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2019-12-15闵庆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滩羊遗产地枸杞

梁 勇,闵庆文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3.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大规模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方面的贡献明显[1]。但与此同时,农业现代化所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也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因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的必然选择。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离不开传统农业技术和知识的传承和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因为这些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农业,其中蕴含的生态模式、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

2002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保护的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2]。我国从2005年开始参与此项工作,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15个传统农业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不但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在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3]。同时,为了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2012年4月,中国正式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自此,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的国家。至今,农业农村部已经先后公布了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总共有91项农业文化遗产入选。

宁夏是我国自然地理条件特殊、民族文化独特,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地区。长期以来,宁夏各族人民创造并实践了众多功能重要而且价值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潜在的多重价值,在传承地域农耕文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1 宁夏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的进展

宁夏农耕历史悠久,按照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宁夏主要分为北部引黄(河)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3大区域。北部地区的引黄灌溉、中部地区的旱作农业和南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各具特色[4]。2013年第一批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后,宁夏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才引起了灵武和中宁等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第二批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通知发布后,这些地方的农业部门按照要求,开展了申请工作,向农业部提交申报材料。但由于未能完全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所以,第二批国家级重要遗产名录中也仅有灵武长枣种植系统一项入选。

2014年,在第三批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启动后,宁夏中宁县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与有关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完成了宁夏中宁枸杞种植系统申报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申报材料和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写工作。经过评选,2015年,中宁枸杞种植系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在2017年6月,宁夏盐池滩羊养殖系统又被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此外,根据2016年底公布的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宁夏的6项农业生产系统也具有潜在保护价值。近几年来,宁夏的3个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无论是在保护还是利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两次由中国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国际培训班中,来自世界各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和工作人员到宁夏实地考察宁夏灵武长枣种植系统和中宁枸杞种植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2 宁夏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和保护利用现状

2.1 灵武长枣种植系统

(1)历史起源。灵武古称灵州,素有“塞上江南、水果之乡”的美誉,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灵武长枣从唐朝开始就被列为皇室贡品,被誉为“果中珍品”,距今已有1300年的栽培历史。2003年以来,灵武长枣这一古老的优良品种得到大规模发展,种植面积达到14.2万亩(1亩≈666.67 m2)。

(2)种植条件。灵武是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为206.2 mm,年均气温8.8 ℃,日照时数4434.7 h,有效积温3351.3 ℃,无霜期157天。独特的区位优势培育出了“灵武长枣”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珍品。

(3)主要价值。灵武长枣是经过长期自然筛选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鲜食珍品,抗逆性强,果实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发展潜力大,是全国鲜食枣品种中不可多得的优良品种。果实呈椭圆形,平均单果重18.1 g,最大单果重达40 g,可溶性固形物大于25%,富含锌、铁等多种矿物质及维生素C、A、B、P等,汁液多,酸甜适口,营养丰富,品质极佳。

(4)保护和利用现状。2003年以来,灵武长枣这一古老的优良品种得到大规模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牌逐步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行列发展,灵武长枣成为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取得了宁夏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的认证,灵武也获得“中国灵武长枣之乡”“全国枣产业十强县”等荣誉称号。

但随着长枣产业的发展,灵武长枣品种选优技术创新遭遇瓶颈,龙头企业规模小、枣深加工发展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凸显。为了传承和保护好这一农业文化遗产,灵武市先后制定了《灵武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灵武市灵武长枣保护管理办法》《灵武市枣博园管理实施方案》《灵武市枣博园管理办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灵武长枣产业的意见》,建成了“世界枣树博览园”,成立了灵武市世界枣树博览园管理中心。此外,灵武市还通过优化品种结构、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培育和壮大长枣储运和深加工龙头企业、挂牌保护百年长枣老树和举办长枣文化节等具体措施,来保护和利用长枣种植系统。

2.2 中宁枸杞种植系统

(1)历史起源。枸杞是中华民俗文化八大吉祥植物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药食同源的奇特功效、晶莹剔透的外观形态,为古人所敬仰崇拜,成为当时人们精神膜拜的图腾,极具神秘色彩,为历代医学名家和文学大家著书咏颂,不绝于史。在诸多枸杞产地中,中宁枸杞因栽培历史悠久,枸杞文化底蕴深厚,被认为是中国枸杞的地道产区,是现代枸杞产业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中国枸杞野生自然分布的中心区域。枸杞有文字记载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诸多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宁枸杞种植的古老历史,早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元代鲁旺善的《农桑衣食摘要》、明代《弘治宁夏新志》和清代乾隆年间的《银川小志》《中卫县志》都对中宁枸杞有所阐述。更有杜甫、白居易等文坛巨匠对枸杞加以诗词赞赏。目前,全县枸杞面积达到20余万亩,已经形成了以枸杞产业为龙头,农科教相统一、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特色农业发展体系。

