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东南亚锡矿业与客家华侨

2019-12-14夏远鸣

客家文博 2019年4期
关键词:霹雳客家人会馆

夏远鸣

近代客家人下南洋有多种谋生方式,从事锡矿开采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有一首客家山歌喝到:“日头似火热难当,挑担锡泥上跳帮;一身晒到锅底黑,心中苦楚谁思量。”这虽然是描述锡矿工人艰辛,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从事此行业之普遍。

东南亚有着世界最大的锡矿带,它从印度尼西亚的勿里洞、邦加岛,经马来西亚的西部和缅甸的丹那沙林海岸,一直延伸到缅甸掸邦高原西部。19世纪,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深化,锡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而被大量需求。从19世纪后半期到二战结束,是锡矿开采的黄金时期,吸引了大批中国沿海的移民前往,其中客家人在锡矿开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客家人与马来西亚锡矿业开采

马来西亚的锡矿主要分布在西部海岸,以今天霹雳州、雪兰莪(又译作“雪隆”)分布最为集中。公元9世纪,马来半岛西海岸已经有锡的开采。19世纪40年代以后,马来亚半岛西部各地先后发现了锡矿,当地的苏丹与当地国王为增加收入,大力引进华人进入开采。大量华人以海峡殖民地1为基地,向这些锡矿区投资经营,形成一股“寻矿热潮 ”(Tin Rush)。

(一)马来亚锡矿开采的大致过程

早期近打(Kinta)矿区的发现,激发了全马的“寻矿热潮”(Tin Rush),各地人口纷纷涌入以怡保为中心的近打区。其中华人也带着资金、人力、开采技术与文化进入怡保。客家人把粤东闽西锡矿开采技术带到了马来半岛,这使得客家人在锡矿开采中具有技术优势。所以在马来西亚,锡矿业以客家人为主。他们主要在霹雳、雪兰莪、森美兰等锡矿分布最为集中地区投资采矿。在今属森美兰州的卢骨(Lukut)是雪兰莪较早开采锡矿的地区。森美兰的芙蓉(即双溪乌戎Sungei U Jong)于19世纪初期便有人在开采锡矿。

霹雳锡矿开采分几个时期。19世纪中期开始在拉律(今太平)的锡矿开采。1848年,拉律(今太平)发现锡矿,吸引众多华工来到此投资开采。这些从事锡矿开采的多是客家人。到了19世纪80年代,在怡保近打矿区发现,形成了范围更大、藏锡量更丰富的第二波开发高潮。客家人便成为从事采矿业的主要群体。

(二)因锡矿开采而出现的甲必丹

因为锡矿利润丰厚,使得在锡矿区出现一批很有财势的客家甲必丹。甲必丹(Kapitan)是葡萄牙和荷兰殖民政府在统治马六甲时期被选为管理华人社会的领袖,后来被英国殖民者沿用。华人甲必丹负责维持社会秩序,排解华社内部纠纷和处理轻微刑事案件,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等。比较出名的甲必丹有:

戴春桃,惠州客家人,为吉打州华人甲必丹;霹雳甲必丹郑景贵(1821-1901),祖籍在增城县绥福都良田约新村围。郑景贵于19世纪中期成为太平与槟城两地海山党党魁,与义兴党争夺锡矿利益。1874年被任命为甲必丹和霹雳州议员。

盛明利(1803-1861),为森美兰州第一任甲必丹,祖籍惠州,为森美兰双溪、芙蓉的开拓者,19世纪中期成为海山派的领导人,后于一次锡矿争夺战中遇害,后被部下叶亚莱等奉为仙师爷,被雪兰莪、吉隆坡、森美兰、马六甲等地华人所崇祀。

李三(1831-1905),原名李全三,祖籍梅县松口横山,为芙蓉最后一任华人甲必丹。1895年担任森美兰州议政局成员。因开拓巴占(Pajam),万茂(Mambau)及芙蓉等矿场而显赫一时。

吉隆坡历任甲必丹全是客家人。吉隆坡开辟之初,客家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客家人的吉隆坡”,其历任华人甲必丹都为客家人。第一任甲必丹为邱秀,惠州人;第二任为刘壬光,惠州惠阳人,芙蓉海山党领袖之一。第三任为叶亚莱(1837-1885),惠州人;第四任为叶致英,祖籍惠州府新安;吉隆坡末任甲必丹为叶观盛(1846-1901),祖籍赤溪。

