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浅议

2019-12-15闵庆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农耕浙江文化遗产

王 斌,闵庆文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 富阳 31140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息息相关。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发祥地之一。在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禽,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土地上精耕细作、生产上勤俭节约、经济上国富民足、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稻鱼共生、桑基鱼塘、稻作梯田、川西林盘等内涵丰富、功能多样的农业生产系统,历经千年发展演变,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生产和生态功能,保障着当地农民的生计安全和乡村的和谐发展[2]。对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仅有助于促进当地人民群众对于环境资源的认识与理解,同时,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有助于增强全社会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2005年,FAO在6个国家选择了5种不同类型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首批保护试点。在GIAHS项目推动下,各试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及传统文化等得到了有效保护,传统农业方式重新充满活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常规工作内容,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截至2018年年底,全球共20个国家的50项传统农业系统列入GIAHS名录,其中中国15项。中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我国数千年传统农耕文化,2012年农业部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截至2018年年底,已评选四批91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保护与传承我国传统农耕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浙江农业着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辉煌成就,令人自豪。考古发现距今5万~10万年以前的“建德人”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浙江这块土地上。浙江人创造的精耕细作的织田经验,捍海浚湖筑堰的水利经验,轮作复种的耕作经验,选用高产优质品种的育种经验,积肥造肥、用养结合的施肥经验,种桑养蚕缫丝的蚕织经验,粮畜结合的生态农业经验等,犹如璀璨的明珠,不胜枚举。加强浙江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对保护浙江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学借鉴价值。

1.1 有利于挖掘传统农业内涵,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传统农业所倡导的生态、绿色、环保、循环等思想和方法与现代农业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传统农业蕴含着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观和价值观,传统农业积累的生产技艺和管理知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依然具有应用价值。如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系统蕴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传统知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稻养鱼、鱼促稻的互惠原理,对现代农业仍有借鉴意义。传承和保护优秀农耕文化,是推动传统农耕知识和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探寻现代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借鉴和吸纳传统农业生产的遵循自然规律、重视生态环境、注重增长速度与质量安全协调,将助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1.2 有利于传承优秀农耕文化,促进农村文化繁荣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当前我国农民的 “物质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农民的“精神温饱”尚待解决。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人民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浙江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凝结了当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它既是历史文明发展的见证,又是极其珍贵的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农业资源。在乡村的某些习俗中,人们依然可以发现祈年求雨、祭山拜地、开犁开廉、丰收庆典等原始农耕文化的踪影[3]。加强浙江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繁荣浙江农村文化的重要抓手。

1.3 有利于发挥农业遗产价值,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生产功能,同时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景观,其价值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生态与环境价值、经济与生计价值、社会与文化价值、科研与教育价值、示范与推广价值。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将其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既能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资源载体,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又能增加遗产地农民的就业增收渠道。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借助GIAHS品牌提高农产品知名度,稻鱼共生生态大米、田鱼市场价格逐年提升,田鱼、田鱼干在本地及周边市场供不应求。同时推动了以龙现村为核心的方山乡休闲农业发展,“识遗产、品田鱼”成为当地特色旅游品牌。绍兴香榧做“古老”文章,将香榧分级、客户分类,重点打造一批“千年香榧”高端品牌。

1.4 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尽管时代发展千变万化,现代化的过程日新月异,但人们心中最容易被触动和共鸣的仍然还是乡村的山野翠绿、鸡鸭嘶鸣、炊烟袅袅、小桥流水、渔歌唱晚、农舍掩隐这些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和农耕文化韵味的画面。失去农耕文化,美丽乡村就没有灵魂和底蕴。但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统农耕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很多优秀农耕文化来不及保护便已消亡,传统村落风貌也被现代建筑取代。加强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挖掘其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将对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农业文化遗产强调对传统农业及相关的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因此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发展所依赖的因素在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得到严格控制,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

2 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浙江省是我国最早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省份,200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选出的5个试点中,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其中,并确定青田县龙现村作为具体试验点。截至2018年年底,浙江省已有3个全球、8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无论是从全球层面还是国家层面来看,浙江省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处于前列,起到了较好的农耕文化传承和保护示范带动作用。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2.1 保护现状

浙江是我国全球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最多的省份之一。目前我国共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5项,其中浙江3项,分别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和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91项,其中浙江8项,分别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仙居杨梅栽培系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和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历史,2005年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部、中科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青田在保护和发展稻鱼共生系统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GIAHS保护试点10年以来,青田县举办了多次遗产保护主题活动,建立了保护机构,制定了相应的保护规划和政策,地方经济借助遗产保护取得了较快发展,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传统农耕技术、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等都得到良好保护。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树立了典型和样板。

