰富的竹类旅游资源,且景观独具特色,主要的竹生态旅游景区有蜀南竹海、仁和百竹海、夕佳山民居等。但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包括景点规划较为分散,景区外联公路等级低,导致景区的可进入性、可容纳性、可接待性不够强;景点文化挖掘不深,旅游项目单调;景区及周边旅游酒店、农家乐和家庭客栈设施陈旧、服务差、档次低;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单调、内涵不足,缺乏地方特色;宣传营销方式略微滞后。总体上看,宜宾市竹生态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还不够均衡,尚未形成旅游交通环线,欠缺交通干线与景区连接线,旅游标识牌系统不够健全,配套服务脱节。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宜宾市竹生态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

2.4 经营效益偏低导致竹文化系统人力资本储备不足

据调查,宜宾市的现代竹林基地比重还不够高,竹林经营又以农村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管理粗放,基本处于“人种天养”的状态,竹材平均亩产较低。再者,当前的竹材采集方式原始,智能化自动化的采伐机械机具研发滞后,严重依赖人工采伐,采伐成本高昂。近些年竹原材料市场低迷,收购价格低。产量低、售价低、采伐成本高造成竹林综合效益偏低,农民经营管理竹林的积极性不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业经营比较效益下降,农业生产又累又苦,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当地种竹、砍竹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又非常少,尚未构建出完善的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两个原因导致营林、造林、护林、管林的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专业劳动力少,年轻储备力量不足。在竹工艺传承方面,由于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年轻人不想干竹编,村庄会竹编工艺的人老龄化问题突出;高端竹雕刻工艺匠人的技艺多依赖代际传承,外姓传播仍显保守,导致高层次的工匠队伍人数偏少。

3 宜宾竹文化系统活态传承途径

宜宾竹文化系统包括自然资源、生物资源、人文景观、传统技术、传统知识、生产经营模式等多个元素,部分元素已成农业文化遗产或“半遗产”。活态传承宜宾竹文化系统需要坚持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以保护助发展,以发展促保护。

3.1 坚定实施竹林生态系统保护

宜宾竹文化系统是以竹林生态系统为基础,与竹相关的诗词歌赋、传统技艺、建筑、习俗节庆等传承均以竹为载体。故此,竹文化系统的活态传承,首重竹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开发。

(1)继续做好竹类资源普查与保育工作,建立古树名木保护体系,建设竹种质资源基地,有效保护小种群原生竹种,加强对珍稀竹类进行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 根据竹种特性分竹种分地形分区域更新和引种,扩大竹园面积。

(2)强化竹林内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监测,摸清竹林内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分布状况、生长栖息地特点,建立珍稀、濒危物种持续观测数据库,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现代竹林基地建设,按计划分步骤建设新造竹林、更新改造低产竹林、丰产培育竹林基地。

(4)加强竹林生态系统管理,加大竹林病虫害防治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农户采取疏伐、间伐的方式实现竹林健康良性循环更新。

(5)严格控制竹林区面源污染,引导从事林下种养殖的农户,采取绿色生态方式去开展林下经营,努力降低化肥、农药及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对竹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力。

3.2 深入挖掘竹林元素文化遗产

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竹林元素文化是竹文化系统的精华,其中,已成遗产的竹林元素文化因其稀缺性和可能的不可再生性而亟须抓紧抢救性挖掘保护,正在创造的竹林元素文化则亟须加强宣传和沉淀。

(1)继续开展非物质性竹林元素文化的调查、挖掘、保护,对与竹相关的艺术作品、民间文艺、艺人、技艺、习俗、谚语、歌谣、诗词等进行补漏性调查,整理汇编成册,注重史料保存,同时出版竹文化系列丛书,提高竹文化的群众熟知度。

(2)坚持举办竹文艺作品展览活动,让竹艺术走出殿堂,走入民间生活。继续宣传推广竹相关的传统节日,举办诗歌会及摄影展。

(3)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已有的人文历史竹林景观,适时营造适应消费者新型需求的现代竹林景观,着力竹林景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深入挖掘与竹相关的神话传说,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支持社会资本对竹相关神话传说进行书籍化、影视化创作,充实竹林元素文化。

3.3 加快推进特色竹产业转型升级

竹文化系统的活态传承需要价值化,毕竟没有价值的东西已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价值化的表现方式却是不拘一格的,例如静置的竹器具便可通过展览体现其经济价值,活立的竹林通过计算碳汇体现其生态价值等。价值化的可持续需要将其产业化,即以产业的形式让事物的价值能被人持续发现。竹文化系统的活态要想可持续传承必然离不开竹资源开发的产业化。因此,宜宾市的竹产业应不断向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方向发展,产业发展格局向竹产主导、林下种养、林中休闲、全域生态方向优化,搭建出原料基地、经营加工、生态经济3大产业构架,努力实现由维护生态安全向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由传统竹产业向现代竹产业转变、由竹林资源大区向现代竹产品大区跨越的三重目标。

在竹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有两大方向尤为值得关注:①竹生态产品的产业升级。这需要当地政府引导各类经济主体延伸竹生态产品加工及产业链,鼓励他们积极申请竹生态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与创建品牌等。②竹生态旅游的产业升级。竹生态旅游具有形式上的地域差异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极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等特点,是竹文化和现代旅游的融合[5]。

竹生态旅游产业升级以旅游产品、旅游景观、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的升级为依托,着力打造具有西南地区特色的竹工艺品特色街、竹文化主题公园、竹主题景区(点)、竹生活康养基地等,大力建设西部乡村旅游驻足地。

3.4 持续增强竹文化系统创新驱动力

竹文化系统活态传承需要强劲的创新驱动力,而创新驱动力离不开制度供给和人才支撑两大要素。

(1)制度供给应侧重竹产业的现代经营体系构建:①培育新型的竹林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明晰分工和加强合作,引导他们完善竹采伐、运输等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鼓励年轻农民或合作社规模流转竹林连片经营;支持各类经营主体传承传统竹菌种植技术、竹食品制作技巧、竹编和竹雕工艺;注重培育村级竹编合作组织等。②促进竹类加工企业和农户间的产业联结、要素联结和利益联结,推进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构建农企紧密型利益联结共同体。以竹加工和竹生态旅游业为重点,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态的经营模式,探索竹林流转、入股、竹产品订单交易等合作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2)人才支撑侧重3个方向:①竹加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培育;②竹工艺传承人的年轻化和大众化培育;③乡村竹编工艺培训与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机结合。

4 结束语

四川宜宾竹文化系统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区域特色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丰富的竹资源、发达的竹产业、多样的竹用途、独特的竹景观、绵长的竹艺术,造就了四川宜宾竹文化系统的显著特征。但不容忽视的是,当下宜宾竹文化系统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释放,其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竹文化系统的活态传承还需要从竹林生态保护、文化元素挖掘、竹产业转型升级、系统创新驱动保障等方面做进一步完善。通过本文分析,希望能为宜宾竹文化系统的活态传承提供参考依据,也为面临类似问题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宜宾市竹海宜宾
四川省粮桑复合种植现场培训会在宜宾市召开
宜宾市三江新区
蜀南竹海竹韵天下
宜宾市推动蚕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
宜宾“五良融合”的蚕桑基地发展策略
服装设计作品
——竹海印象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宜宾高州季秋印象二首
宜宾(外四首)
蔡伦竹海杯蒋川09赛季首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