马来西亚最后一任华人甲必丹为郑大平(1879-1935),为郑景贵四子。

(三)马来西亚的客家锡矿家

除了甲必丹外,锡矿的开采催生了一批客家矿家,他们包括梁碧如、胡子春、姚德胜、刘伯群、李桐生、郑安寿、梁燊南、夏万秋、梁典元、丘彬祥、李铭兴、李桂和、潘敬亭、钟森、胡曰皆等人,他们都以锡矿开采而发家,并且对于当地的社会公益建设出力甚多,对于当地社会的建设有突出的贡献。为表彰他们的功绩,怡保有6条街道以矿家的姓名命名。 这些客家矿家当中,大部分是嘉应州客家人,其次是福建永定客家人,如胡子春、胡曰皆,刘伯群则是增城客家人。

梁碧如(1857-1912),又名广辉、廷芳,碧如为其号,祖籍为现梅县三角地。梁碧如到怡保设立广嘉应商号,以种植咖啡为业,其后投资锡矿业,获利颇丰,成为怡保有影响力的矿家。1893年,梁碧如创建了“闲真别墅”,作为当时上层人物活动的俱乐部。1900年,丘逢甲出访南洋,怡保嘉应同乡便在闲真别墅接待他,并在此演讲。

姚德胜(1895-1915),字克明,号峻修,广东嘉应州平远县大柘人。19岁到马来亚,依靠经营锡矿发家。姚德胜接受怡保市政当局的商请,用一年多时间在该市建成了一条长1公里,有300多间店铺的新街,当时政府为表彰其功绩,以其姓名来命名这条新街,即今天怡保的“姚德胜街”。除姚德胜街外,姚德胜在怡保还修建了另外一个新街场,即“姚德胜公市”(俗称“八角楼”,现已拆毁,改为停车场)。

胡子春(1860-1921),名国廉,字能忠,福建永宁县中川人,以矿业起家。胡子春13岁跟随父亲到马亚亚,在槟城就读。胡子春20岁时,开始在霹雳州太平试办矿务,积累资金后,在太教平附近的拿乞创办了“永丰行”、“永益和锡米行”锡矿公司。1901年12月4日,在端洛注册了端洛矿务有限公司。矿场引进了先进的采锡机器,被媒体形容为东方设备齐全、先进、完善县规模最为庞大的矿场。全盛时期,胡子春拥有的矿业机构达30多处,遍布马来半岛各地,矿工超过万人,西方人称誉之为“锡矿大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胡子春因捐献英政府30万镑被封为“矿物大臣”头街,并将一条街道命名为“胡子春街”。

郑安寿,字吉楼,祖籍为梅县黄竹洋,也是著名的矿家。英国政府为了表彰他对当地社会的贡献,把怡保一条新街命名为郑安寿路。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导演执导的《色戒》也曾在郑安寿路的一排旧店屋取景。

梁燊南(1880-1940),祖籍梅县大竹堡(今梅县区扶大),3岁跟随父亲到马来亚,在槟城就读;后回到中国,又再次南来怡保,开始学习矿业。1913年开始经营锡矿,并开辟土地种植橡胶,梁燊南获得厚利。后在房地产界、金融界都有所涉及,并对华文教育鼎力支持,是霹雳嘉应会馆附属的明德华小与万里望华文学校的创办人之一。由于其特殊贡献,1916年出任霹雳嘉应会馆会长,后又多次出任会长。为表彰其贡献,现有一条街以梁燊南(Leong Sin Nam)命名。

刘伯群(1896-1973),广东增城客家人。初抵马来亚时,开始在吉隆坡从事锡矿工作,后来在怡保创办锡矿公司,以锡矿业起家。刘伯群受到当地英殖民政府的赏识,也受到霹雳苏丹的器重。后怡保一条街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刘伯群街”。

胡曰皆(1907-1961),祖籍为福建永定县下洋中川村,父亲胡深斋(1869-1915),字根益,16岁来马来亚,后从事锡米生意。胡曰皆出生在中川,18岁时才南渡马来亚怡保,投靠其堂叔胡重益(1871-1944),后来经营锡矿获得成功,回馈社会。为了表彰胡曰皆对社会事业的贡献,怡宝的一条街命名为“胡曰皆街”(Jalan. Foo Yet Kai)。