(2)种植条件。中宁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面积4226.5 km2,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中宁县四面环山,黄河及清水河流经县境。受黄河和清水河切割冲淤,黄河两岸形成大片的冲积平原和洪积平原,枸杞生长地带就位于黄河冲积平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枸杞生长提供了最优越的自然环境。得黄河之利,早在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这里便修筑了引黄灌渠,发展灌溉农业,成为宁夏最古老的引黄灌区[5]。长期的引黄灌溉和清水河洪泛灾害带来大量的泥沙淤积,使这里土地深厚肥沃,富含30多种枸杞所需的微量元素,加之多年传承积累的丰富栽培经验和技术。因具备适宜的自然生态条件,以及较好的产业基础,所产枸杞品质超群,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的美誉。

(3)主要价值。中宁枸杞的糖分含量适中,对人体最为有利,富含锂、硒等微量元素,这使中宁枸杞营养成分齐全,长期食用,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保肝抗癌、益智养颜、滋补壮阳和抗衰老的药理作用。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以宁夏平原为中心的河套地区,是我国药用枸杞的主要产地。作为世界枸杞种植的发源地和正宗产地,中宁的野生枸杞以及用来选育现代品种的传统优良品种均是重要的遗传资源,对于枸杞价值的挖掘以及枸杞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枸杞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中宁县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是中宁县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被称为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生命产业。2004—2015年,中宁当地农民来自枸杞的现金收入,由1012元/年增加到3500元/年;来自枸杞的收入已占到农民纯收入的40%,甚至在枸杞产区能占到60%以上。

(4)传统技术和文化传承。①传统的枸杞园管理技术。结合自然条件,针对枸杞的生长状况,创造性地发明了一套传统的枸杞园管理技术。如针对病虫害,当地农民发明了用洒旱烟水、泼水等方法予以防治,治虫效果较好,与现代农药杀虫相比,生态效益突出。中宁杞农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因品种而异的传统栽培技术。中宁县枸杞种质资源丰富,不同品种之间需根据结枝条类型采用不同的修剪方式。枸杞栽培类型多样,有菜用、果用枸杞等;且不同用途的枸杞其栽培技术也不一样,菜用枸杞按照丛状灌木进行栽培,果用枸杞按照小乔木类型进行栽培。②独具魅力的枸杞文化。中宁枸杞自古以来不仅是人们药用、食用、保健的珍品果实与佳酿美酒的原料,而且是人们图腾崇拜、歌咏颂赞的精神载体,是汩汩流淌在人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由其派生出的枸杞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千年传承,优美动听的枸杞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歌谣,寓意深刻,丰富多彩的枸杞剪纸、刺绣、根雕、木烫画等多种民间艺术色彩纷呈,形成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5)保护和利用现状。经历1000多年的栽培,上百个品种的演变选育,中宁人民不仅开创了传统枸杞种植与现代枸杞种植高度融合的栽培模式,而且创造性的继承了枸杞粑粑茶、枸杞糕、枸杞宴等传统养生保健制作方法,成功研制生产了上百种现代养生保健产品,开辟了枸杞养生与国内外对接的先河,还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枸杞交易中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枸杞价格的晴雨表。目前,受政策、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中宁枸杞栽培系统在保护和利用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①传统枸杞品种的优良性状部分面临退化,新品种性状不稳定;②枸杞生产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③枸杞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品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非中宁产地的枸杞冒用中宁枸杞品牌现象突出。

2.3 盐池滩羊养殖系统

(1)历史起源。宁夏盐池县养羊历史悠久,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出的《银川小志》中有:“宁夏各州,俱产羊皮,灵州出长毛麦穟,狐皮亦随处多产”,“穟”有禾采之貌,形容其美观漂亮之意。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宁夏府志》记载:“中卫、灵州、平罗,地近边,畜牧之利尤广”,把“香山之羊皮”与“夏朔之稻、灵之盐、宁安之枸杞”并列为宁夏当时最富著的四大物产之一[6]。由于滩羊体躯为白色,自然放牧时羊群远看像一片一片的碱滩,故称之为“滩羊”,也叫“白羊”。盐池滩羊是由蒙古羊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形成的长脂尾、粗毛型的裘皮品种,在《易》《诗经》中就有记载。滩羊裘皮在清末已闻名于世,《甘肃新通志》载:裘,宁夏特佳。滩羊是我国古老的地方裘用绵羊品种,起源于我国三大地方绵羊品种之一的蒙古羊,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下,是经长期风土驯化和当地劳动人民精心选留培育形成的一个特殊绵羊品种。作为全国滩羊集中产区和宁夏畜牧业生产重点县,该系统覆盖总面积8522.2 km2,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为714万亩。2003年被国务院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滩羊之乡”,以滩羊为主的畜牧业已成为盐池的“一号产业”。