继青田之后,2013年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2017年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先后成功申报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会稽山古香榧群申遗成功以来,在绍兴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建设了中国香榧博物馆,成立了中国(绍兴)香榧研究院,开展了香榧产业技术培训,香榧也被确定为绍兴市树。桑基鱼塘系统申遗成功以来,在湖州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湖州鱼桑文化研学院,建立了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馆,鱼桑文化引来暑期研学热潮。其他5个国家级遗产地利用申遗机遇,积极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在遗产宣传、品牌建设、文化挖掘、旅游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绩。目前,庆元香菇文化系统、仙居杨梅栽培系统和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正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成效显著。

2.2 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农业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与有效利用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样板,浙江也不例外:①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经验不足。尽管青田在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外GIAHS保护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对照仍有很大提升空间。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尚不完善。浙江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起步早,由于缺少强有力的部门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很多传统农作物品种资源、经济林和茶树等古树资源、农耕文化等仍在不断流失。③缺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经费。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培训、宣传推广、经济补偿等均需要资金投入,对于这类投入,各相关利益者一般都不愿意承担责任,遗产保护困难重重。④社会各方参与程度不高。农业文化遗产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目前政府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但农民、企业等各利益相关方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3 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潜力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浙江大地自东向西是海洋与陆地的转折,自南而北为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物种丰富,雨热协同,更兼浙江人民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称誉天下[4]。浙江地质、地形、气候的多样和交互作用,使浙江成为农业门类齐全、作物品类繁多的综合性农区。浙江物阜民丰,盛产稻菽丝麻、茶果鱼畜,种类繁盛,名产荟萃,享誉海内外。浙江人民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造能力,在农业发展历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也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

3.1 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业资源

浙江农业历史悠久,在漫长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始终居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对浙江经济的繁荣乃至对全国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古老的稻作文明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技术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在迈向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浙江特色农产品如慈溪大白蚕公元1468年已有种植,豆子粒宽大,豆肉脂厚,皮色青白,品质优良,鲜豆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和大量维生素,很早以前就已作为优良品种销往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丽水庆元、龙泉、景宁三地已有800多年香菇栽培历史,生产的香菇以鲜嫩可口、香郁袭人的独特风味成为宴席上的珍贵佳肴,自古为宫廷贡品,庆元也因盛产香菇获得“中国香菇城”的美誉;奉化芋艿头宋代已有种植,至今已有 700余年历史,以个大、皮薄、肉白、味鲜闻名中外。

3.2 种类众多的名优经济林果

浙江是个多山的省份,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山区面积占80%,山区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0%。山多地少的独特省情,造就了浙江丰富多样的林果型农业文化遗产。浙江经济林果的发展历史悠久,如余姚杨梅至少已有2000年种植历史,以颗大、色艳、汁多、味重名噪海内外,而且据境内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7000年前就有野杨梅存在,由此赢得“余姚杨梅冠天下”的盛誉;仙居杨梅也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300多年前的杨梅树如今依然生长在仙居的土地上;黄岩蜜橘是世界宽皮桔的始祖,有1700多年栽培历史,素以“皮薄而味珍,食不留渣,甘逾萍实”的独特风味而闻名;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历经千年仍硕果累累,堪称古代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的“活标本”,最老的古香榧树已有1500多年历史;临安山核桃栽培利用已有500多年历史,以“粒圆壳薄、果仁饱满、香脆可口”的优良品质享誉海内外;常山胡柚是常山县特有的地方柑橘良种,系柚子与其他柑橘天然杂交而成,已有100年以上栽培历史,具有耐瘠、耐寒、耐贮、风味独特等显著特点。

3.3 底蕴深厚的茗茶历史文化

浙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上千个茶叶品种,并流传下来许多与茶相关的传说故事。浙江全省地形复杂,多丘陵缓坡,土壤为酸性红黄壤;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冬季干燥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强烈,年平均温度为15~18℃,日照1800~2100 h,平均降雨为1100~1900 mm,适宜茶树种植生长。浙江名茶众多,如享誉世界的西湖龙井茶、景宁惠明茶、安吉白茶等。西湖龙井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具有1200多年历史,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景宁惠明茶自唐代开始种植,距今1200余年历史,具有回味甜醇、浓而不苦、滋味鲜爽、耐于冲泡、香气持久等特点,南宋时期已成为朝廷贡品;安吉白茶色、香、味、形俱佳,距今约900年历史,氨基酸含量达6.19%~6.92%,是一般茶的2倍。紫笋茶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从唐代开始连续进贡876年。众多名茶孕育了浙江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与内涵,也使浙江的知名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提升。目前浙江是中国最大的产茶省份之一,茶产业已成为浙江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