此外,出名的矿家还包李桐生,祖籍梅县松口,霹雳嘉应会馆3名创办人之一;钟森(1908-1993),祖籍白渡镇嵩山;夏万秋(1882-1936),祖籍梅县程江扶外村夏屋,1882年生于马来西亚,后跟随梁碧如经营锡矿而发家。梁典元(字克尧),祖籍为梅县大竹堡;、丘彬祥、李铭兴(1877-1954),生于梅县白渡堡瓜洲乡,其子李莱生(1921-1992)子承父业,甚有成就。张运喜,梅县丙村人,南渡后创立生和锡矿公司。

二、客家矿家与社会公益事业

在海外华人社会中,社会公益事业往往由社会人士赞助以完成。这些通过锡矿开采而致富的矿家,也纷纷参与到公益事业的建设中来。这些公益事业主要包括学校、会馆、庙宇等。

(一)推动客属社团的成立

为了联络同乡情谊,增进同乡福利,因矿而致富的矿家开始成立会馆。在当时各个因锡矿而兴起的市镇,都成立了各自的会馆,作为联络本属人士乡情的场所。怡保地区的嘉应客家矿家则创办了霹雳嘉应会馆。

嘉应会馆创建于1900年,由先贤姚德胜、李桐生、郑安寿等发起组织,领导乡人敦睦团结,互助合作,出钱集资修成祠宇式馆舍。姚德胜任正会长,李桐生与郑安寿为副会长,任期达12年。当时来自嘉应州的人建立的会馆往往以“嘉应会馆”或“应和会馆”命名。会馆初建时期,惨淡经营,后由历届会长与董事悉心擘划,会务日渐拓展,会员也日益增多。期间,梁燊南将其文新阁大厦捐赠给会馆作为办学之用,继之有梁克尧赠园地作为办学之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始议新修会馆,1971年,新会馆落成,即今天的霹雳嘉应大厦。

在创办霹雳嘉应会馆外,姚德胜、李桐生、郑安寿、张运喜还在雪兰莪成立了嘉应会馆。1898年,由张运喜及潘阿岳向政府购得土地,并与姚德胜、郑安寿及李桐生等乡贤领衔,建筑了二间店铺作为该会馆的临时馆址。2除了嘉应客家人外,另外其它属地的客家人也纷纷在这些因锡矿而新兴的市镇创立自己的会馆,如惠州会馆、增龙会馆、永定同乡会等,由于篇幅所限,另文再叙。

除了以原籍地域为基础而形成的传统客家会馆外,二战前后,随着客家意识的兴起,海外客家人还兴起了一批以客家认同为基础的客属公会(或称客家公会)。霹雳的客家矿家在二战前开始酝酿成立客家公会。20世纪30年代末,矿家梁燊南便首倡此事,可惜未成便去世。1941年,刘伯群、胡重益、潘敬亭、王振东、李桂和等再次商议组建客属公会,旋因日军南侵而中断。1945年9月日军投降,又复议筹办该会。并同时修建新的会馆大厦,1951年元旦举行开幕典礼,并由胡文虎剪彩。3从1949年起,胡曰皆一直担任霹雳客家公会的副会长、会长等职。

(二)锡矿家对华文教育的贡献

随着市镇的发展以及华裔人口的增长,这些从热带丛林中开辟出来的新兴城市建立了一些华人学校,这些华文学校的创立都与矿家的支持分不开,这里仅以怡保的几所华文学校为例进行说明。

育才学校。该校由姚德胜、胡子春、郑螺生于1907年一同创办。最初由姚德胜提供三间店,免费借作临时校舍,胡子春担任第一届董事长,姚德胜、李仪坡为副董事长。以后经过不断的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终成为当地一所有影响的华文学校,也是霹雳州历史最悠久的华文学校。

明德学校。该校是嘉应会馆属下的学校。 1911年,嘉应人李荔波、陈建勋等在嘉应会馆两旁兴建屋宇,倡办明德学校。由梁壁如倡捐一万元作为开办费,继起响应者有:姚德胜二千元,陈建勋、李荔波、梁燊南各一千元。1913年,明德华文小学正式开课,公推梁壁如之子梁恩权为首届总理,曾介民为校长。