(2)种植条件。盐池县地处陕、甘、宁、内蒙古4省(区)交界地带,自古就是“西北门户、关中要冲”“灵夏肘腋、环庆襟喉”,为边陲用武之地,历史上是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因此,盐池县是干旱、荒漠地区少有的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综合体,有比较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沙、水、草、树、鸟等风景要素在这里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的沙漠景观。盐池县草原产草量虽然较低,但牧草中干物质含量高,尤其牧草蛋白质和硫、钙、磷等矿物质含量丰富。这种独特的天然草场和水土资源,造就了“盐池滩羊”独一无二的地方优良绵羊品种。

(3)主要价值。盐池滩羊属名贵裘皮用绵羊品种,适合于干旱、荒漠化草原放牧饲养。盐池人民在长期的滩羊放牧饲养中,熟练掌握了滩羊物候规律,最早总结了根据干旱荒漠化自然生态环境和牧草生长周期变化进行放牧,并创造了优良羊种选育技术及对留种羔羊开始最早的鉴定。据已有资料显示,当今世界上尚没有类似滩羊的绵羊品种,滩羊在国际养羊业中占有绝无仅有的位置。

(4)保护和利用现状。为促进滩羊养殖业的发展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盐池县自2003年开始全面实施禁牧政策,盐池县滩羊开始由散养走向舍饲圈养。但受饲料不足、养殖成本增加和纯种繁育等因素的影响,盐池滩羊养殖系统面临规模不够稳定和如何保护品种资源基因的挑战。

3 宁夏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不充分,各遗产地不同程度的存在“重前期申报、轻后期管理”的现象。

(2)对宁夏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在利用的潜力和途径方面,缺少深入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支撑。

(3)对如何通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促进宁夏的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3.2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总体来看,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开展较早的地区相比,宁夏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还有很多短板,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管理机构不完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尚未建立。

(2)对外宣传和交流有限,使得宁夏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不够。

(3)政府、企业和农民等相关主体参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程度存在差异,特别是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落实,使得其保护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4 宁夏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宣传,营造保护氛围

宁夏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通力配合,向地方居民普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于农业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要以灵武长枣种植系统、中宁枸杞栽培系统和盐池滩羊养殖系统的成功申报为契机,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为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培训,提高农户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认识,加强对传统知识、技术的掌握与传承。

4.2 探索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模式和科学途径

对宁夏已经认定的3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保护,充分挖掘遗产的多功能价值,科学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规划,探索多种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地产品品牌建设,扶持遗产地农民进行绿色、有机等生态农产品开发,规范生态农产品市场,对使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志的农产品加强登记和监管,通过农产品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品优质优价。

(2)在遗产地功能区划分和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适度发展遗产旅游,实现遗产和旅游的融合发展等。深入挖掘传统农作技术与知识,培养技术遗产继承人,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总结和推广一批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生态效益显著的技术模式。

(3)不断探索资金、技术、政策、项目等多种生态补偿方式,以提高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4.3 重视能力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1)组织遗产地相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和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展示活动,加强与其他遗产地的交流和合作,扩大宁夏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2)建立“政府主导、民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相关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工作任务与目标,各有关部门要协同工作。加强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出台激励政策,吸引相关科研部门和企业参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要重视遗产地农民利益的保护,保证农民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获得更多实惠[7]。对采用传统技术、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农户进行一定的经济激励,弥补他们额外付出的成本。

4.4 依托重点项目建设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扶持遗产地生态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业生态景观修复和重要物种资源保护,完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扶持遗产地开发生态农产品,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整合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等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源,形成资金与管理合力。

猜你喜欢

滩羊遗产地枸杞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是酸是碱?黑枸杞知道
滩羊打边炉
N-氨甲酰谷氨酸对滩羊乏情期诱导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宁夏六月枸杞红
采枸杞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枸杞的最佳食用方法
吃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