3.4 独具特色的水产养殖技术

浙江省北部河道纵横,平原广阔,素称“鱼米之乡”,宋代已有人工培育珍珠的记载。浙江海域面积26万km2,相当于两个半陆域面积;海岸线6696 km,全国最长;舟山渔场是全球四大渔场之一,可捕捞量全国第一;此外,浙江还有近400万亩(1亩≈666.67 m2)滩涂资源,约占全国的13%,丰富的海洋资源,形成了浙江历史悠久的海水养殖产业。浙江养殖泥蚶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代,乐清养蚶已初具规模。目前,乐清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泥蚶苗种繁育基地和泥蚶培育基地。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三门泗淋乡岳井村已开始养殖青蟹,而三门青蟹也以个大、体壮、色泽鲜艳、肉味鲜美驰名闽浙沪。

3.5 因地制宜的资源管理技术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社会对水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有着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很多至今仍有着深远影响的治水理念和技术。古代劳动人民为保持水土、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为人们熟知的有梯田、陂塘等。浙江古代水利遗产如云和梯田、通济堰等,是浙江人民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典型。云和梯田因有着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1000多层梯级、1200多m的海拔落差,被称为“三千梯田”;通济堰位于丽水市西南碧湖平原,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迄今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拱坝,长275 m,宽25 m,高2.5 m,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

3.6 形式多样的生态农业技术

浙江在数千年的农耕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桑基鱼塘模式、稻田养鱼模式等,各种模式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浙江一些低洼地区极易积水成灾,当地人民根据地形特点,把低洼的土地深挖为塘,饲养淡水鱼;同时堆泥成基,基上种桑,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茧缫、蚕沙、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粪等泥肥肥桑的比较完整的能量流系统,减轻水患的同时获得多种产品,一举数得。山区稻田养鱼也较普遍,传统养殖鱼类以草鱼、鲤鱼为主,新发展的有稻-虾、稻-鳖等模式,主要是通过“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

4 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要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实际,从管理体制、思想意识、共同体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战略规划制定等角度寻找突破,要重视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和对乡村振兴的积极意义,使农业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农村社会生活,并发挥积极作用[5]。

4.1 全面调查,摸清家底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家底,以便找到最具典型性、最亟待保护和最具有挖掘利用价值的部分。浙江农业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辉煌成就,系统掌握浙江传统农耕文化的蕴藏状况,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加以保护和弘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浙江传统农业物种、特色农业景观、地方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等进行系统全面普查,明确这些优秀农耕文化的历史起源及其发展演变,可为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打下坚实基础[6]。同时,农业部门联合相关专业学术力量组成调研组,对各地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基础调研,摸清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况和区域范围,可为各县、市人民政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技术储备。

4.2 科学保护,合理利用

农业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首先是要将其保护好,然后是在此基础上适当利用,在实际工作中不应把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而应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找到相关各方的利益平衡点,妥善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是在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尽快编制濒危农耕文化保护规划,提出保护目标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二是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相关文献和实物资料的收集,对极具代表性、亟待保护的资料进行重点保护。三是建设一批反映浙江各地农耕文化特色的专业性博物馆,以及特色村史馆、乡村(社区)博物馆、民俗生态博物馆等,记录乡村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化,留住乡村记忆。四是充分利用遗产地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4.3 宣传普及,加强管理

政府、宣传部门、农业部门应通力配合,向社会普及农业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农耕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会稽山古香榧群、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等成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根据各地农业文化遗产特色,举办各种类型的传统节庆祭典活动;推动相关农耕文化进校园课堂、进城市社区,提高公众的文化自信,为保护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努力创作一批反映传统农耕知识和技术的文创产品,不断增强民众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同时,提高政府层面对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农业农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将遗产保护纳入政府日常工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合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以有效协调各方利益诉求,科学、合理和规范的保护与利用农业文化遗产。

4.4 规划引导,典型示范

明确保护重点,把浙江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构建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依托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一是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的品种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与传统文化优势,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加快生态文化型农产品开发,打造遗产地农产品品牌。二是加快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形态,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促进特色农耕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三是围绕传统农耕知识和技术、传统村落、民风民俗和服饰歌舞的保护,积极创建各地特色农耕文化活动,重点建设3~5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示范点,以此带动其他遗产地保护工作。

猜你喜欢

农耕浙江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农耕旧事十二韵
Mother
Task 2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Tough Nut to Crack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