另一所有影响的是深斋学校。深斋学校乃霹雳客家公会附属的学校,1955年10月,由会长胡曰皆创议筹办,获得董事会一致支持。董事会为表彰胡氏对学校之贡献,于1957年8月把学校命名为“深斋中学”,纪念胡曰皆先生之先君。经过发展,1970年又开办商科专修班,既现在的深斋商学院,提升了办学层次。深斋现也成为怡保当地非常有影响的一所华文学校。

在马来西亚的其它矿区,华文学校也多由矿家支持创办,这些华文学校的创办,对于继承与传播中华文化起到关键性作用。

三、锡矿开采与市镇的形成

在19世纪广大华侨的开采与经营下,马来西亚的锡业得到发展,在一些锡矿区迅速形成了一批市镇,这一点在霹雳州表现最为显著。锡矿的开采使之从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迅速繁荣起来,成为马来亚半岛西海岸繁荣的现代经济主要区域之一(另一个区域是吉隆坡)。在霹雳州近打(Kinta)区广阔范围内开辟和建设了许多新兴市镇,如怡保、务边、布先、华都牙也、金保、端洛、督亚冷、珠宝、和丰、红毛丹等地。其中以怡保发展最为显著。

怡保因当地盛产一种名为“怡保”(Ipoh)的有毒树木而得名。此前,怡保也被华人称为坝罗,或吧罗。到了20世纪初,怡保已经是霹雳州最大的市镇,有火车站、医院、法庭、中央警署等。姚德胜在他开辟的怡保新街场,建立了一个大戏院。大约1904年,怡保北上槟城,南下吉隆坡以及联系安顺(当年怡保的港口)的铁路已经通车,州内以怡保为中心的公路网、电讯网也建立起来,霹雳州的现代经济基本架构已形成。怡保取代太平成为霹雳第一大市镇,仅次于吉隆坡。怡保之所以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市镇,完全仰赖于锡矿的经营,这一点从以矿家的姓名命名的几条街道便可看出。

除了怡保外,霹雳州的太平市也是一个因锡矿而兴起的城市。太平的来历,与锡矿业的开采有着重要关系。此前,太平称为拉律(Larut)。据说早期全拉律只有三名华人,但自从1848年发现丰富的锡矿后,在短短的十余年内,拉律的人口激增至四万多。这些早期由槟榔屿涌入的华人矿工,也将他们的帮会组织带到拉律地区。由于经济利益上的纠纷,不同派系的华人之间发生冲突。当时有两大华人会党,一是义兴公司,参加者多为广东省四邑人;一是海山公司,参加者多为客家人以及闽南人,首领是广东增城客家人郑景贵。两派之间因争夺锡矿资源而发生冲突,先后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拉律战争(The Larut War)。其中,1861-1862年,爆发第一场拉律战争,1865年第二次拉律战争,1871-1874第三次拉律战争。三次战争导致拉律地区锡矿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并且也影响到英国人的利益。于是霹雳苏丹写信给英国殖民地总督,请求出面平定。1874年,英国总督召集各派领袖,签订《邦咯协定》(Pangkor Engagement),规定同意英国委派一名参政司作为行政顾问参与管理当地事务。这让英国得以强势介入霹雳州政权。《邦咯协定》签订后,霹雳州首任参政司伯治(J.W.W.Brich)委任副参政司史必地上尉重新整顿拿律的行政。1874年英国人在拉律地区附近建立一座新的市镇,并以华文“太平”(Taiping)命名,取纷争过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寓意。今天太平除了嘉应会馆外,还有茶阳会馆(1914年成立)、增龙会馆等客属会馆。目前,太平锡矿业已经成为历史,过去开采锡矿而留下的一些矿坑,被开辟成风景秀美的人工湖,供游人参观休闲。

有关锡矿开采与市镇发展最经典的个案莫过于惠州客家人叶亚莱对吉隆坡的开发。叶亚来(1837-1885),字德来,原籍惠阳县淡水镇同田乡,是吉隆坡的开创者。作为今日马来西亚首都的吉隆坡,早在1859年的时候,仍然是一个荒村的小贸易站。1862年,叶亚莱来到吉隆坡经营锡矿,并获得成功。1868年成为甲必丹,后经过4年战争,平定内乱。战争浩劫的吉隆坡只剩下十二间茅屋,几乎是一片废墟,叶亚来开始着手重建吉隆坡。叶亚莱通过锡矿经营,让吉隆坡繁荣起来,为后来成为马来西亚首都打下坚实的基础,4也因此叶亚莱被誉为“吉隆坡之父”,现吉隆坡有一条“叶亚来街”。

总之,客家人在锡矿的开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造就一批著名矿家商,他们在原始荒蛮之地开拓了一批市镇,推动了马来亚西岸地区现代经济的发展。

四、印尼邦加与勿里洞的锡矿开采

除马来亚外,今印尼所属的邦加与勿里洞也是重要的锡矿开采区,从18世纪开始便有华人来此开采锡矿,其中客家占多数。在1924-1925年统计的华工中,客家人占了74%。5邦加岛、勿里洞岛和林加岛都是印尼锡矿的重要产地历史悠久。清代谢清高在《海录》中就记载邦加开采锡矿的事实,文中写到“皆产锡,闽粤人到此采锡者甚众”。6这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客家人。

16世纪下半叶,荷兰殖民者占领了邦加岛;从19世纪晚期开始,荷兰殖民者开始锐意开发邦加、勿里洞的锡矿,从而急需大量的华工。大量的华工被招募到邦加与勿里洞。荷兰殖民者于1852年在邦加设立矿务局,管理华工开采作业以及一切活动。1860年,荷兰成立勿里洞公司开采锡矿。由于华人的采矿技术高于当地的矿工,荷兰殖民者到中国南方招募矿工。

邦加与勿里洞华人,披荆斩棘,将邦加和勿里洞的荒山野岭开辟成一座美丽的城市,特别是在锡矿开采和胡椒种植方面成就巨大。他们深入蛮荒之地,开辟丛林,冒着生命危险,成为建设邦加、勿里洞的先锋。在华工的艰苦努力下,锡矿开采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印尼是世界产锡大国之一,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

由于人数不断增加,邦加华侨华人数量占当地总人数的50%以上,他们已经基本融入当地社会。这些华侨华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客家人。这些华侨华人来到以后,形成了一些社团。既有以姓氏为主的宗亲组织,也有地缘性的社团组织,其中许多是客家社团。现邦加-勿里洞于2000年单独设省。

五、结 语

近代吸纳了大量沿海移民的东南亚锡矿业,在上世纪90年代几乎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但曾经以客家人为主的锡矿业对于今天马来西亚、印尼等一些锡矿区的社会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他们筚路蓝缕,开辟荒野,建设市镇,建立会馆、学校、寺庙等,传播原乡文化,对南洋当地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南洋因锡矿经营而发家的部分矿业巨子,也曾积极支持清末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其中包括胡子春、梁碧如、姚德胜等。以胡子春为例,1908年,被公举总办福建全省矿务,8月,又被委任总负责海南矿垦、商办福建矿务、协理漳厦铁路。稍后,云贵总督李经羲聘任胡子春为云南和贵州矿务总办,着手探测矿苗。此外,梁碧如也曾到广西等地考察矿业。

从侨乡社会的角度来看,东南亚锡矿的开采,将中国沿海居民纳入全球化进程,在这个分工体系下,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间接获得由锡业经营而创造的部分财富,并将其输入到原乡,这对于侨乡社会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注释:

1 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是英国在1826-1946年间对位于马来半岛的三个重要港口和马来群岛各殖民地的管理建制。最初由新加坡、槟城和马六甲三个英属港口组成,因此当时被华人称为三洲府。

2 陈鼎贤主编.雪隆嘉应会馆106周年特刊[M].雪隆嘉应会馆出版,2004:53.

3 蓝步荣等编.霹雳客家公会庆祝成立74周年纪念[M].霹雳客家公会,2015:15-16.

4 马来西亚雪隆惠州会馆庆祝150周年会庆纪念特刊[M].马来西亚雪隆惠州会馆出版,2014:65-67.

5 张应龙.客家华侨对东南亚采矿业的贡献[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1):44.

6 谢清高.海录(卷上)[M].商务印书馆,1938:16.

猜你喜欢

霹雳客家人会馆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一岩九饮会馆
客家人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霹雳漫游堂
霹雳漫游堂
霹雳漫游堂
JANE Ⅰ、Ⅱ、Ⅲ组 霹雳加强型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